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当代法师>>正文内容

释依空法师(台湾)专页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依空法师

依空法师简介

  依空法师,民国1951年生,俗姓张,台湾宜兰人,民国1976年出家,同年受具足戒,中兴大学中文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职省立彰化高职、《普门》杂志主编、社长,普门中学校长、中国文化大学讲师、高雄师范大学讲师、中国佛教研究院副院长、双林寺住持、台中东海道场住持、美国西来寺住持、佛光山传灯会会长、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秘书、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现任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宗务委员、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理事、人间福爆发行人兼社长、南华大学执行董事、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佛光净土基金会董事;现任教于南华大学文学所。

  依空法师曾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佛教高僧漫画全集》、《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著作有《顿悟的人生》、《人间巧喻》、佛教文学家系列等。

-----------------------------------------------------------------------------------------------------

依空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依空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依空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依空法师生平

  出家届满二十载的依空法师,透过梵行修证开凿心田;以说法的辩才智慧,文学的善巧慈悲,深入人间广化众生;她豪气干云的说:“出家不是对人生失望、走投无路的悲惨下策;出家真正的意义是积极、勇猛、奋发,是对自己人生的肯定、人性的自觉。不仅要安顿自己的身心,从而更要负起觉醒群迷、拯救沉沦的大任。”

  依空法师是第一位在佛光山披剃的大学毕业生,后又得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学位,堪为台湾佛教发展走向年轻化、知识化、高品质化的代表。二十年来,他埋首于案牍经卷,悠游慧海;奔波于海内外布教说法,声嘶力竭;多少寒夜孤灯,振笔疾书致力于文化薪传,在在令人对佛门青年刮目相看。他的精进不懈为现代僧伽塑造了新的社会角色--佛教的终身布教师,一如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专业、敬业、追求真理、热爱众生、无怨无悔。

  佛陀的启示

  民国六十五年,尚未出家的依空法师辞去省立彰化高职的教职,前往佛光山学佛。在山上经过一段时日以后,深深的爱上佛光山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并且向往佛光山热闹场中做道场、弘扬人间佛教的精神,只是骨肉亲情的牵绊让他不能舍离。她不断的思索:未来的人生究竟何去何从?就这样牵绊的浮沉一生吗?还是洒脱的截断众流,安身立命于此呢?

  当时正逢佛光山接引大佛快要落成,星云大师为了让远道来山礼拜的信徒、香客入了宝山,都能得到一些佛法和启示而回,特别设立了“大佛法语”。有一天,星云大师和一群徒众且行且谈,来到“大佛法语”一旁,许多人好奇地围着发出檀木香味的法语箱,发出由衷赞叹。大师忽然对他说:“你来向大佛祈求一个心愿吧!看看大佛有什么指示?”

  得到了这份殊荣,但却不知道该祈求什么好?何不就向大佛请示人生的方向,问一问“前程”吧!主意已定,于是遵照大师的教导,闭目合掌,至诚恳切的默念三声佛号,并默默说出自己的心愿,求佛陀慈悲启发智慧。抽出法语,翻开一看,内心震撼难抑。法语上写的是: 在短短二十八字的诗偈中,大佛明确的指出:放下众缘,当下肯定,安住在三宝门中就是人生最好的去向,亲人也会因他的发菩提心而蒙沾法益。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何必问行藏;

  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他又忽然忆起师父常开示的话:“佛教需要有志的知识青年来发扬。”心中油然升起一鼓热潮,不禁清泪盈眶,当下决定为佛教奉献自己的生命,藉著「假有”的存在,以崇高的理想与踏实的践履,在平凡人生里创造奇迹;在血肉之躯中延续不死的法身。

  佛门因缘

  依空法师,俗姓张,民国四十年出生于淳朴的兰阳平原,两岁时,还正在牙牙学语的阶段,故乡来了一位外省和尚星云,日后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善知识。和许多孩子一样,他生长于神道色彩浓厚的大家族中,自小就习惯手挽拜篮,装满香花四果,陪著「阿妈”到庙里去敬献给“神明”。小学时代,偶尔和两位信佛的姐姐去雷音寺打佛七,在他幼嫩的小脑袋中,哪懂得什么佛不佛,只知道念几声阿弥陀佛,和大伙绕佛几圈,就有“结缘品”可领--包子、寿桃、沙其马等;让这群缺乏零食的孩子趋之若鹜。其中他特别喜欢面粉做的佛手,为了它,活泼好动的小丫头可以乖乖念佛一支香。谁知二十年后这只小佛手真的成为接引他进入佛门的手。

  参加大专佛学夏令营

  “当年大师讲经,我都偷偷跑去看,很喜欢那种肃穆气氛,以及大师的慈悲庄严,或许不知不觉,佛法的种子已深植于八识田中。”音声爽丽、肢体语言丰富的依空法师条理分明的忆叙:“但随着年龄渐长,自以为受了理性、现代文明教育,觉得佛法是村夫愚妇的迷信,有违科学,于是开始起了排斥。到台中读中兴大学以后,发现同学中学佛的很多,更百思不得其解:知识分子怎么会去信佛呢?”自小不轻易妥协,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个性的他,容不下心中疑团,大三那年暑假,拎着简单行囊,单枪匹马上了佛光山,参加大专佛学夏令营,决心探个究竟。谁知他亲眼见到的佛光山徒众,竟是如此默默奉献、不求利养、不求回报的一群,与过去刻板印象中“青灯木鱼、寄佛偷生”的僧尼迥然不同。后来有机会听星云大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刹那间虚空粉碎,为佛法的广大深奥所吸引,幡然懊悔自己的无知,从内心起了一百八十度大反转,由全盘否定到全盘接受。这短短半月,俨然是他生命中的分水岭。

  从此佛光山就如同慈母怀抱,经常牵引着他的灵魂,一次一次回去,一次一次亲近,终于他皈依在佛陀座下,找到身心依止。并发愿学业完成后回来奉献佛教。

  本是佛门中人

  大学毕业时,一位恩师怕爱徒“想不开遁入空门”,热心介绍他到一所高职任教,但年轻又富理想色彩的他,总觉得生命应有更大挥洒空间,心中仍记挂着对佛陀的承诺,一年后,他不惜放下人人称羡的铁饭碗,回到佛光山安住下来。不久便正式请求披剃。民国六十五年初夏,有如蜕皮春蚕,他割爱辞亲,正式成为星云大师的出家弟子,于同年受具足大戒。

  “其实出家是真正找到自己,是一种大解脱,换上僧装的轻松快意,是我几世以来所追求的,原来我本是佛门中人!”和风掀起长衫摆裾,一双明眸透露智慧灵光,举手从容潇洒,投足英气焕发,依空法师在佛门寻找到一个至纯至美的世界,与他如湛蓝晴空、皎洁明月的生命气息若合符节。

  在佛光山徒众中,依空法师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上山时正逢佛光山的第一个十年建设期,没吃过胼手胝足的苦,却目睹领悟了开山期筚路蓝缕、生机旺盛的大时代精神。当时星云大师多半时间都在山上,大师兄们也都未外派出去,因此有很多机会亲炙受教,跟着佛光山一起成长。他巧喻:“那一年我进步很多,像一块海绵拚命吸水,等于一下子拜了十几个老师亲传武功!”-这段时间对于他佛门常识的增加、信心的深刻化助益甚大,如同一棵树的根深扎土中,纵或遭遇疾风暴雨,也摧残不得。

  赴日深造

  回顾台湾佛教发展历史,六十年代中期也正是蓄势待发,前途有无限可能性的关键时刻。佛光山星云大师洞悉未来佛教将更多元化、僧伽水准将更精英化,而佛光山必须走在大趋势之前。于是决定栽培中生代优秀弟子继续深造,依空法师则是第一人选。大师为他安排了东京大学,并由日语造诣深厚的慈庄法师亲自送他负笈东瀛,成为佛光山第一位进入日本国立大学攻读的弟子。

  当年这位不曾读过一天日文的现代玄奘,带着师恩道情,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用七天时间把日文文法书“K”过一遍,然后直接阅读日文书籍,逐字逐句查阅字典。又听人说:学日语最好看漫画书、看报纸,他捡回地下铁中日本人丢在车上、垃圾桶里的报纸、漫画书,仔细阅读,以习惯日语的日常用法。上课时,录音机、辞典不离手,一有问题马上查阅;见教授时,背好句子再去和他交谈。这才孜孜矻矻克服了课业上的困难。

  在日常生活上,因为体念常住十方善财得之不易,刻苦俭省,他使用的日用品,从慈惠、慈容、依戒等师兄辗转传到他手中,算是第四代了,棉被的被面已经磨旧,电锅敲一敲才能煮饭,黑白电视则是一片模糊的跳跃画面……。但他心中仍只有温暖与感恩。

  总算不负众望,依空法师回国时,已是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研究所文学硕士。他的归来,为佛光山的僧伽素质树立了一座新的标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文教为佛光山的根本,也是依空法师最爱的事业。“我最关怀的是文化,教育则是永不放弃的工作。”-他曾这样告白。因此,回国后先后接任-普门中学校长、《普门》杂志社社长;接着负责整编四大册《星云大师演讲集》;并出任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秘书。

  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在本山佛学院执教鞭,更获聘至文化大学、成功大学、东海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任教,讲授人生哲学、华严哲学等课程。

  相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自己全副身心交付龙天的他,并非独沽一味的书呆子,应常住需要,也出任过员林双林寺住持、台中东海道场住持、美国西来寺住持、传灯会会长、佛光山文化院院长等职。二十年来,无论文化、教育、寺庙、行政、人事、社团、国际……,依空法师做每一桩工作都兴兴头头、胜任愉快。因为在工作中,他对自己可以深刻的追求,对大众可以无私的奉献。

  海内海外,全岛南北,一纸派令,心甘情愿。“入了佛门,我早已觉悟没有个人、没有自己,叫我们上台就上台,叫我们下台就下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不疾不徐的说。

  妙笔生花应机逗教

  提起佛光山的文化弘法事业,在国内外各道场中首屈一指,而依空法师无疑是佛光山“好笔”群的代表。他经常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用佛法的般若智慧,配合哲学的睿思,以文学的感人笔触,让大众都心开意解、欢喜信受。作品计有《佛光山灵异录》(合著)、《人间巧喻》、《顿悟的人生》等。他写的评论文章气势恢宏,侃侃而述;写小品散文才华洋溢、滚滚灵思;写禅门公案意境高远,柳暗花明。然而天性率真的依空法师却笑着说:“我写东西既偷懒又不主动,都是被师父逼出来的。”

  他清楚记得,去佛光山的第一件差事(尚未出家)就是写作。当时师父拿了在大专夏令营的一段讲话(由学生记录整理成文),要他帮忙改写。他不知天高地厚,大开大阖改起师父的说话,交出一篇咬文嚼字的文言文(自以为受了四年中文系教育,趁机展示一下功力),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料却被全篇退稿。后来写的许多文章也常被全篇红笔杠掉,体无完肤。一天,师父出了一个题目“我为什么要出家”,要他写一篇文章自述心路历程。写完之后呈上去,师父叫他到方丈室,先是赞叹文章写的好,“不过呢!如果我来写的话,会用另一种角度……,不知你愿不愿意听?”他揣摩师父的意思之后,用心改写,结果发表在《觉世》旬刊上,一炮而红,还有读者写信来要求跟随他出家。

  根底扎实,加上“聪慧受教”,依空法师进步神速。原先是师父开发了他写作的潜能,“现在变成我自己想写,师父也鼓励我: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留传下去。”对于师父的苦心栽培之恩,他点滴在心头。

  至于讲经说法,也是甚受欢迎的“名嘴”。他以佛教为生命,以文学为方便,讲经的特色是文学性较高,古典诗词、戏曲、寓言灵活穿插,巧妙诠释。加上他关心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常常阅读十几种期刊杂志及各种书籍(在日本读书时,每星期逛一次书店;至今仍保持逛书店及每天阅读的习惯),因此往往能针对社会议题及听众区隔,契理契机,让人饱尝法乳甘露。

  禅者之风

  比起许多师兄弟,身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九代传人,依空法师是颇具禅者之风的一位--性情耿直、不稍矫饰;悠游来去,自然无碍。

  禅门中,师徒接心往往不落痕迹。出家二十年,他从未帮师父倒过一杯水、端过一碗饭。平素少见他跟前跟后,有事才来商量讨论:而且只消说明一、二、三点,要言不烦,直截了当。意见相左时,不唯唯诺诺,爽快禀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淡如水的君子交,实际上是师徒间默契已深,无须赘言虚语。

  在行住坐卧、应机接物上,他也体现了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依空法师有位俗家么弟张进辉,曾在普门中学教了六年数学,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作姐姐的却从不对他讲佛法,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姐弟关系。初上山时,张进辉还叫他“姐姐”,久而久之改口称“空师父”,如今张进辉一家是典型的佛化家庭,终年茹素,二儿子更是打从在妈妈肚子里就未吃过一口肉的“胎里素”。张进辉提起这位六姐,油然而生出钦敬之情:“他从未度过我,他要让我自性觉醒!”

  承先启后

  依空法师对于常住的公益、佛教的前途,有着禅者当头棒喝、千万人吾往矣的勇猛,因此师兄弟给他一个“小钢炮”的绰号。其实他的本性善良明理、心地磊落,对事不对人,不记前嫌;根据一项非正式的意见调查,师兄弟们给他打的人缘分数还颇高的。

  每每想到自己有棱有角的个性,依空法师就真的很感谢佛光山的民主、包容,他说:“师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来磨我、成就我,现在我才学会温柔敦厚、懂得宽容别人。”

  出家让依空法师的生命无限延伸,既有卸不下的责任,更有不熄灭的希望。只因为对文化传承有强烈的使命感,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他又进入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攻读。原本他在西来寺任住持,打定主意再进修之后,立刻束装返台,依空法师这二十年来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当下”中拓留足印。距考试不过半个月,他摒除外缘,心无旁骛闭关读书,凭着扎实根基,一试中的。致力于把佛学、国学、文学及思想史领域做一个整合。“人会有往来生死,文化却是超越时空的,我要为下一代承先启后。”-他语重心更长的表示依空法师发愿将来要把师父星云大师的思想、著作、开示做有系统的整理,加以精华化、经典化,让人间佛教的宗风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自我检视过去二十年佛门岁月,期间也遭过困难、挫折、瓶颈,但无怨无悔,假如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还会选择这条路,这是最有智慧的选择。”依空法师走进佛光山,蓦然回首,便见到久远之前的自己伫立在灯火阑珊处--原来我本就是佛陀的弟子呀!二十年来,他用父母赐予的生命,作毫无保留的扩充与付出,为佛教、为众生,无限扩展了佛法慧命。

 

-----------------------------------------------------------------------------------------------------

标签:依空法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