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密教的兴起与印度佛教的衰亡——从历史学的角度看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洪修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密教的兴起与印度佛教的衰亡——从历史学的角度看

  印度佛教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密教流行时期。一般认为,密教开始于6—7世纪。当时印度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出现了许多封建小国。曾经一度衰落的印度婆罗门教在4世纪前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腊、罗马宗教的思想内容而演化成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在印度广大地区取得了统洽地区。佛教在印度教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密教派别。印度教的许多宗教仪式与方式都为密教所吸收。8世纪以后,密教在印度佛教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密教主要盛行于德干高原、西南印度、南印度等地,恒河南岸的超行寺(又称“超戒寺”)是密教的学术中心。密教在唐代时传人我国,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并由中国传至日本,称“真言宗”。密教也由印度直接传到了我国的西藏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藏密”。

  8世纪初,伊斯兰国家在波斯、阿富汗一带的统治就已经根深蒂固,10世纪以后,开始向东扩展势力。大约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几十年内,建于阿富汗一带的伊斯兰国家对印度进行了10多次周期性的侵略,这种侵略并不以夺取城池为目的,而是大肆掠夺和进行破坏。当时的伊斯兰教是绝对排斥异端的,特别反对偶像崇拜,因此;佛教与印度教都是它破坏的对象。佛教的许多圣地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了佛教进一步与印度教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密教也就越来越同化于印度教。13世纪初,印度仅存的佛教超行寺被入侵者烧毁,这标志着佛教在印度本上的绝迹。直到600多年以后的19世纪,佛教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人印度。

  密教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它的主要经典有“六经三论”之称,而最主要的是《大日经》与《金刚顶经》。

  印度的咒术密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佛陀在创立佛教时对这种民间信仰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弟子若有实行咒术密法,被认为是违反戒律。但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中,都仍然可以见到咒术密法的采用,不过它们只是一种附属品,与根本教义尚无直接的关联。组织化、系统化的密教思想与实践开始出现于《大日经》。我国一般将《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的出现作为“纯密”独立的标志,在此之前的称为“杂密”。《大日经》约产生于7世纪上半叶的西南印度,经中崇奉大日如来,视其为一切智慧中的智慧,并建立了一套繁琐的密修仪规、行法。当时,我国唐代高僧义净赴印求法,曾于那烂陀寺见有密教道场,坛场中供养着所信仰的诸神,已知有密教在独立活动。7世纪末,在东南印度又出现了《金刚顶经》,该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渲染人们在心作观想时依次出现的“五相”可以成正觉,由“金刚三昧”生种种智慧,破一切烦恼。它是以瑜伽秘仪为中心的一大体系。以《大日经》为主的思想和实践常常被称为“右道密教”,而《金刚顶经》的实践中由于吸收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等思想,因而被称为“左道密教”,它们为“纯密”的两大支柱。

  密教认为,世界万物,佛与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佛与众生体性不二,众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身密”,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语密”)、心观佛尊(“意密”),就能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从而“即身成佛”。密教的仪规行法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需经导师(阿阁梨)秘密传授。

  约在8世纪后半叶,密教开始出现分化并俗化,以(金刚顶经》为中心形成的以实修为主的金刚乘,因与印度教结合而大为发展。后来,从金刚乘中分化出一个支派,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一派以超行寺为活动中心,进一步与印度教性力派结合,提倡以男女性行为为解脱,行女性崇拜,宣扬纵欲,其末流趋于淫秽不堪。伊斯兰教入侵后,佛教徒与印度教徒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而创立了时轮教,佛教实际上完全融汇于印度教之中。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500多年,从10世纪开始急剧衰落,至13世纪初而在印度绝迹。印度佛教的衰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佛教本身来看,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来已不能适应四分五裂的印度社会的需要,而继之兴起的密教,不但理论上十分薄弱,而且实践上也相当粗俗,特别是其末流所趋的左道密教,甚至发展到对鬼神、生殖器形象的崇拜,以所谓“五甘露’’(屎、尿、骨髓、男精、女阴)、“五肉”(狗、牛、马、象、人肉)为供养,把实行男女交媾美称为“密灌顶”或“慧灌顶”,等等,这样的宗教当然会遭到民众的唾弃。日益发展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对佛教采取攻击、压迫和同化等多种策略,这也是造成佛教衰亡的重要外在原因,而中亚伊斯兰教诸王入侵印度,对佛教的寺院、财富和文物进行毁灭性的掠夺与破坏,并大量残杀佛教徒,则是佛教在印度绝迹的最直接原因。

  注:请参阅黄心川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八章。也有学者明确把密教的发展分为早期杂密、中期纯密(以《大日经》为主,又称“右道密教”)和晚期“左道密教”(包括金刚乘、时轮教等)三个阶段。若依西藏所传的密教,则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等“四部”。

  摘自《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增订本)洪修平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