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浅析《楞严经》真伪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析《楞严经》真伪
作者: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分重要经典,是修行者的指南。在近、现代佛学研究对该经的争议很大,教外学者产生怀疑,教内大德分析解疑。直至今日,争论未停。因此,本文也略分以下几点试作探讨。文中若有不足之处,祈诸善知识予以指正。
一、本经的译者、笔受及证译
  本经从唐朝流传到现在,只有一本译本,为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所译。下面简略介绍一下译者的事迹。
  众所周知,佛教的典籍,都是由佛陀亲口所说,经弟子们结集整理而成。《楞严经》属于经藏中一部重要经典,此经藏于龙宫。因龙胜(佛灭后700年)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宫中有此一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默诵出宫。后追亿记录成书奉呈国家,视为国宝,藏于国库。而本经的主译般剌密帝法师,得知唐朝佛教兴盛,东士众生堪受此大乘法,想使楞严法门流传此土。初次匿经东来,被守边官吏查获,不许他带此国宝出国。此次阻难并未改变他的意志,且更加坚定了他宏法的志愿。后来用极细白绢,书写此经,部膊潜藏,迨疮口恢复,再请出国。关吏搜查不出,由海路到达我国广东。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到达广州制旨寺。适房融滴在广州,得知般剌密帝带经来东,请于制止寺,部脯出经,般剌密帝待经译成,速回本国,以解边史之难。房融便把共译成的经文,秦入内庭未得及时颁布。后来由神秀国师入庭录出,此经才得流传世间。即是现在大众所受持的经本,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译主昌着一次又一次的危险,越过重重障碍,终于把《楞严经》传入我国,使我国众生沾法施。他这种重法轻身的精神,怎能不使人感动?又怎能忘记其功?此经如此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我们应更加珍惜此经,授持、读诵、维护、弘扬此经,使其永注世间。有关译主的简介,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里有说细记载,现摘录如下:
  “沙门般剌密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赜。以神龙元年集乙巳五月已卯塑二十日辛丑。遂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怯此曰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弟子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大正藏317—372)
  也有史料记载,本经在般赖密帝来华之前的后汉,已有了译本。但均已失传,此已无可考证。唯此译本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
  本经的笔受人,名叫房融,唐武则天时任宰相。他在笔受《楞严经》时,已归依佛门,并受了在家菩萨戒。他笔受此经的任务是,秉笔确定文字。以其宰相之才,润色斯经,使本文文义双美。因之楞严语句文法,为诸经之冠。也因之而有人怀疑本经为房融所造。而有关融笔受此经之事,《续古今译经力纪》已有记载。又有宋朝僧人咸辉辉著《首楞严经义海》卷一,对此也有记载。此中还有苏轼《东坡后集》卷十九等等,对笔受之事均有记载。现就《光孝寺志》中所载,摘录如下:
  “考通志,唐房融,河南人。聪慧好佛,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长安末,尝至南铨。在广州时值天竺僧般刺密帝三藏,持楞严梵本,浮海而致。融就光孝寺译出,而笔受之,今寺中有笔受轩云。神龙元年五朋,经成入奏,适武后崩。融长流钦州,徒高州死。后僧神秀,入内道场,见所秦经本,录传于世。由是楞严经大显,遂为佛学之宗。”广州光孝寺(光孝寺唐时称为制旨寺)有译经台及毛受轩,宋元右间知军州蒋之奇为唐相国房融建。
  又房融在广州光孝寺笔受《楞严经》时,曾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砚上,此砚到元代时还在。元吴莱《南海山水人古迹记》云:“越南王弟建德故宅,在西城内。吴虞翻移交州时,有园池。唐六祖慧能,剃发受戒。寺有坛,坛有菩提树。房相国融,译楞严经,有笔受轩大砚。融自刻:‘天竺僧般剌密帝,自广译经,出此砚。’坚润可爱,藏殿内。有屈郇布西天衣,绣内相,大如两指。”
  由此可知,房融在广州光孝寺笔受楞严经是真实的。他译经时所留下的痕迹,足以证明他确实在此译过经。
  参加本经翻译工作,还有证译人怀迪。证译即是于音字中,参详校正。怀迪是中国的僧人,因他久习经论,精通梵语,故由他校正经文。有关他的简介,《开元释教录》有详细记载:
  “沙门怀迪。秆州人也。住本州罗浮山南楼寺。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九流七略组亦讨寻。但以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宝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证义。所为事毕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未得其名)齐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大正藏571-572)
  此外介绍的是怀迪,因此写怀迪详细。但未写主译人及笔受人,只说“遇一梵僧”,并注有“未得其名”或“迪笔受经旨”。与《续古今译经图纪》所记有点差异。因此有人怀疑主译人和笔受,不是般剌密帝主译,房融笔受。怀疑只是怀疑,终不能成为事实。且看疑者是什么,疑本经是怀迪一人译,疑本经是房融造,而这种怀疑又没有真凭实据。怀迪虽参加了译经,但非人一人所译。就此中也并未说是他一人所译,“请共译之”既然有“共译”,就不能说一人译。既不是怀迪一人所诵,那么与之共译的“梵僧”,怎就知道不是指的般剌密帝?凭此“未得其名”是不能证明此经不是般剌密帝所译的!《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纪》同出于智升一人之手,如果译者与笔受人有误,那么智升就不会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所记,垂拱年间,贞固在光孝讲律时,其驻寺高僧,确有类似般剌密帝之人,与译经时年代相当。如此看来,主译人是决不会有错的。有关笔受人,从唐朝所译经典看,只记译者而不记笔受,是很正常的事。因此汉有笔受人的名字,是不足为怪的。再说房融在光孝寺刻的大砚及译经台,亦能证明他参加过《楞严经》的译经活动。而考唐光孝寺史迹,对此经仍以般剌密帝在寺翻译,房融在寺笔受为立论据。说本经是房融所造,就更加不对了。房融在光孝寺译此经时,唐女皇武则天以老病垂危,被迫还政。而房融被乏贬之后,难道还要为武则天祈福吗?
  参加本经翻译的,还有弥释迦。史料中对他个人的记载很少,外人对他也没有非议,因此,此外就不作考证了。
二、本经的思想内容
  本经的思想内容包括极广,禅、净、律、密、教无不兼备,它兼摄各经之长。如此周详的内容在其他经中实在难见,与其说是一部教理,不如说是修行的指南针。它以奢摩他(圆悟)、三摩(圆修)、禅那(圆证)为脉络,对楞严大定作了详尽的阐述,而这些又都是围绕着如来藏妙真如性而展开的。
  如来藏,是印度大乘佛教后期的思想。是佛陀为不了解一切法空的甚深真义的众生,所开示的另一方便法门。而此经从阿难遇摩登伽淫女险遭魔难说起,直指修心迷悟的关键。佛陀为破除阿难的妄心,经过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等一系列开导,使阿难悟入如来藏性。此如来藏心,以不变之性,炽然随缘,正随缘处,全体不变。由不变随缘故,能一切俱即。于十法界中,若染若净,若名若实,若依若正,随拈一法;即是全体如来藏心。以随缘不变故,能一切俱非。非阴处界,非十二因缘,非四谤智得,非六度彼岸,非如来三号,非涅槃四德。说明如来藏的离言绝非,什么者不是,不是也不是。一切俱非,名如实空如来藏;一切具即,名如实不空如来藏。如来藏性,法尔具足空与不空二义,共体元非空与不空,故能双照空与不空。悟此理者,善得教眼,常超客观而随主观;不被物转,而能转物。法法通备,不得一法,是以本经,一名《大佛顶悉恒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为什么称此经为无上宝印呢?因为大乘唯一实相印。而必须通达实相,方可入大乘。故经中说:“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又说:“阿难及诸大众闻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吾佛如来佩此最上乘的法印,来到这秽恶不净的娑婆世界,以此法印,普印一切众生心地,令诸众生也能得此法印,从尘劫生死中而获得解脱。
  如来藏,又名真心,亦名佛性,即是我们每个人所具不生不灭之根性。也叫性定,是指自性天真,不动摇之定体,名为首楞严。众生从无始以来,由无明覆障,迷妄为真。因此而流转生死。慈悲的佛陀。为了解决众生的问题,灭除众生的妄心而假设一个真心。此心常住真性,即菩提涅槃本。此心生灭妄想,即是烦恼生死本。一心二本,不相离舍。迷真心,执妄识为本修因,欲取佛果如“煮沙成嘉馔”。此生死与涅槃,也是佛法的二大根本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反复说明。这无常无我的生死观,涅槃论,确实太深奥了,为一般人所不了解,因此有人误认为本经非佛说。而本经所说的真心,即不同于哲学纯粹的“唯心”,也不同于朱子的“观心”说。只有深入本经,才可了知。
  本经所讲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是最殊胜的法门。选耳根,是因为耳根在六根中为圆通根。又因为阿难积劫闻持诸佛法藏,耳根最为通利,善种久习成熟。从循闻而滞著,过失即多;就胜闻而旋归,功能亦大。且其闻习闻根深利,从别门修,心被闻牵,不能拆伏闻中攀缘。令之反闻闻性,则闻无所遁,闻习必自伏归元。因此而选择耳根。又因为耳根在六根中是圆通根,所以要选耳根。耳根选定,渐次于耳根中解除六根中是圆通根,所以要选耳根。耳根选定,渐次于耳根中解除六结(动、静、根、觉、空、灭)。文中把解除六结,分别所证的境界描述得淋漓尽致,详细周全。此六结一根解,则根根解,六结解除,最后证入圆通。因此耳根法门与阿难历劫多闻正好相宜,而选耳根,又因阿难是为末法时代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的。但此选根法北京时间,只是对钝根众生而说;其实法法皆平等,只是众机利钝有别。如来说法,契机契理。因病施药,为应各类众生之机,而说不同的法门。因此耳根法门,契合此土众生之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而能广泛流传。
  有关本经的思想内容,明朝憨山大师著《首楞严经悬镜》云:“而此经者,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体,依此一心,建立三观,修此三观,还证一心。”是以本经重在修行止观,通达实相,令悟三昧如理。选择耳根,令获三昧之要门,开示圣位,令知三昧之直道。守护净戒,持诵神咒,详明妄业,辨析魔事,心与道合。即众生心成如来藏,是以不生灭的心为因地心,转凡成圣,微妙难思。总之,本经的义理,皆是在教导人们如何辨妄悟真,证入如来藏性。在此经中,不但定慧齐运,而且禅教同归。如果能熟读此经,依之而修行,实践楞严大定,就可直下取证楞严圆照三昧,悟证妙明本心。得此大乘法印,成佛作祖就有分了。
  如此真实具体的一本指导书,修行者不可不读,这种高深的哲学思想,学者不可不研究;如此优美的文学作品,作家们不可不学。这样一部好书,有人却说他是伪经,还有人说他是唐朝人所伪造,这种说法绝对错误的。因为无论从本经的那一方面,皆找不出伪的证据。首先,就本经的思想内容来看,也非伪造。本经文中有十卷,由性而相,由显而密,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彻终彻始,广度有情。如此有规则的一部修行指导书,怎可说它是伪经呢?这种高层次的修行方法,不思议的境界,非亲证之人,是无法讲出来的。它虽然建立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经中所讲的理论不仅是一种思想辩论,而且是我们每个修行人,都可亲证得的境界。这样的经书,没有真修实证,如何伪造得出?在此中,一切宗教、哲学、心理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从其中得到解答。怎能说本经是伪经呢?佛说末法时代,要有三法印或一实相印来印证的真伪。能用此印之的,即为佛说;不能用三法印印这的,便是魔说。而本经的每一义理,皆可用三法印印之的,便是魔说。而本经的每一义理,皆可用三法印印证,再说本经本身就是一实相印。这就足以证明本经是佛所说。而有些人从本经摘出几句与其它经不同的话来,说此非佛说。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而且每部经都有每部经的特点,虽所说不一样,但目标只有一个——唯令众生示悟入佛之知见。怎可凭此来说本经是伪经呢?这就好比一个文学家,写文章一样,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特色。难道你要把每篇文章都写得一样吗?只有不了解经义的人才说是伪经,而深入经义者决不会妄言此经是伪经的。想昔日,宋朝大学士苏轼,读《法华经·普门品》时,因为懂得佛法的深奥道理,而把偈颂中的“还著于本人”改为“两家俱没事”。如果说他能深入经义,知道佛法既讲慈悲,还有折伏和摄受二义,他也就不会随便改经文了。苏轼尚且如此,又何况其他人呢?只知其表面义,而不知其深义,就说它是伪经,未免太轻率了吧。难怪高僧大德们都要站出来辨析。就拿现代人来说,当有人误认为本经是伪经时,首先站出来的是近代禅宗开悟者——虚云和尚。他极力反对,并著文驳斥,还宏扬本经中的禅理。还有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也极力维护此经。而宣化上人,以自己的人格担保此经为真经。这些高僧都是精通教理,且又有一定修行的人,他们都维护此经,又怎可说此经是伪经呢?综观一代修行的人,他们都维护此经,又怎可说此经是伪经呢?综观一代时教,阐明从凡至圣;而事理并重的,没有超过《楞严经》的。深入此理者,把它奉为至宝;不明此中真义者,便对它产生怀疑,甚至干脆说它是伪经。这种没有事实根据,就说它是伪经,日后的果报是很难想象的啊!
  其次,从文献上查看,本经也非伪经。众所周知,《大藏经》是由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本经又是经过众多目录家和学者的考察,鉴别之后,作为佛教的重要典籍收在《大藏经》中的,又怎能说此经是伪经呢?又在楞严还未传来时,天台智者大师(公元583-597)就已知有此经了,向西拜求一十八年,未和此经,而拜经台至今犹存。怎可说此为唐武则天时人所造呢?又《楞严经》最初传我国时,并没有人怀疑是伪经。唐朝慧琳,精通宏文、汉语,而且遍读三藏,目光如炬,善于分辨真伪,对于当时的真伪经论,都能分辨,毫不假借。他撰有《一切经音义》四十二卷,在此中说本经为音义。而唐朝当时的人,如慧琳等,都不认为本经是伪经,而唐朝以后的人反比当时的人更了解此经了!?显然,说本经是伪经,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
  由上可知,本经是真非伪。因为无论从本经的哪一方面,皆找不出本经是伪经的真凭实据。而自从本经传到中国后,直到现在,人们一直都把它看作是一部大乘的宝典。虽然受到一些学者的怀疑,但丝毫未能动摇,楞严经在中国佛法中的地位和对人们的影响,亦未能动摇弘扬楞严者对它的信念,不特如此,由于一般学佛的人,感于它的真实,指导修行有条理,对之无不交相赞善,莫不竟相讲习不辍。
三、本经在佛教史上的影响与地位
  自从《楞严经》译出后,由于它的文字优美,用字精简,结构谨严,富于哲理,又著重修证实践。因此,很快就得以广泛流传,并影响及各宗教各派,对中国佛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因为《楞严经》是一部重要的典型的经典,故而诸家学者,竟相撰著。唐朝时有惟悫著《楞严经疏解》三卷,宋朝有智圆撰著《首楞严经疏》十卷,《首楞严经修证仪》一卷。子璇以华严宗旨撰成《楞严经疏》九卷。明朝朱宏著《楞严摸象记》十卷。曹溪中兴祖德清有《首楞严经通义》,《楞严经文句》。还有灵峰派大师智旭等诸大德,对本经均有著疏。就此著疏,单从《卍续藏经》里所收自至清,共有五十四种,一百五十卷,民国以来七十年之间的诸家《楞严》著作不包括在内。而此段时间著疏讲此经者也很多。一些高僧大德,如太虚、谛闲、圆瑛、倓虚等,都有讲义或著疏。还有圆香居士、南怀谨居士等,也有语体解、楞严大义问世。在中国的佛教译经史上,由梵文译成汉文的佛经虽多,受到永久而普遍书写、注解、读诵、尊行的,如《华严》、《法华》、《维摩》、《圆觉》、《弥陀》、《金刚》、《楞严》诸经,其中尤其以楞严的流布最广,注疏最多。本经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流传,确是因为本经的说理详细,修证方法明确。历代修行人,依之而修发明心地者也不少。同时由于笔受的房融宰相,译笔非常流畅易读,文字又优美雅洁,以至我国土林学子,很多喜爱读诵《楞严》,且有因为《楞严》而信奉佛法者。由此可见本经对土众生的影响了。
《楞严经》不仅著疏多,而且还影响到各宗各派。如贤首宗、天台宗等、多依此经以彰自宗。正脉等排余说以局当部。净土宗则以本经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念佛方法,作为净心之指南,认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为修念佛三昧的最上开示。而唐、宋、元、明、清的禅宗大师多是根据此经而发明心地,直到今天,还是不减昔日的风采。密宗、律宗也推崇此经。虽未有一宗把它取为主经,但也未有一宗把它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视之不妨互异。我国当代的佛教学者吕微评价此经说:“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以说止观,禅者授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一。宋明以来,释子谈空,儒者辟佛,盍无不涉及《楞严》也。”由此则知《楞严》对各宗教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本经在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经还未传来,圣名已先至,天台拜经十八年。本经传入我国后,大众奉为最上法宝,对本经的评价为“开悟的楞严”。憨山大师对本经也有评语,认为“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求世之苦;不知楞伽,则不辨知邪正之是非;不知楞严,则不修心迷悟之关建。”明需也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辞、其价值可以概见。而在近、现代佛学院中,大都把它当作主课来学。便如:北京宏慈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广东尼众化学院等。本经在中国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本经阐述佛学极旨的佛教思想,又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发挥自己佛教学说的理论根据之一。本经既有深奥的理论,又具体指导修行实践。象《楞严经》这样包含极其丰富内容的经典,在佛教众多经典中确实少见,正如明末高僧憨山德清所说:“夫《首楞严》者,乃诸佛之密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悟之大本。”所以本经流布广泛,影响巨大,受到佛弟子的特别重视。
结语
  佛法的高深境界,本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但因修行重在真修实证,才能契合于实相。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因妄迷真,不能与实相相应。欲契入实相,必先假借名言,作为修行的助缘;这就是世尊之所以广说法要的原因。经典亦尔,本无须争辨其真假,只因众机利钝有别。钝根众生,不除疑惑就无以至彼岸。因此而要辨析。欲辨明经的真伪,必须了解它的内容。本经是一篇具有高深的哲学书,辨论的全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且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若能细心研读,即可增长智慧,除去烦恼。这是迷真逐妄的凡夫,只要读完佛陀与阿难尊者的一大论辨,就能真妄分明。若能细读此经,现在一些装神弄鬼之徒,就欺骗不了你。因此我们不能只论它的长短、对错、真假,而失去一本部好书;更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研究,而失去了它的真实义意。望学者们仔细研究,且莫错怪一部好书!而佛弟子们更应依之而修,断惑证真,出离苦海。切莫人云亦云,是非不分,真假不明。必须认清方向,辩明是非,把稳船舵,才能使自己不走邪路,才能使正法永驻世间。《法灭经》云:“未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此经为正法的象征,因此,一切佛弟子应致力拥护此经,弘扬此经,使正法永驻世间。”
  主要参考书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太虚大师著。
  《现代佛学丛刊》第35本《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浅淡禅宗
下一篇:说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