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学诚大和尚:让每个人的信仰灯灯辉映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
来源:学诚大和尚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诚大和尚:让每个人的信仰灯灯辉映

 

学诚法师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不同信仰间可以加强对话、文化交流、相互促进,如同一间暗室里多点一盏灯,就多了一分光明。

信仰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大和尚,围绕“多元对话化解信仰危机”这一主题接受采访进行深入分析,言之有物,真诚睿智,给人启发。

信仰的含义与价值

《中华儿女》:通常所说的信仰有很多类别和层面,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文化信仰等,这些信仰共同构建起人类的精神世界。但也有人说:做个好人就好,何必要信仰?请您为我们介绍下信仰的含义,及在人类精神世界构建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学诚大和尚:汉语中,“信仰”一词来自于佛典的翻译,译自梵语sraddha,佛教中指一个“心所”——信心所,“心所”就是心的状态。大乘唯识学中,将人类及芸芸众生复杂各异的心理状态,归纳为五十一个“心所”,这种状态不局限于佛教徒,也不局限于人类,涉及一切有心灵活动的生命体。《成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实”是真实,“德”是德行,“能”是功能、能力,真与善的事物不会被邪恶、黑暗所吞没,它一定能广行于这个世间。佛陀因为悲悯世人的苦难而放弃王子身份出家修道,究竟觉悟了生命的真相,其后将觉悟的真实与喜悦不分亲疏贵贱分享给世人,让所有的人都能远离痛苦、烦恼,觉悟生命的真谛。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耶稣是纯净、无罪的,虽然被钉在十字架上,但必会随着天国一同降临。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儒家相信“天理”,相信大同世界一定能实现。这些信仰的对象都具备“实、德、能”的特点。

信的内容是“实、德、能”,而“仰”即是“深忍”、“乐欲”、“心净”。“深忍”,就是将此信仰的对象印可、铭记在心灵深处;“乐欲”,发起追寻的愿望与喜乐;“心净”,信仰不仅是相信和一种寄托,更重在净化生命,激发追寻善与真理的力量。佛教徒拜佛、念佛,其真正目的不是拜偶像、求平安,而是借外在的清净相来建立内心的清净相,借着佛的光辉德能来启发内心的觉性。如果没有这种信仰的力量,人的内心始终是善恶混杂的,私心去除不掉,做再多善事可能依旧烦恼不安。如果对信仰的对象不了解,仅为求保佑而不是仰望他的德行,则会成为“迷信”;如果虽有一定了解,但激发不了追寻的热情,也不能算信仰,无法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果信的对象虽然力量强大,但本身是邪恶、虚伪的,就容易成为邪信、邪教。

的确有人说:做个好人就好,何必要信仰?事实上,有了信仰,才能坚持行善;有了信仰,面对人世间的残酷与黑暗,历经磨砺越走越光明。诚信是人伦的基石,但何以要求一个人有诚信?归根结底还是信仰的问题。没有坚定的信仰,一个人面对诱惑与威胁内心就会痛苦挣扎、摇摆不定,最终就会放弃道德底线。

《中华儿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同种族、文明有各自的信仰。从表面上看,不同的信仰似乎是冲突的,信仰体系常难以融合。请您从佛教观点为我们介绍下,不同信仰是否可以相互促进?

学诚大和尚:信仰是对世间真、善、美的信赖与渴慕,它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是善之根、爱之壤、行之足。信仰是社会结合的向心力之所在,是民族的魂魄,是人创造力的源泉。只有放下人我是非、利害得失,人们内心才能得到安顿,才能专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从信仰当中得到一种超越事物表象的洞察力。

从表面上看,不同的信仰似乎是冲突的。但从佛教观点来看,信仰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就如同一间暗室里多点一盏灯,就多了一分光明一样,光光无碍,灯灯辉映,最后整间屋子都亮了起来。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灯合成一盏灯,或者所有的灯必须发出同样颜色的光芒,而是因为,我们共同生存于一间屋子当中,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

心是需要不断被照亮的,世界也是。一盏灯容易熄灭,一个人的信仰再坚定,他面对现实的世界也会遇到种种困苦,感到无奈与茫然;而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有善意的互动,能互相理解对方,我们的世界就扩大了。

以多元对话化解信仰危机

《中华儿女》:当今世界,不少传统信仰面临危机。在您看来,动摇人们信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何在?

学诚大和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穷尽毕生的精力去接续。在西方,年轻人追逐新潮文化、物质享受,过度的个人主义,正在远离祖辈的精神传统。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的硝烟笼罩在这个星球上。而环境问题、道德滑坡、经济危机,都或多或少来自于信仰的丧失和异化。人们期待在解决这些危机中,各种信仰、宗教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两种力量动摇着人们信仰的基础,一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二是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相互的解构,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冲击。解构有激烈与温和两种形式。激烈的冲突,包括战争、暴力扫除、政治经济控制和文化倾销等;其温和的形式,即表现为相对主义的思潮。从表面上看,各种观念融成一炉,选择都是合理的,实则只是摘取各种文化中表层的一些元素,没有接通信仰的源头,导致迷茫失落,身心无法安顿。

在两种力量中,文化间相互的解构也许是更加本源性的。解构的过程也是输入新鲜血液和重新建构的过程,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旧的问题,可以通过文化间的交流、学习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同时,如果没有对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东方的深刻洞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原先文化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可能被遗忘乃至抛弃,只吸取其他文化的表象和皮毛,而遗失自身具有深沉底蕴的东西。比如,美国的一些年轻人不喜欢基督教,因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比较喜欢禅宗自在洒脱的风格。但实际上中国的禅宗是有一套很严格的宗教训练的,对佛法僧、业果的深信是修行禅宗的前提。禅宗的丛林也是集体生活,能磨练心性,去除我执。这些,当然是他们很少关心的。

只有通过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体认,并加强信仰间对话,将文化的交流纳入系统、长远、有序的规划当中,上述问题才能解决。一方面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样才能回到文化源头的高峰上去俯察历史的流向,进而理解其根源,引导其演变。另一方面,多元信仰的对话应深入开展,深刻地理解自己也深刻地理解对方,我们就知道自己该走的道路。

《中华儿女》:您刚才谈到,“通过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体认,并加强信仰间对话,将文化的交流纳入系统、长远、有序的规划当中”,是化解信仰危机的重要途径。请您为我们阐释,宗教信仰应秉持怎样的态度对话合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学诚大和尚:一个信仰对待其他信仰的态度,一般概括为“排他主义”、“包容主义”和“多元主义”三种。排他主义:认为自身的认信和宗教修持,只有在一个信仰的内部才是有效和稳定的;包容主义:一个信仰内部的人,以自己的教义去理解、包容和吸纳其他信仰中有益的部分;而当持不同信仰的人共聚一堂,或者为人类福祉而开展共同行动,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用单方面、先入为主的概念去理解他者,保障平等的发言权,尊重乃至欣赏彼此的差异性,愿意倾听、学习和改变自己,这可以说是“多元主义”的态度。

宗教的发展不能仅站在自身价值观的内部,而要承载起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直面彼此、互相了解,更需要宗教间的对话与合作,在对话中学习、激荡,面对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寻找共性又贡献各自长处,形成文化的共同体。

底蕴深厚,学识精湛,思路清晰,胸襟开阔。学诚大和尚最后指出:“信仰不是迷信,也不是对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教条化的理解与模仿,而是要激发追寻真理、净化生命的愿望,并全身心地加以实践。就个体信仰实践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并融入相应的实践团体,按照其特有的规范有次第、有步骤地学习与践行,才有可能理解并体悟到信仰所要表达的真谛,而不再仅仅囿于个人臆测及人云亦云的评判。时代需要信仰,也需要信仰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但我们共同站在时代的前列,呼唤对信仰和生命的回归,对人类优秀精神传统的回归,让我们携起手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