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七颂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1日
来源:   作者:刚晓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七颂

 

  依彼所化生

 

  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

 

  如化生有情

 

  这就是我们前边说的,佛陀说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境,是“依”照那些(“彼”)能够接受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境教法“所”教“化”的众生的根机,而秘意宣说的,可不是为了成立实有外境而宣说的。

 

  这个颂语的第四句是世亲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化生有情。什么叫化生有情呢?就是无所依凭,忽然而有。若说人,人的出生就得有所依凭,得有精、卵的结合,经过十个月的怀胎孕育。若说天人,则就不这样了,只要有生天的业因,你就可以刹那间忽然生到天上。地狱也是。生西方极乐也是。但在这一句中的化生有情,是指的“中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阴身。

 

  再插几句闲话。有一位默如老法师,他把化生分成这么几种:

 

  1、天。就是生天。

 

  2、地狱。就是堕地狱。

 

  这两个是凭自己的业力而化生。

 

  3、莲花化生。就是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这是凭自己的修行与佛力的加被而往生。

 

  4、佛菩萨的各种化身。这是佛菩萨的愿力。但我认为默如老法师把佛菩萨的化身做为化生有情的一种,是不太合适的,可老法师确实这么说了,我就作为传声筒,把它列出来,让大家知道。直到现在,我仅见到默如老法师一个人有这种说法,还没见过第二个人这么说。

 

  5、一般的化生。比如鱼化为龙,蝙蝠化为老鼠。大家别笑,默如老法师确实是这么说的。

 

  最后一种化生是唱戏。

 

  我知道大家为什么笑,也不怪大家笑,这第五与第六两种确实不象话。虽然我们常说鲤鱼跃龙门,但这毕竟只是传说,别说科学界不承认,宗教经典上也无这样的记载、说法。第六种的唱戏,比如马金凤,这一阵儿她是马金凤,一上台她成穆桂英了,默如老法师说这也是化生。我这儿只是让大家知道有这说法而已,并不是说这就对。

 

  按默如老法师的分法,大家看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是不是也算化生?

 

  众生四有轮转的四有是什么呢?一个是本有,就是现在存在的生命体。比如我刚晓现在已活了二十多年,现在仍然存在,在这一段就可称本有。一个是死有,就是生命体虽然现在存在,但不可能永远存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我们人呢,在我死的时候,那就叫死有了。一个是生有,人虽死了,但业力因果仍然要相续,我还要投胎受生,这就是生有。一个就是中有,在死了以后但还没有投生这么中间,此时我们称中有。四有的“有”,是存在的意思。

 

  世亲现在举出了中有(中阴身)这个例子,对于我们一般信士来说,对世亲举这中有的例子也会迷糊。世亲要证明万法唯识,无有外境,可举这中有做例子能说明什么呢?

 

  世亲在《二十论》中有长行说明。

 

  比如释迦牟尼说过中阴身,说人在死了以后,然而还未曾投胎受生,在这中间,有一个中阴身存在。虽然释迦牟尼说有一个中阴身,但并不是真有一个实在的中阴身。既然并不是真有一个实在的中阴身,佛为什么说中阴身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

 

  佛教宣说无我,有人就对这教义产生恐怖:假如真的无我,那么我死了岂不完蛋了,一了百了,因果不断灭了吗?业力循环也就不复存在了,六道轮回还怎么建立?或者说,我死了后,以后再投胎,但在死了后而还没有投胎这中间怎么办?没什么衔接不就踩在空(念去声)地了吗?这时候佛陀就没办法回答,若一有人问这个问题,佛陀马上开讲阿赖耶,人们不能够接受,因为这时候你还是个小学生,还接受不了微积分理论,还接受不了大乘甚深教法。我们看过《药师经》,佛说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比西方极乐世界要晚,因为《药师经》上在说到无忧世界时,说这无忧世界的庄严“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用白话说就是,这无忧世界的庄严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就给我过去给你们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这都是大乘经典,但就在这《药师经》中,释迦牟尼仍没说阿赖耶,佛说到“俱生神”,其实就是阿赖耶。我还记得在什么地方,说善恶是被“善恶童子”记录,这还是阿赖耶。在《解深密经》中有这么一个偈子: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阿赖耶在大乘的极乐净土经典,在东方药师经典中还不开演,何况在更早的声闻经典中了,佛根本没办法开说。但佛若不解答,这又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弟子们的心中,若心中老放着一个问题,还怎么解脱证果?于是佛陀就方便说法,权巧引诱,告诉他们:人死了也没关系,还有一个中阴身,只要有这个中阴身,六道轮回就不会断灭。其实这只是佛陀在骗他们而已。

 

  这儿我插几句题外话。

 

  南北朝时的范缜写过一篇《神灭论》。他写这篇文章时还是南齐时代。南齐是公元四七九年到五0二年。当时的贵族萧子良召集僧人来与范缜辩论,萧子良许诺,你只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富贵高官任你选,范缜不吃萧子良这一套儿。后来梁武帝于天监六年(公元五0七年)召集了王公朝贵及僧人六十多个,亲自主持与范缜辩论,但范缜仍不屈服。

 

  范缜《神灭论》主要是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当时大德们解释因果报应时都说“神不灭”,把这“神不灭”作为了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大德们解释错了,被范缜抓住了小辫子,而范缜也把大德们的错误解释当做了那就是佛教本意。

 

  在《名僧传抄》上,“神”并没有永恒的属性,但因为《名僧传抄》的作者宝唱的名气在当时来说不大,所以他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有限。

 

  《名僧传抄》上讲“神”这一节儿请大家参看宋立道《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观念》(宋立道文见《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不过中间把《名僧传抄》写作了《名是传抄》。《名僧传抄》原文在《卐续藏经》84册上)。

 

  我插这话的意思还是让大家不要被大人物们的名声给镇住了,大人物们不见得都对。中国毕竟来说的一贯传统是官本位,一个和尚的作品当然不比尚书左丞的作品了,范缜还做过宜都太守。

 

  现在看来,范缜与萧子良、梁武帝及僧人的辩论,纯是外行在争论,都把佛教理解错了!虽然在当时影响很大,但说穿了,可笑得很。

 

  另外,关于先前的资料,我们现在人在运用时,也得加以拣择,不能够前人怎么说,我们就全盘接受。既扯起来了,我就再举个例子: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有一件事儿很著名。一个汉僧叫摩诃衍那,有人干脆叫他“大乘和尚”。他与一个印度和尚叫莲花戒,在当时的藏王赤松德赞主持下做了一次公开大辩论。就这么一件事儿,在汉地典籍中记载是大乘和尚胜了,而对方的记录,却是莲花戒胜了。这场辩论发生在公元七八一年,大乘和尚回汉地是公元八0五年(他是七八0年入藏)。藏传记录说是禅宗的大乘和尚输了后教法传不下去回了汉地,而大乘和尚说后来回汉地是另有因缘,不是辩论输了。这件事儿在圣严法师的《西藏的佛教》中有较详的述说。同一件事儿,记载截然不同。所以,先前的资料也得经过我们梳理拣择后再运用。

 

  李宗吾说的更绝: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就到历史上找符合我这个观点的事(史)实,若实在找不到,我干脆编一个事实。

 

  说到中阴身,就扯了一下,也扯跑题了,回过头来说《二十颂》。

 

  那么,佛说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也是这样,本来应该是无我的,但众生执着有我,佛为了破除我执,把人的假体分析为各种物质性及精神性的活动,分析为眼、耳、鼻、舌、身诸根,分析为色、声、香、味、触诸境等。你经部论师引用这个来推翻我的万法唯识观点,是不可以的。

 

  下边儿大家记几句话,我说大家写。

 

  因为这一部分众生的根机、水平,只能够接受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境这些教法,而难担阿赖耶甚深教法,所以佛陀就依这些众生的根机来宣讲这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境,可不是为了要成立实有外境而宣讲这眼、耳、鼻、舌、身等根及色、声、香、味、触等境的,就像佛说的中有有情,中阴身一样,只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断灭见而已,并不是真的有中阴身存在。

 

  注意:佛教说的没有,都是指的自性。没有的是自性,而不是现象、作用。不然的话,密宗的中阴救度就没法理解。刚接触佛教,就讲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就是破自性的。这个一定得记牢。

 

  世亲说,你不知道佛陀说法的秘意,一听说眼、耳、鼻、舌、身等根,色、声、香、味、触等境,就真的拿棒槌做针?!这还是执着呀,若有这执着还得了?一有这执着则学佛就会象身入八卦阵一样,时时犯禁,处处犯忌,会发现处处是矛盾。比如,即使不说大小乘的问题了,即使大乘中间,也处处是对头,般若讲无人、无我、无众生,三轮体空,《地藏经》中说佛在讲法时来了江神、河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等等数不清的乱七八糟,这你就没办法了,陷入死胡同去。

 

  我们看这时的经部论师:

 

  你世亲说佛说法是秘意说法,那到底是何秘意呢?

 

  两个客家人在大街上见了面,我听见他两个的说话,他们说的什么?不知道。虽然说他们谈的具体什么事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客家话;我发现桌子上摆了一本书,我拿起一瞧,一个字儿也不认识,虽然说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知道这本书是法文书……

 

  接下来是世亲的回答,就是第八颂:

返回目录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