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

 

  今天讲了这节课后,第六册《前行广释》就算是圆满了。讲这个法,工程量比较大,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多少,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始善终。我一直祈祷《大圆满前行》能传讲圆满,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除非是无常现前了,这个谁也没办法,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我看到城市里听课的很多人,今天来、明天不来,明天来、后天不来,不像我们学院,基本上99%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听课。当然,极个别的人,包括我身边的讲考班,也不知道是心情有问题,还是身体有问题,他们的座位经常空着。若是身体有问题,希望你跟我直接请假;如果心情有问题,就不用说了,说了也没用。这样的集体学习,不是你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闻思持什么态度,相信你也心中有数。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今天跟朋友吃饭,明天跟领导一起出差,后天怎么怎么……自己有无数的理由不听课。有些人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罢,都要一边学一边修,同时,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学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也不能喜新厌旧。

  所以,我今天在讲课之前,特意跟大家讲一下,否则,有些人学的时间长了,就好像没什么新鲜感了。其实,要想有新鲜感的话,我也可以经常讲些短短的窍诀、简单的故事,今天讲个六世达赖的情歌,明天讲个玉琳国师的传记,这样肯定能吸引眼球。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佛法。

  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就要好好把握。要知道,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经常都会现前无常。假如你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那个时候,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讲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大家所学的法,接近如来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特别殊胜。因此,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这样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从第七册开始,继续讲行菩提心。前面讲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最后一个菩提心中,讲了一些公案,下面还要接着讲。

  其实,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比如《大智度论》中说,佛陀往昔转生为一头鹿,具有极大的慈悲心,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次,森林突然起火,它准备逃出去时,发现一条河隔断了好多野兽逃生的路。于是,它把前腿和后腿分别搭在河的两岸,用身体作为桥,让野兽们踩在上面渡河。到了最后,它被踩得皮开肉绽、精疲力尽。实在没有力气时,它发现一只兔子还没过河,就咬紧牙硬撑着,一直撑到兔子过去,自己才掉到河里死了。这只最后被救的兔子,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尊者。

  佛陀在因地时,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财产乃至身体,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诚如《大宝积经》中所言:“城邑与大地,妻子及寿命,一切布施时,其心初无悔。”

  我们这里PPT上显示的一些教证,下面的人最好能记完。其实法师们在讲课时,不管是教证也好,所讲的道理也好,主要是让下面的人得到。有些人记性不好或眼睛不好,记不下来的话,课后还是要互相借一下。听说学院极个别法师讲得很精彩,但自己的资料比较保密,讲完了以后,下面有些弟子问教证,自己再也不说了。这样保密可能没有必要,你讲法的目的,就是让下面的人记住。如果谁都不让知道,那你干脆不讲也可以。

  有些法师也不是因为傲慢吧,可能是没有经验。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也说过,极个别法师只是自己背很多教证,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根本不顾下面听者的根基,只是在他们面前表演而已,这样就不是很好。

  所以,希望我们的法师,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居士,看到别人真正不懂的话,自己应尽量去帮助他们。我看到有些人在记教证时,一直用身体挡着,旁边人都不让看,只能从他腋窝底下偷偷看。释迦牟尼佛为了别人,身体都可以付出,你却连一个教证都舍不得,那还学什么大乘佛教?

  以前藏地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讲完一节课后,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明白。像德巴堪布,过去在早上讲课,到了下午时,当时没有辅导员,他老人家亲自去辅导。见有些教证他们不会写,就算是一个人,德巴堪布也再三地复述,帮他写,让他背,或者自己写在一条一条的纸上,发给很多人。想起这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自己要好好想一下。

  当然,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太多,你一个一个告诉他怎么写,实在困难的话,也可以把特别好的有些教证,一天印一份,让每个人能记住一点,这样也是很好。总之,我们讲的,要让大家懂,这个目的应该明确!

  ◎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好多行为让人觉得连愿菩提心都没有。

  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非常困难。不过,我们都追随释迦牟尼佛,用现代话来讲,是释迦牟尼佛的“粉丝”,那么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无始以来,我执一直都在害我们,若要舍弃我执,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做。

  下面讲讲宝髻国王的公案:

  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特殊,他头上天生就有珍宝顶髻,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触铁成金,因此,太子被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降下各种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

  宝髻太子长大之后继承王位,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附近有位折克仙人,他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就供养给宝髻国王做王妃。王妃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

  一次,宝髻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难忍国王是个坏人,这个人物一定要记住。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小说,小说中刚出场的人物,一定要记住他的表情,看他下面要扮演什么角色。)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变成罗刹,从护摩[113]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

  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我本人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能损害众生。假设不给,这个罗刹又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布施血肉的时刻到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现在世间上,不要说国王,就算是普通的领导,看到别人有要求,也会半天不吭声,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发心还是很难。

  前段时间,我去藏地的一个地方讲课,来的老乡成千上万,特别特别多。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只眼睛是瞎的,穿得破破烂烂,在下面大声叫起来,说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可不可以让我在喇叭里发动大家捐钱。由于要顾及当地寺院及主办单位,我没有权力这样做,于是她一直用特别尖锐的声音喊:“我母亲病得如何如何严重……”毕竟她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好多大人都不以为然,一些负责人想把她推出去。

  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佛陀在因地时,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应该不会拒绝的。”虽然我非常为难,在那么多人中化缘,主办单位也不同意,但还是劝他们不要赶她走,等一会儿下课后,让她来找我。我后来就给了一点钱。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应该怎么处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若是一个世间人,一句话就可以拒绝了,“我不给,没有!”但佛陀在因地时,与此截然不同。这些方面,大家可能需要深思。)

  众眷属听到国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114],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我们布施身体的话,比如献点血、捐一个肾,对身体没有极大损害的话,个别人可能愿意做。但像他这样的布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佛陀在因地时,帝释天经常来考验他,这在《释尊广传》中也有不少。)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可能也是这个大臣需要吧,佛陀在因地时,对众生没有什么是不满足的,把他国家最珍贵的东西,也给了别人。因为大象没有了,难忍国王来索要时,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难忍国王在请客时,可能就盯上了这头大象。)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获得禅定的弟子,他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十分恭敬地问:“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子说:“上师传授给我吠陀[115]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这样祈求之后,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佛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可以布施给别人。而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给别人,就算他们有点损伤,自己也忍不了,非要报仇不可。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要到别的地方去,自己也受不了,天天思念。

  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一旦受了些刺激,就不太像正常人了。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

  但佛陀在因地时,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非常为难,答复说:“我已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宝髻国王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战场所留下的痕迹,人类过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离了皇宫,前往特别寂静的林间,让他过修行的生活。

  (此时宝髻国王也离开了,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大象也没有了,整个国家还是变化很大。国王之所以离开,就是不愿意伤害众生。现在好多国家的领袖,说是为了全世界、为了全民族,但实际上,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佛陀在当宝髻国王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喜欢研究军事的人,有时候可以想想这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因为国家群龙无首,就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根登群佩在《印度游记》中记载,印度那里有好多国王,自己的国家被他国占了,就逃到森林里过生活。有时候在山上遥望以前的皇宫,看看自己白发苍苍,想到这辈子没办法再回去了,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品质恶劣、行为卑鄙所感,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那天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讲课,日本前一天刚好发生地震,听说南京人特别高兴。我就跟他们讲:“虽然从历史上看,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不管怎么样,看到日本爆发9级地震、海啸、火山,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希望每个人还是给他们念一百遍观音心咒。”我一边念一边看,有极个别人怎么样也不想念。呵呵,情有可原吧,大学里也不一定都是大乘佛教徒。)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它降下的甘露,连铁都能变成金子,不吉祥也能变成吉祥,故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按照世间人的想法,宝髻国王被迫离开皇宫,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怎么还会给他顶髻呢?)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只要您想办法派人去要,一定会得到。”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因缘不可思议。)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准备供养玛热贼仙人。突然遇到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准备非礼。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虽离开了宝髻国王,但经常念念不忘,遇到危难就大声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猎人见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就惊慌地逃走了。(仙人念恶咒的话,有时会让人当下吐血而亡。)

  国王看到这种情形,想起王妃曾在皇宫里衣食不愁,有侍女侍候,安乐无比,如今却感受如此痛苦,而且穿得破破烂烂,到处去捡树根、树叶,又瘦又黑,特别憔悴。于是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人的一生中,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国王也是看到这种情景,对万法无有可靠性,生起了极大的厌离。

  佛陀在《坐禅三昧经》中也讲过:“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就像闪电一样,没有一个是恒常的。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

  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看到家人死亡、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会精神崩溃。而学过这方面道理的人,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无法面对就自杀,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

  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毕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不像一些世间故事。有些道友对出世间的好多公案都记不得,但世间的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记得倒特别清楚,这就是业障现前。)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向国王索要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疼痛万分,以此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至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我恒时还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佛陀在因地时,时时刻刻都是这样,除了救护众生以外,别的没有什么心。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当然,也不是让你行住坐卧、饮食生活,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天天为了一切众生,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我们肯定要维护身体,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起后悔心?”

  国王说:“没有。”

  眷属说:“看到您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据有些论典分析,这应该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经历。不然,这样说一个谛实语,不一定马上令身体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因为因缘成熟,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了无比的利乐。

  佛陀在因地时,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次数多得不可计数,《释迦谱》里也讲了[116],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而且,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文殊师利问经》所云:“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还讲过,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王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我为什么经常说《大圆满前行》的基础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你什么加行都没修,什么灌顶都没得过,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最后可能一无所成。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这些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

  这一点,《华严经》中也说:“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若能次第修行,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就如同先打稳地基,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这是如来的金刚语,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得不信,否则,不相信如来的语言,就像《佛说转女身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一直感受剧烈的痛苦,不可能得到解脱。

  这样我们谁都不愿意,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趋往解脱的妙洲,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所以,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