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

 

  今天开始讲“发殊胜菩提心”。

  我们学院这边的人,正在修十万遍发心;而外面的人,也依靠光盘等学习资料,在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不管怎么样,大家一定要尽力发起菩提心。

  关于发菩提心的因,《十法经》中讲了四种:第一、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第二、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第三、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第四、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还有,《菩萨地论》中也讲了发菩提心的四种因,比如,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依靠佛陀、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

  总之,诸佛菩萨往昔发了这样的心,如今才能饶益无量众生,我们也要如是效仿,因为利益众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发菩提心。《诸法最上王经》也说:“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如果你希求过去诸佛所获得的菩提,就必须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并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真正去行持。

  当然,发菩提心之前,首先一定要修四无量心,理论上要通达,行为上也要修持,还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才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 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菩提心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一)如国王之发心

  国王首先要摧伏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先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二)如舟子之发心

  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船客同时趋达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三)如牧童之发心

  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就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这三种发心,并引用《大宝积经》的教证说:如国王之发心,又叫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心力属于下等,是钝根者的发心,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如舟子之发心,又称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心力属于中等,是中根者的发心,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就像弥勒菩萨的发心;

  如牧童之发心,则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发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是利根者的发心,经三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就像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97]。

  印光大师也讲过:“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当然,这里的“人”指代一切众生,否则,菩提心的范围仅限于人,肯定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一提起人类的利益,都愿意为此而努力,至于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包括有些大乘修行人也不强调,这种做法不太符合大乘教义。其实,三界中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要饶益的对象,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关于第三种发心,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假如把一切众生先度完了,自己最后成佛,那成佛后就没事可做了。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倘若众生全部已度完了,成佛又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你不用担心,三界众生是不可能度完的。如果众生有边际,倒是可以被度尽;但由于众生无边的缘故,就不可能有度尽的一天。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这样发心呢?这主要是体现了发心者的心力强大。虽然他想先度尽众生,然后再解脱,但依靠这种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会最快成佛。就像有些人平时处处想着别人,宁可饿死也要让别人先吃饱,这样的人自会赢得众人爱戴,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特别困难。

  所以,这三个比喻,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别,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或者先度完一切众生,自己再成佛。这个问题在解释时,应该要这样来理解。

  ◎ 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

  依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则有四种: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如《经庄严论》云:“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一)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就是胜解行发心。

  这属于凡夫地的发心,即产生一种信解和劝勉的心:“我要利益众生、获得佛果,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心!”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

  (二)清净意乐发心

  一地至七地的发心,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为什么叫清净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发心不像凡夫人那样掺有自私自利——现在很多人再怎么发菩提心,也无法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有人说:“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我一点一滴的自利心都没有,全是为众生、为国家、为社会……”说得倒特别好听,但这对凡夫人来讲,是很困难的。而一地到七地的菩萨,已经超越了凡夫地,除了利益众生的心态以外没有其他,因此,可以叫做清净的发心。

  (三)异熟发心

  清净三地(八地至十地)的发心,叫异熟发心。

  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异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自然成熟。比如,你堕地狱的异熟果,就算不愿意接受,也肯定要堕;或者杀生的话,短命多病的果报,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会自然而然成熟。同样,到了清净三地时,利益众生的发心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无勤中会任运产生,不需要别人劝勉,也用不着自己时时提醒。

  (四)断障发心

  到了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按照宁玛派的观点,烦恼障早在八地就已断尽;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则在佛地彻底根除[98]。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这是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此处主要指的是五道;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

  ◎ 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有些人天天说发菩提心,已经说了好多年,但真正遇到众生的事时,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眼睛闭起来了,行为也变成慢动作,逐渐逐渐就不动了;而一遇到自己的事,眼睛睁得大大的,行动也非常快速。这样的话,你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而有些人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发放布施也好、守持戒律也好,表面上看是菩萨的行为,但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没有学过大乘佛教的人,对这些都不太懂。现在有些善知识宣称不要闻思,其实,你如果是利根者,那什么法都不听,只要上师直指一下,即可当下证悟,安住于特别高的境界中,这在禅宗、大圆满中也有。但你到底是不是这种根基?自己应该好好观察一下。

  如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当“利根者”,因为修加行、发菩提心、六度万行特别累,所以他不愿意从一年级读起,而妄图一步登天,直接就拿博士文凭,这是很不现实的。在世间上,你依靠种种关系,拿个博士文凭也许可以,但没有博士学问的话,光有一个本本,到处说“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博士”,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反之,假如你有真才实学,就算没有那一纸文凭,或者别人的认可,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样,倘若你有真实的境界,即使没人认定你是大成就者,你依旧可以利益很多众生。

  关于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差别,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在华智仁波切的时代,去拉萨是藏族人特别向往的,见觉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同样,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我们讲《入菩萨行论》时,对这个道理也讲过,大家应该都清楚。愿菩提心就是发心“我要去度众生”,很多人听闻大乘经论时,常会产生这种念头,跟大家一起也举手发了愿。但实际去做的时候,尤其遇到脾气不太好的众生,自己就很容易退下来。)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在座的人应该都发过这个愿,不但是发愿,而且行动中多多少少也在做。而刚学大乘佛法的人,可能还没有正式启程,只是在准备口粮的阶段。)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发起这种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口头上说说倒不难,但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这种心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尤其是在家人,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优婆塞戒经》中也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现在个别的修行人,一边在家生活,一边发起这样的大乘菩提心,我觉得极其难得。希望你们在有生之年,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退,若能如此,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别成功,但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华严经》中用金刚钻石的比喻也说了[99],这种善根无与伦比,将来不会堕入恶趣。法王如意宝在不同的教言中,对此也再再强调过。所以,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遇到这么好的菩提心教法,万万不要轻言放弃!

  (二)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心,最后证悟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就是胜义菩提心。《药师经仪轨》中也说,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从一地菩萨开始,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才有了胜义菩提心。有些人虽没有证得一地,但也可以获得与胜义菩提心相似的境界,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注意啊,我这里有“基本”两个字!不然,学过因明的有些人,等一会儿就要跟我辩论了。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我们每天上课前念的课诵中,就有发菩提心的仪轨:“杰达温杰得夏吉,向却特呢杰巴当……”也就是说,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现在我也如是发心。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话,作为凡夫人来讲不可缺少。

  所以,我平时特别喜欢上课,这样大家就有机会共同发心了。如果没有上课,你也应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假如你连这个都不行,十天、一个月、一年也没有发心一次,除非你是菩萨,否则,作为凡夫人的话,天天自以为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呢?因为你真能没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那说已获得须陀洹、阿罗汉等圣果也未尝不可。但你的烦恼那么强烈、炽盛,还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只能是“烦恼”的成就者。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容易认清自己。

  作为凡夫人,我们每天最好念一遍发心偈,在上师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这非常有必要。这样的行为,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换来换去。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跟这个上师学一学,过段时间又到另一个上师那里去,尝尝那个传承的味道。其实你再怎么换,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也都一样,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禅宗、净土宗,这些都没什么差别。心不稳定的人,到哪里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所以,希望大家要长期、稳定地把一个法作为主修,为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要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莲花生大士,佛陀、佛经、僧众等三宝所依,以及传承上师、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

  接着,心里默默思维:“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这个很关键!现在大家正在修十万遍发心,不知道对此想了没有?如果你不想、不修,我再怎么讲也没有用。)

  在噶当派的教言中,有七种修法观修菩提心[100],首先就是知母、念恩。也就是说,三界中的所有众生,全部当过我们的父母,当父母时,真的跟现在的父母没有差别,除了少数前世因缘不好的以外,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对这些道理,我们要通过教证、理证先了知,然后再正式地修行,进而产生不退的菩提心,发愿一定要把众生度尽。

  然后再继续想:“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被无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遇不到开示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旷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佛陀在《大集经》中也说:“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众生因为心被贪嗔痴所迷乱,堕在生死的江河里沉沉浮浮,就像盲人因为看不见,经常被各种痛苦所逼迫一样。所以,我们务必要发愿度化这些众生,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101]:

  这个用藏文念也可以。意思就是,世间上的一切显现,犹如水中的花纹般显而无自性,但众生对此一无所知,以无明漂泊在轮回中。为了让他们在自证的光明法界中,获得永远的休息、解脱,我们应先发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境界修到了一定时候,再正式地发菩提心。

  大家在念这个时,一定要想到为了众生的安乐,自己可以付出一切。若能如此,就会如《经庄严论》所云:“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世间人只求自己快乐,结果不但不快乐,反而恒时沉溺在轮回中受苦,始终得不到休息;而菩萨的话,一味只想帮助众生,最终自利和他利都成就了,这样的快乐才是最殊胜的。所以,我们在发心时,心量一定要广大,要把众生的安乐放在首位。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功德;或者发愿“众生是如此痛苦,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我也应该这样发愿”,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诸趣中,各随其业而受身,生老病死所逼迫,身心恒受无边苦。为欲安乐彼众生,发起最胜菩提志。”然后,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

  这样的话,你就会经常想着众生的事情,修完了以后,在利益众生方面绝对有强大的力量。不过,你如果只是数量上完成,质量上却不过关,那心态不一定有很大改变。但不管怎么样,按照传承上师的传统,修加行的时候,发心十万遍一定要念。

  每次念完一座之后,我们还要结座。此时,对一切圣众生起无比的信心,满怀恭敬地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莲花生大士中,上师莲花生大士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己生起一切尊众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藏文则是:“向却森巧仁波切,玛吉巴南吉杰吉,吉巴年巴美巴央,功内功德培瓦效。”这在每天念的发心仪轨中也有。

  (很多上师见到佛像、朝拜圣地时,经常念这个偈颂发愿:愿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生起的话,要快快地生起;已经生起的话,永远不要退失。《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也说:“若有未发菩提心者,则能令发;已发心者,能令不退。”平时发这种心非常重要!)

  最后,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偈来作回向。如果你有时间,则可以念完《开显解脱道》的后面部分,或者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102]。

  大家修菩提心时,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来。否则,马马虎虎地观想,发心偈也念得特别快,甚至比观音心咒还快,不用两三天就念完十万遍了,这样效果不会太明显。

  其实,数目上完成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反复思维菩提心的利益,观想菩提心的修法,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相续。以前你相续中都是凡夫的自私自利,所作所为每天都为了我我我,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但从今天开始,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利益众生,要这样发愿。

  ◎ 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这样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大宝积经》亦云:“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尽量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实质。

  要知道,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如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讲经说法、念阿弥陀佛等,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有了菩提心的话,什么都好办,如《大宝积经》云:“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不懂这个道理,而我们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听受了上师对菩提心的开示,确实不是一般的福报。我经常都这样想:“如今21世纪的人类,内心非常复杂,生活也多样化,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有缘遇上大乘佛教,并能了知它的精华教义,懂得取舍之理,实在太幸运了!”我就曾遇到过有些人,他们学了《入菩萨行论》以后,觉得人生有了新的方向,依靠寂天菩萨的智慧和加持,点亮了一盏解脱的明灯。

  我们若能生起菩提心,那无论修持任何法,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即使没有天天修法,而是在提水、炒菜、打字、挖土,若以菩提心摄持的话,这些也会成为解脱之因。所以,大家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通过各种方便,想尽一切办法生起这颗菩提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所有上师都跟佛陀没什么差别,但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我们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他们恩德更大更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无法用任何东西来回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

  当年,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而当说起金洲上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弟子们问尊者:“您在提到诸位上师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们功德大小有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别呢?”

  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但恩德却有深浅之别。我相续中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恩德极大。”

  阿底峡尊者依止的上师,法尊法师翻译的传记中说,一共有157位。尊者认为每位上师都跟佛陀无别,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清净心。不然,有些邪见重的人,对得过法的上师,觉得这个也是凡夫,那个也是凡夫,好像一个成就者都找不到,这就是自己没有清净心所致。

  以前,阿底峡尊者初听到金洲上师的名字,就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发愿一定要去依止。后来,他带了125位弟子前往金洲(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海上航行了十三个月。途中,大自在天变成大摩羯陀鱼百般阻挠,还有半个月中船一直不能行进等,遇到了很多很多违缘,最后才抵达那里,依止金洲上师十二年,主要学习《集学论》、《现观庄严论》、《入菩萨行论》,唯一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最后,他获得了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又跟着赡部洲的商人返回了故乡。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也经常赞叹金洲上师,说自己的这颗菩提心,完全来自于金洲上师。

  大家在修发心时,光是口头上说说“我要发菩提心”,这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即所谓的“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可以好好观察自己。如果有了菩提心,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即使有一些失败,因为没有自私自利,也会比较随缘,不会感到痛苦。因为,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

  前段时间,我看到个别道友度众生时特别苦恼,就劝他们要随缘,不要有自私自利。如果有了自私自利,中间会做很多坏事,自己真的非常惭愧;如果没有的话,只要尽心尽力,应该都会善始善终。

  华智仁波切说:“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就算口头上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可见,不光是十万遍,就算是“数十万遍”,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也没有一点一滴的利益。对此,法王如意宝等上师们在解释时说:“这是低劣加否定的用法。意思是指,若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即使天天念发心偈,功德也特别特别小。但也不是一点利益都没有,相续中还是可以种下善根的。”

  其实,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却没有实际去做,显然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菩提心都不能退。《大集经》也说:“十方世界恶众生,执持刀杖逼我身,心终不动失菩提,怜愍一切众生故。”纵然十方世界的恶劣众生,手持种种武器,逼你舍弃菩提心,你也千万不能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非常可怜,你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誓,要度化他们。若能拥有坚定的誓言,菩提心就不会退转,自己的修行也会成功。

  因此,我们务必要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这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