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二册 第十六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二册 第十六节课

 

  现在讲第二品“忏悔品”,本品可分为总义与论义,总义当中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抉择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也即“随发心而行持”。这里又分受戒的方法、护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三个问题:

  辛三、受戒之仪轨:

  昨天讲了菩提心的本体如何?有什么样的分类?依靠何种对境于自相续中受持?受戒补特伽罗的身份如何?今天讲如果具足了善知识,同时自己也堪为发菩提心的法器,那应该通过什么仪轨来受持。

  什么是仪轨呢?大家都知道,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有他们特殊的一种仪轨,同样,佛教中也有许多的仪轨,有观想的也有念诵的。那么菩萨戒是依靠仪轨来受持,还是非仪轨来受持呢?下面讲这个问题。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没有提及说愿菩提心的仪轨。〗本来广大行派当中,无著菩萨对菩萨戒讲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提及愿菩提心依靠仪轨而受持。

  〖法友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并不观待仪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经常会提到印度非常著名的法友尊者,他在有关大乘论典中,也没有提及愿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得受的。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愿菩提心,是自己心里面的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不一定依靠仪轨,所以无著菩萨、法友尊者都认为,愿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里的一种默默发愿,不必安立仪轨。

  〖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这种认为“愿菩提心需要仪轨”的观点,与我们前译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相同。大家应该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根据印度论师《释论》[1]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当然,“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

  〖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有些人问:“我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或者“我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可以这样回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是否等于发心?可以说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那么,发了心是不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呢?这不一定,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萨戒,那波瓦尊者是这样认为的。

  〖并且认为此论宣说了次第或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两种方法,〗尊者还认为,《入菩萨行论》中讲了钝根与利根两种人,如果根基比较差,就应该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基比较好,则可以“同时”受持愿、行两种菩提心。这里,无著菩萨将印度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一些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分析得相当好。

  〖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这与那波瓦尊者的观点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是心中发愿,实际行动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做,虽然是有功德,但与行菩提心比较起来,还不算正式受了菩萨戒。因此,我们只是心中发一个愿,说“我现在已经发愿了,可以开始修行了”,但在实际行动当中,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做、一点都没有想,只是空口谈着,这种人算不算真正受了菩萨戒呢?不算。口里说得特别漂亮,但实际行动一点都不做,这种人离行持菩萨道还很远呢!

  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修菩提心,如果早上不行的话,你应该看一看,自己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假如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修行不能忘,仅是心里发愿而没有实际去做,这只相当于愿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在实际行为中做,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我们早上发了愿,白天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众生,都应该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众生,也要为众生真正做一点事情。有些人只是心里发愿,口头上说得很好,但实际并没有去做,这恐怕是不对的。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将愿行结合起来,比如说劝学《入菩萨行论》,你每天对别人宣传一下《入菩萨行论》对自己的相续有什么帮助、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别人愿不愿意学习不要紧,只要你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为众生去做就可以了。或者说,现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习《入菩萨行论》,我们分了一些小组负责将资料、VCD等传播给他人,在此期间你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这是为众生在做事情!所谓的“救度众生”,不一定是将所有众生马上从轮回苦海中度化出来,作为凡夫人,这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在能做的,不仅是心里面想,每天做的事情也应该观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为众生的话,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这叫做真正的实际行动。大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令自己的相续真正有所受益,若能如此,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才算是有实质性的意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尽量不要出现中间夭折、中间断传承的现象。同时也希望你们在报名的时候不要虚报,这样没有任何必要,不仅我这里费很多力量,对你们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当然,真正愿意学的人,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你们也应该到自己的负责人那里报名,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当中,认真完成这一学期的所学内容。要知道,不管学习哪一种学问,没有一种压力就不可能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好的效果。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大家最好还是安排一个时间集中讨论,没有集中的话,仅凭个人力量学习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如果有些政府人员不方便,或者有些人的性格跟谁都合不拢,我们也没有办法,除了这些人以外,大家在共同的场合中交流心得,相信学习会有所成效。我们无论学习佛法还是世间知识,只有在团体或人群中才能进步,现在不管哪一个国家,为了培养人才必须依靠学校,其原因也在于此。

  这次参加学习的人,很多都是寺院的出家人,这样非常好,否则,出家人一点也不闻思,成天享用三宝财产不太好,大家确实需要这样的学习;同时,还有佛学院的道友、大学老师、学生、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在参加。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可能担忧的比较多:我这次学习,会不会被我的上师发现了?会不会被下面的人发现了?会不会被政府部门发现了?因此好多人始终不敢露面,一直藏起来。其实我想,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件好事,用不着那么躲躲藏藏的,这又不是叫你贪污、吃人们的血汗,也不是叫你天天打麻将、干坏事,如果是这样,被单位或别人发现了,觉得你的行为不如法,惩罚你、讥笑你也是应该的,但并不是这样的。我认识很多政府官员,他们不论地位还是智慧,各个方面都非常不错,他们都是开门见山、名正言顺地去学佛法,这样学习以后,不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毕竟我们学的是慈悲心、爱心、智慧,若能将这种佛教观念与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结合起来,后者才能真正展现出其甚深内涵。

  有些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始终不能放开,总认为偷偷摸摸学点东西才有价值。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当今各国在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都有一定开放性的突破,同样,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也应该将有些不必要的执著放下,不管是善知识也好,出家人、在家人也好,大家都要想得通,也许最初的时候有人不适应你的言行举止,但逐渐逐渐就会理解的。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既不与世间的法律、法规、政策冲突,也不与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理念相违,只是希望大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如果连这样的佛教精神都不愿意去学,或者特意去克制的话,这个人的精神可能有问题。

  世间上有很多人喜欢在没意义的事情上想得多、做得也多,有时候看到他们的一些事情,真是觉得特别可怜,本来没什么好担忧的,平白无故地就开始担心,最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痛苦。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有一家两口子,男的想:我如果做生意赚了五百万,这个钱怎么用呢?他心里一直这样盘算,后来对妻子说:“我万一赚了五百万,首先应该办一个公司,找一个很好的秘书,然后给我父母多少多少……”他妻子听后说:“如果你真的赚了五百万,我的家人也要分一部分!”就这样,他们在财产分配上开始吵架,解决不了就闹离婚,最后只有上法庭。法官问他们:“你们到底赚了五百万没有?”他们说还没有。法官就告诉他们:“既然没有,等以后真正有了再说!”后来他们也觉得这件事荒唐可笑,就返回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情,是自己在给自己心里打疙瘩,本来不可能出现的很多担忧,将自己闹得身心不安、特别痛苦,这种现象非常多。

  我希望学习《入菩萨行论》的大乘行人,尽量每天对众生负责,哪怕做一点点事情也可以。一天当中,我们早上只修半个小时菩提心,其余的时间,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有没有为众生做一点事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甚至从小到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每天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在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现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能不能每天为众生做一点事情?当然,所有的时间都去利益众生,除了一些高僧大德和真正具有利他心的人以外,这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我们每天能不能对众生做一点事?这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实际行动中能不能这样去做?如果能的话,这就是所谓的行菩提心。

  各位论师所讲的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在心和行为两个方面有所差别。〖尽管众说纷纭,但在此只是稍稍加以分析,其实,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不是由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不成为菩萨戒的现象有没有呢?的的确确是有的。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

  世间上很多人这样讲:“皈依的仪式不需要,只要心里面想皈依就可以了”、“仪式都是多余的事情,我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发菩提心不用什么仪轨,只要我心地善良就可以了”……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虽然心里发愿可以,但这完不完整呢?不完整。这样算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呢?还不算。那什么时候才算呢?举行仪式受了菩萨戒以后,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我以前遇到一个人,他说:“我不承认佛教的仪轨、仪式,只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承认皈依三宝,但这种仪轨,我从来都不愿意执行。”我对他开玩笑道:“那你成家的时候,结婚的仪式也没有必要了,只要对对方有一种欢喜心就可以了;感情破裂的时候,离婚手续也没有用了,因为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听了之后,他想了一会儿,也没给我正式回答。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确有,有些人总觉得佛教的这些仪轨纯属多余,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多余,那世间上多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公司开业时的剪彩仪式,寺院开始修建时的奠基仪式……当然,这些所谓的仪式,从胜义角度而言是空性,说它是多余也未尝不可,但从世俗角度来说,这些仪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开业仪式,在人们的心中这个公司根本不存在,但是通过举行一种仪式,公司的正规运转就启动了。同样的道理,佛教的仪轨也不是没有意义,只要心地善良就可以了,如果真是如此,就像刚才的回答一样——结婚、离婚也不用办手续了。

  〖然而,依靠仪轨而生起也不相违,如果依靠仪轨在证得菩提之前具足断除一切所断的心〗前面说了,未以仪轨受持的愿菩提心是存在的,那依靠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

  〖本论中说:“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什么时候你的相续中具足了断除一切恶业的心,那个时候,你的持戒波罗蜜多就已经圆满了。戒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一种断恶的心,有些有仪轨,有些没有仪轨,依靠仪轨产生的,就像上学报名一样,只有报名手续齐全了,你才能成为这个学校的人,同样的道理,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如果认为这些仪轨是多余的事情,那我们上学报名、办各种各样的手续也是多余的了,只要心里想我好好读书就可以了。所以,有些人对佛教一无所知,说的话听起来也特别可笑!

  〖当然,行菩提心绝对属于菩萨戒所摄,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都未尝不可。〗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但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这两种受戒方法在经论中都出现过,〖并且不存在以理妨害〗。什么叫做“以理妨害”呢?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我们学中观、因明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以理妨害”,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这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本来,受戒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这里按照本论所讲的加行、正行与后行来受。〗受菩萨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阿底峡尊者等的受戒方式,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受戒方式,但这里,则是按照《入菩萨行论》的受戒方式,也就是:加行时,修七支供净除罪业、积累资粮;正行时,依靠仪轨来正式受持;后行时,修持自他欢喜心。

  上述内容虽然不多,但若想对菩萨行从头到尾全面地了解,这两堂课的内容还是相当关键的。

  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还是用昨天的那个比喻: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买到了空调,在家中也已经安装上了,之后应该怎么保护呢?没有保护的话,过两天就坏了,花这么多钱是很可惜的。同样,我们相续中有了菩萨戒,为了防止失坏,怎样守护戒律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庚二、护戒方法:

  〖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护戒的方法是什么?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当中,如果你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优婆夷戒、优婆塞戒,你的相续中就已经有了出家戒或者居士戒了,这个戒条你必须先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还要一一地保护,没有保护的话,虽然你受了戒,但很快的时间内就会毁坏的,所以必须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

  这里的“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这些专用名词,大家还是应该记住。

  该断除的戒律有哪些呢?〖对于所断,《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2]恶作罪。〗印度的无著论师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已经毁犯了菩萨戒。四种他胜罪是什么呢?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这一条是很容易犯的,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加诽谤而已。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因为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这一条也很容易犯的。

  比如说第二条,有些道友在街上遇到乞丐,看见第一个给一毛钱,第二个给五分钱,第三个就开始不高兴了,要是几个乞丐一起来,就更不高兴了,边皱眉头边挥手“走走走……去去去……”。其实,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如果没有相应地给一点,这是很容易犯菩萨戒的。或者,有些人真正堪为法器,对佛法特别有信心,他来请求传一点简单的法要,你明明知道他是法器,但却不给他传,说:“我没空、我没空,不想讲……”这样的话,也已经犯菩萨戒了。第三条是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接受忏悔。比如两个人吵架,对方后来觉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如果你根本不接受,这个时候也犯菩萨戒。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上述四条,在《三戒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希望大家按照广行派的观点,最起码也要守持这四条戒律。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这四种罪叫做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比如小乘的戒律中,比丘有四条他胜罪,比丘尼有八条他胜罪。所谓“他胜”,《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犯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故称为他胜。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所以,他胜的意思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四十六种恶作”,我在这里不广说,希望你们看一下《三戒论》或旃札古昧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什么是恶作罪呢?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

  以上讲了无著菩萨的观点,下面讲龙猛菩萨的观点,这种观点出自于《虚空藏经》。〖《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虚空藏经》讲了十四戒律(《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八种罪。首先讲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第一条是抢夺三宝的财物。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属于夺取三宝的财产。〖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第二条是舍法罪,也就是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舍大乘的法有舍法罪,舍小乘的法也有舍法罪。现在有些法师、居士自己信仰一个宗派,便对不信仰的宗派信口开河、随意诽谤,比如,说“密宗不是真正的佛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学过密宗,没有学过的话,怎么知道密宗不是真正的佛法?还有些自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说“南传佛教如何不好,不是纯粹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以这种语气开始毁谤佛法,这也是非常大的错误。已经犯了菩萨戒,自己却根本不知道,真是非常可怜!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懂得戒条,不知道戒条的话,即使犯了菩萨戒也不知道。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这些戒条是很容易犯的。

  〖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这是第三条。也就是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如果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这样做,那他已经犯了菩萨戒。不过,这条对我们来讲不太容易犯,以前“文革”期间虽然有过这种情况,有些受过菩萨戒的人当领导,故意把所有的出家人关在监狱中或者让他们还俗、抢夺他们的袈裟等等,但现在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然而,现在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这方面一定要注意。现在汉传佛教当中,有些居士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不太如法,在这种不如法的心态驱动下,双方由于凡夫习气的成熟,以致出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一方面让别人犯别解脱戒,永远在轮回当中受苦,另一方面自己也犯菩萨戒,还不知道,却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的了不起。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修法,是密宗的一种方便法”、“这是上师以不可思议的方便来救度我”,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都是自己的分别念,都是自己因贪心增长而犯戒的,犯了戒也不知道,当知道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以前石渠有一个出家人,经常梦到去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莲师给他授记说“如果你将附近的某某女人娶为空行母,将来可以往生清净刹土”,经常得到这样的授记。后来他自己信以为真,于是就还俗了,从此之后,这样的梦就再也没有了。后来俄巴活佛有一次在石渠开法会,举行仪式时,大家都披着出家人的袈裟,只有他穿着非常破烂的在家人的氆氇,在旁边一直哭。俄巴活佛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给自己的修行造成了很大的违缘,以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梦是真的,但还俗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梦境了。今天我看到出家人的庄严威仪,心里非常痛苦,就忍不住哭出来了……”

  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以前很多上师也讲过这类的故事:好多人认为自己是在修密法、修双运,把这些也当作一种修法,甚至在梦中或白天的境象中,魔王也以莲花生大师等佛菩萨形象来给你授记,让你真的认为这对修行有帮助,从而舍戒还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从今以后,你什么成就都不会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完了。所以作为凡夫人,以世间感情来沟通,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将佛法与世间杂念混为一谈,否则的话,认为这是一种修法,但实际上是自己以分别念蒙蔽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而已。因此,大家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这是第三条——坏出家人。

  第四条是〖造五无间罪[3]〗。这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犯的,像未生怨王杀父亲、能乐杀母亲,现在不一定会有。未生怨王杀父的公案,《亲友书》中曾引用过;能乐杀母的公案,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能乐特别喜欢一个女人,但他的母亲一直不同意,甚至每晚睡在他的门口不让他出去。有一次他特别生气,举起宝剑就杀了母亲,然后跑到女人那里。到了以后他想:我今天为她杀了母亲,如果对她说,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女人见他神情紧张,就关心地询问原因,他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没想到女人听后特别害怕,心里寻思:这个人连亲生母亲也能杀,对我肯定是不会客气的。这样想后,她说:“你非常了不起、非常不错,你等一下,我出去一会儿。”然后跑到屋顶上大喊:“救命啊!这里来坏人啦!”能乐听后特别害怕,马上跑回母亲尸体的旁边,把宝剑放在那里,自己也站在屋顶上大喊:“救命啊!我的母亲被杀了!”……后来的结果怎么样,佛经中讲得不是很清楚,总而言之,这种情况下杀母亲的也有。

  还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大家一定要注意!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

  至于“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这方面也值得注意。

  第五条是〖持执诸邪见”,这是讲国王五定罪。〗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以上讲了国王的五条定罪。国王的势力比较大,经常会惩罚出家人,所以这些戒条是很容易犯的。

  〖“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这是讲大臣五定罪。〗这是讲大臣的五条定罪: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就可以了。作为大臣,在国王的指使和命令下,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如果违犯这一条,也是犯了菩萨戒。上述五条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律。

  下面讲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我经常有这方面的思考,因为对方的根器一点也不成熟,什么叫密宗、什么叫皈依发心都不懂,一来就拿个宝瓶给他灌顶,会不会犯这一条戒律呢?虽然其他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但你们自己可以慢慢想一想。

  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要知道,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如果只念一句佛号就能解决任何问题,佛陀也就不必传八万四千法门了。我在这里也不敢说“所有人都要学密法”,因为有些人适合学大乘,有些人适合学小乘,如果一口咬定“你一定要学哪个法门”,这是非常危险的,会不会犯菩萨戒,自己也值得考虑。

  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要舍弃。

  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

  第五条〖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说“我的功德如何如何”,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不管人家有没有这种过失,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特别喜欢讲,你们一定要注意,造口业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到一些居士团体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是是非非,这个居士不好、那个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坏人,这样会不会犯菩萨戒?肯定会的,这种语言中自赞毁他的成分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这就是第五条。

  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

  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这些是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

  〖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宝积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同样,《虚空藏经》、《月藏经》中也都讲道,舍弃行菩提心亦属于堕罪。

  以上这些道理,是藏传佛教按照印度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两大教派的观点而安立的。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对照自己到底犯了没有。虽然所有的细微学处全部对照比较困难,但可根据龙猛菩萨的十八条戒律、无著菩萨的四条戒律为标准,观察自己到底犯了没有?如果受了菩萨戒,但这方面不观察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至于汉传佛教,如今很多大德主要依靠《梵网经》来传授菩萨戒。《梵网经》曾有一段历史:最初有八百人祈求鸠摩罗什传授菩萨戒,但由于当时没有梵文法本,鸠摩罗什只有通过口述给他们传授,并以此安立了一些菩萨戒条。后来,真谛译师特别想将《梵网经》的大本从印度带过来,没想到一登上南海的船,这艘船就一直往下沉,其余的东西全部拿走也不行,后来只有把《梵网经》放弃,船才浮上水面,可以行驶了。看到这种情景,真谛译师觉得特别遗憾,叹道:“菩萨戒律,汉土无缘,深可悲也!”意思就是说,菩萨戒律与汉地的有情没有因缘,真是非常非常的悲哀!历史上有这种说法。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