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二册 第十七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二册 第十七节课

 

  《入菩萨行论》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第二品的总义部分。昨天讲了如何受菩萨戒以及护戒的方法。在介绍所护持的具体戒条时,提到了汉传佛教的菩萨戒根据《梵网经》来受持,此经的历史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真谛法师的历史,昨天已讲过;还有一种是昙无谶的历史。

  在昙无谶时代,法进等弟子请求昙无谶翻译菩萨戒仪轨,他没有答应;请求传授菩萨戒,他也没有答应。因为他认为这些人不堪为法器。后来弟子们在佛像前陈设各种供品,一心一意地祈祷,到了第八天晚上,他们做了同一个梦:梦中弥勒菩萨亲自传授菩萨戒。第二天,他们对昙无谶讲述了各自的梦境,昙无谶非常高兴,便将梵文的菩萨戒仪轨作了翻译,内容与弥勒菩萨所授的基本相同。从此以后,汉地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守持此戒条。(鸠摩罗什口传授戒的八百多人,是依据敦煌的一些仪轨来守持菩萨戒的。)

  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中也有菩萨戒,与藏传佛教的有点不同。汉传佛教中,露罪师、教授师等很多法师通过一些仪式传授菩萨戒,最后给得戒者发放菩萨戒牒。但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首先都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诸位法师或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你们在传授菩萨戒时,应该依照真实的仪轨,这一点相当重要。一般人所造的仪轨没有可靠性,故应依照前辈高僧大德所造的仪轨来受持。

  假如有些人以前受菩萨戒时不是很如法,那也可以重新受。前面也讲了,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受戒有戒牒作证明是很好的,但有了戒牒是否表示相续中真的有了菩萨戒呢?这也不一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菩萨戒?如果真正具足了菩萨戒,那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经常护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八条中,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虚空藏经》中说: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概括而言,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中。〗菩萨戒还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条与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比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作任何恶业,一直念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拿着转经轮,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起贪心、不起嗔心,这样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略而言之,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在小乘的学处当中,只要不作恶业、不害众生就可以了,《毗奈耶经》中也说: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不要害众生、不要起烦恼、行持善法、尽量调伏自心,这就可以了。而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座的各位,别人如果问你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很多人可能说:“我肯定是大乘修行人,因为我以前得过什么什么灌顶”、“我是学净土宗的、学禅宗的,怎么不是大乘修行人”……但是,你们每天是不是将利益众生放在了首位呢?不一定吧!也许每天想的只是“我自己要成就”、“我要好好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反观自己:我到底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这方面必须要观察观察。

  〖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颂词意思是,不管对自己或是他人做一些事情,虽然表面上感觉很痛苦,但只要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利乐,那就一定要去做;反之,尽管表面上很快乐,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痛苦,那就千万不能去做。

  我们有时候做一些事情,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对众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做起来,肯定比什么都不做、天天好吃懒做困难多了,但这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样的事情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做呢?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始终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你们有些人办公司、办工厂、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难道非要以杀害众生来养活自己吗?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中观庄严论》中也说,就像为风所吹的水泡一样极易破碎,人生短短几十年,造恶业来养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会对家庭、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观察,但大多数人由于环境、教育的影响,对今生来世作长远打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该经常观察: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无利?

  〖也就是说,如果心存善意、行为善妙,则绝对没有堕罪;〗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先要看自己的动机是否善妙?行为是否有利益?如果心善、行为也善,所做之事则不会有任何堕罪。比如,以善心放生是否有过失呢?肯定不会有。以恭敬心赞叹佛陀、上师,有没有过失呢?肯定也没有。所以,以善心引发善行,不论是谁都知道不会有任何过失。

  这是戒律的第一种类型——没有堕罪。

  〖与之相反,心怀歹意、行为恶劣,可以肯定是堕罪;〗相反,如果心不善、行为也不善,比如以嗔恨心杀人、以贪心行邪淫、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等,这种情况决定有堕罪。

  这是戒律的第二种类型——有堕罪。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为不太如法,这算不算是堕罪呢?只属于堕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堕罪。比如保护被猎人追赶的野兽,打妄语说“这里没有野兽”;有些父母特别吝啬,不愿意布施放生,从他们的钱包里偷偷拿点钱,夹在放生款里,表面上是在偷东西,但因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为了利益他们,所以不构成真正的堕罪,可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后果就由你承担了。经中还有大悲商主为救五百商人而杀人,类似这样的公案非常多,这种行为虽然看来是一种罪业,但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堕罪。

  这是戒律的第三种类型——堕罪的形象。

  〖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如果心一点都不好,但行为却显得非常如法,这样的罪业是相当大的。现在有些居士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印经书”,实际上,印经的钱全部揣在自己腰包,拿来吃羊肉、吃牛肉;还有些上师打着佛教的旗号,说“我要给你们传法、灌顶”、“我这个法是如何如何的殊胜”,但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得一点供养自己享用。这样的传法、印经书,表面上看来功德很大,但其目的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自己,这种过失是非常大的。这是戒律的第四种类型——无堕的形象。

  有人可能想:我好心好意作一些恶业应该可以吧,我的心是很纯的。但是“心纯”并非口头上说的,按照正理来观察,真正心很纯的话,绝不会掺杂丝毫自私自利,只要是为了众生,哪怕冒生命危险去偷盗也可以。以前永明延寿禅师挪用国库的钱来放生,结果被发现后判处死刑,刑场上他泰然自若,认为救了那么多的众生,陪上自己性命也值得。此举后来感动了国王,不仅释放他同意出家,最后还将其封为国师。所以,心如果真的很纯,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意业从来没有开许过,因为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给它取一个多好听的名字也没用。所以,没有特殊必要的话,我们的行为还是应当如理如法。

  过一段时间,我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大家授菩萨戒,受戒之后你们应该看看自己对戒律的护持如何。现在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都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别解脱戒中的杀盗淫妄,寺院就会把他开除,不能与僧众共住,他自己也认为已经犯了根本戒,自愿离开。但是对于大乘的菩萨戒,法师并不调查你到底犯了根本戒没有,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犯了根本戒。实际上,菩萨戒与别解脱戒没有什么差别,小乘有根本戒,大乘也有根本戒,如果犯了大乘根本戒却没有恢复,这种罪业是超越小乘的。然而,现在很多道场传完菩萨戒后,就再也不管了,你犯了戒没有?你所受的戒条中哪些是根本戒、哪些是支分戒?这些方面几乎没有特别的强调。

  这次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要只是表面形象,而应该在自相续中真正种下菩提的金刚种子,这是多生累劫当中非常难得的。我们早上修皈依也好、修菩提心也好,大家一定要观自己的心。当然,菩提心的具体修法不太懂的话,过段时间我会给大家讲,总的来讲,好多道友修得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我有时候修得不太好,但如果早上不太困的话,我对这半个小时还是很满意的,自己感觉不错,收获也很大,确实体会到口头上说“菩提心”、“利益众生”,与实际修持中好好观想,这两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作为一个凡夫人,有时候我的分别念特别乱,整个早上都在想:我今天做什么、需要安排些什么……好像一天要做的事全部在这半个小时内想完了,等到回向的时候,“哦,我到底回向什么善根哪?”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不能说从来没有。不管怎么样,我想慢慢慢慢调整吧,无始以来这个心一直没有约束过,肯定会有这种情况,道友中可能也有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慢慢串习会好的。这次的《入菩萨行论》,虽然是我在这里讲,但实际上,我的修行等各方面是特别差的,在菩提学会的会员当中,我应该是最差的人。这不是说什么谦虚话,我自己经常这样想!

  下面讲还净的方法——失坏了菩萨戒之后,应当如何恢复?以比喻来说,就是我买的空调坏了,是维修还是重新买?以下主要讲这个问题。

  庚三、还净方法: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这里是讲无著菩萨的观点。我们如果犯了菩萨戒,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4],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有无染污依自心”,到底有没有染污,犯的是重罪还是轻罪,是他胜罪还是恶作罪?这要凭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

  这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还净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有人作为忏悔对境。因为我们在一个人面前忏悔后,如果再次犯了戒,又要去他面前求忏悔,便会觉得不好意思、非常惭愧,以此可约束自己继续放逸。所以,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

  〖《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可进行忏悔,具体而言,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广方经》中讲的那样,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若无此类梦相,自己到黎明时,可告诉黎明:“你在照耀南赡部洲的时候,请转告虚空藏菩萨,我要忏悔罪业,希望能够得以清净。”这样再睡下去,通过虚空藏菩萨的加持,黎明后在梦中也会有上述梦相出现,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听说有些道友早上观想的时候,一会儿就睡着了,醒来时,时间已经过完了,可能就是专门寻找虚空藏菩萨去了(众笑)。

  下根者的观想能力比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难,这种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本论也说:“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多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以这种方式忏悔相当重要。以前有些弟子问仲敦巴尊者:“若想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呢?”尊者回答说:“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这是传承上师们的教言。

  作为凡夫人,我们不犯菩萨戒是很困难的,阿底峡尊者曾说:“我小乘戒一点也没犯,菩萨戒犯过一点点,密乘戒则犯得特别多。”这些戒条越往上越细、越往上越难守,如果要求每天不舍弃众生、不对众生起嗔心、说话也没有自赞毁他,能做到的凡夫是相当少的。然而,菩萨戒与其他戒律不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我们可以每天受持,一旦损毁,通过忏悔能立即恢复,其功德也是相当大。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

  庚一(净化自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法轮;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壬一、总说:

  为什么叫“总说”呢?因为下面的意幻供养、真实供养、有主物供养、无主物供养,所有供养的对境全部都是三宝,仲敦巴尊者也说:“修七支供的对境最好是三宝。”所以,大家平时修七支供时,首先要有三宝的所依,如佛像、佛经、佛塔,这样不管是忏悔还是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

  以何种方式供养呢?〖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无著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这一点,大家平时无论作什么样的供养,都一定要想到。现在许多人供养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三宝的威力与加持,你们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大乘修行人在供养时最好具足以下六种条件:

  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

  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

  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

  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

  前段时间,有一个乞丐找我要钱,当时我从包里抽出一张,一看是十块钱,心里有点舍不得,暗想“这个有点太多了,最好不要有吝啬心”,然后换一张,竟然拿了一百块钱,自己的吝啬心更大了(众笑)。最后找找找……终于找到了一点零钱。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调整自己心的过程中,出现更大的违缘也不好说。

  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

  为什么要这样供养呢?为了受持珍贵的菩提心。鉴于此,大家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陈设供品。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也是这样,很多弟子在尊者面前求菩萨戒,尊者说:“你们在三宝所依面前好好陈设供品。”于是这些弟子尽心尽力地摆设了许多供品,但阿底峡尊者并不满意,让他们重新再做,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以后,尊者才非常高兴,给他们传了菩萨戒。

  所以,我们真的要受菩萨戒,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都要传授菩萨戒,这个时候,上师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相当壮观。所以一般来讲,受菩萨戒之前,作一些真实供养或者观想供养是不可缺少的。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以前学院有个法师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灯特别庄严,于是就念经观想供养,旁边的一些居士见后非常不解,忙问:“上师,你咕噜咕噜在念什么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当然,人的修行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虽然道理上已经懂了,但真正遇到一些非常好的事物时,根本想不到供养三宝,反而会想:这么好的东西,要是我的该多好啊!麦彭仁波切曾说:“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愚者与智者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别。

  当然,在家人由于生活压力相当重,每天有许许多多的琐事装在脑袋里,不管到哪个环境中,不可能马上以佛法摄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尽管如此,你们以后能不能将生活方式及心态稍微转变一下呢?作为世间人,学佛的时间很少,力量也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用一种强迫的手段,不管自己的分别念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习惯稍微改变一下。

  前不久,我们将《净土教言》发放各地,很多地方的人觉得这么一个小本子,还要学一个多月,有什么可学的,进而生起傲慢心。看到这些人的傲慢,我心里有点不高兴,马上就出了四十八个问答题发给大家,也算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吧。看了这些题以后,很多人才纷纷知道“哦,这个小本子中原来有这么多内容”,才感到有一种学的价值。其实,不管《净土教言》也好,《入菩萨行论》也好,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听过好多次了,但现在还在参加辅导,还需要继续听受。你们城市里的人,本来就对佛法学得不是很好,成天又把时间浪费在乱七八糟的吃喝玩乐上,为什么还要如此傲慢呢?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学的话,不一定学得懂啊!

  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丑一、真实供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有主人的这些财物,全部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虽然每个颂词后面没有写“供养诸佛菩萨”,但“总说”已将供养的对境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供养佛法僧三宝。

  我们平时见到鲜花都可以供养,比如说杜鹃花、梅花、木兰花,还有藏地的大愿花、怙主花,见到这些花之后,一定要想:这么好看的花,一定要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夏天时,经常到外面的花园或鲜花遍地的草原上去,念诵仪轨供养诸佛菩萨。我们也要养成这种习惯,平时不管是在屋子里,还是去花园散步,见到这些美丽的花,马上就观想“供养诸佛菩萨”。

  “珍果”可以解释为珍宝组成的果子,或者平时我们所说的水果,比如梨子、苹果、香蕉、枇杷、芒果。以前有个小孩到别人家去做客,看到佛前供了一些水果,便问:“我特别想吃这个,可不可以给我啊?”主人说:“给你也可以,但这是供养莲花生大师的,你最好先问一下,莲花生大师同意就行。”于是这个小孩问:“莲花生大师,我很想吃这个水果,你可不可以给我?”然后,他压低自己的嗓音,粗声地说:“可—以—”之后就拿下来吃掉了(众笑)。

  不过,乔美仁波切曾说:供品不能随便吃,可以倒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但是,现在汉地在处理供品的问题上争执比较多,扔在垃圾桶里不干净,倒在别人房顶上也不行,若能真正观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就像会供品一样,那吃这些供品也可以。藏地有些寺院开法会时,有时候也将供品分给大家,大家观想诸佛菩萨说“可—以—”,然后就可以享用了(众笑)。当然,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不能以贪心来享用。

  有些在家人每天都要去买菜,这时候如果看到了很好的水果,马上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同样,星期六、星期天到街上或者公园,如果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也应当一一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并发愿:以此功德,希望我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生起。这样一来,你去公园也是有意义的。藏地在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鲜花,有一次我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于是心里特别快乐,赶紧拿个仪轨念诵,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所以,平时如果有这种习惯,不管我们到哪里去,肯定都有修行的机会,只不过有时候自己的正知正念不够罢了。

  “种种诸良药”指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百合、丁香、中药、藏药等,凡是能够治病的,都可以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珍宝物”,如珊瑚、玛瑙、琥珀、金、银,还有铁、铜等等,也都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悦意澄净水”亦可作为供养。平时我们打水时,首先向诸佛菩萨献新,这也是一种供养。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说:“印度的水特别浑浊,不能供养,但藏地的水特别澄清,仅仅将水作为供养,也可以圆满所有的资粮。”以前法王去印度的时候,那里的水基本上是过滤净化了的,算是比较清净,但像藏地这样澄清的水,是绝对没有的,有时候到了藏地,看到这里的水、蓝天、白云,好多都是自然的供品,心里特别舒服!

  我们平时供水是最容易的,不用花什么钱,也不像买水果那样要生吝啬心,如果每天早上在佛前供七杯水,然后念一下供养咒,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功德却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藏传佛教中要供七杯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为了纪念这个缘起而供水七杯。

  〖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所谓“八功德水”,《毗奈耶经》和一些讲义中皆有记载,天界和人间都有八功德水,对此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讲,特别清净的人间水,也可称之为八功德水。

  有哪八种功德呢?“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关于“八功德水”,汉传佛教净土宗的《阿弥陀经》中,唐代版本与清代版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以前我看过一篇专门介绍八功德水的论文,每处功德都讲得特别清楚,但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见到清净的水,山谷里也好,大江大河里也好,马上就要想“供养诸佛菩萨”!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