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耆那教入漳(福建漳州)遗迹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耆那教入漳(福建漳州)遗迹新发现
  摘要 漳州芗城区芝山镇院内社慈德宫前身法真禅院废址存有古石雕像多座,内有四牙象、男女裸体头陀、奇异动物、宝物火焰等图形,都很珍奇,世所罕见。(多数石雕由摄影家托农民从地下重新掘出,并摄影保存)这些石雕经省内高级知识分子考证并遍询大寺院高僧,未得结果。历经多年,始由本人详核所知资料,证明实系印度耆那教在五代之际,趁漳地安宁,气候炎热(至宋朱熹过化,仍有象群游弋漳土),输入漳土距今千年。耆那教是印度古教之一,在当今印度工商界仍有势力。1984年我国宗教代表团曾到非洲圭亚那首都内罗毕与其他宗教包括耆那教通过《内罗毕宣言》,呼吁保卫世界持久和平。耆那教在内罗毕有颇具规模的寺院。漳州所存耆那教石雕在大陆是独一无二古迹,与华安的仙字潭石刻,厦门南普陀石钱,可称漳厦三宝。耆那教遗迹的发现,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胜过泉州草庵摩尼教佛像的发现,值得珍重保护。
  关键词 四牙像、耆那教、天衣派、野和尚、苦行、裸体石像。
  (一)发 现 经 过 1999年4月29日(己卯年三月十四)漳州市芗城区院内社慈德宫举行迎神赛会,我市民俗摄影爱好者应邀前往参加。在慈德宫前身法真禅院旧址发现诸多奇异石雕,其中有四牙像浮雕(图一),并获农民协助从坑内挖出石基浮雕遗物,如男女头陀裸像(图二、图三)古动物(图四、五、六)火焰(图七)等。越三年,邀谢博士、郭高级工程师、漳州方志办编辑郭、芗城区文化体育局陈副局长等前往参观,嗣后谢博士即在闽南日报发表《四牙象的猜想》一文广泛咨询,征求解答。2004年初由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黄超云写出《我也来猜猜四牙象的来历》一文,提出四牙象是印度耆那教神话的象征,有文征可据。并提出耆那教有天衣派是一丝不挂的头陀,是东南亚教派的一个特征,非魏晋忘形之士室内裸形可比,亦与希腊崇拜生殖器之徒于酒神节日裸体游行可以仿佛。这些头陀,不分男女,到处乞食,通常赤身露体,不以为嫌,故乡民视之为野和尚。佛教徒称之谓“裸体外道”、“无惭外道”。我身居漳地,志在引经据典,好古敏求,提出许多证据,证明耆那教遗迹的可信度,企望以此给各方善智识作个参考,让大家充分补证,以便钩沉探赜,作为地方重要景点,并破漳州千古以来之疑。
  (二)四 牙 象 来 历 的 文 征 故事出在《东方神话传说第五卷·佛教·耆那教与斯里兰卡、尼泊尔神话》(主编邓殿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209页)里。它说:在印度今哈尔邦有一个巴斯贡德村,相传二千五百年前,这里是甘蔗族国王悉达多的领土,王后名叫德丽谢拉。一夜,王后做了一梦,醒来对国王说:“昨夜三更,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梦见许多东西,有一只大象,长有四个长牙,我梦见……一对鱼以及深不可测的大海,梦见雄狮、金牛、圣火,除此而外,我还梦见一堆珠光宝气的首饰和盛满了水的罐子。请国王为我解说这梦意味着什么。”
  国王对王后说:“……那梦告诉我们,我们很快就有一个儿子。你梦中所见的每一件东西都象征我们的儿子的品行。” ……
  不久王后有了身孕。世尊大雄一出生,就显出不平凡的健壮和英俊。幼小的筏驮摩那根本用不着跟师父学任何东西,早就在前世就掌握了一切知识。
  他把天神化成的巨蟒从树上扯下轻轻地抛到很远的地方去。
  世尊大雄修了十二年苦行,第十三年夏天在一棵大树下,坐在石头上禅思,突然大彻大悟。世尊大雄终于在邦瓦城得到解脱,邦瓦城成为耆那教的圣地。
  (三)佛 耆 两 教 的 比 较 四牙象除耆那教神话外,无所归依,象有亚洲象,非洲象、古象有猛犸,长毛而牙向上弯,又有峨嵋山普贤菩萨所骑的铜象,都只长二牙,不长四牙。佛母mahāmāyā梦的却是六牙象入怀。释迦出家修的是六年苦行,随即坐菩提树下成道,看来佛教颇沿耆那教传说而加增胜事。佛亦名大雄,佛正殿且名“大雄宝殿”。拜火教教主查拉特拉,波斯文谓像骆驼那样的汉子。伊斯兰教则反对以一切图像为象征。由此四牙象确实是耆那教的圣物无疑。至于五戒,耆那教为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佛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看来也有相因相缘的关系。佛教主张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主张众生平等,普度众生,耆那教主张非暴力,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其教的古老教义,故从两教的基本教义来说,可谓相去不远。特别是莫·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英国统治下取得民族独立,他的政治纲领和生活态度都取法于耆那教,只是以贱民服饰代替耆那教的天衣派的裸体方式。佛教主释迦牟尼、耆那教主筏驮摩那都无师自通,聪明天赋,而且都力大惊人,释迦能丢死象于城外;筏驮摩那能丢蟒于远处。二人成道,均度妻与子,其他类似不一而足。相因相袭,其迹可见。
  (四)耆 那 教 沉 寂 原 因 耆那教在中国不甚为世所知,虽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寺院大德巨赞法师,其著作中未曾一语道及。溯自汉明帝佛教输华之世,人恒以佛与老庄等量齐观。方士、道士、道人几浑而为一。当时流行的佛经只有四十二章经和佛遗教经。耆那教奉行苦行,踪迹诡异,托佛来华,隐而不显,殆如唐宋摩尼教之依傍于道与佛也。耆那教经典有《真实证得经》,有铃木重信日译本,并无中文译本。至1983年《词源》尚无耆那教名词条。迨俄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著《大乘佛学》始附带论耆那教义。于是我就拥有1999年版辞海、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安修Lee编著《宗教的故事》、美国维尔·杜伦著《东方文明》等书有关耆那教的资料。我认为耆那教输入中华不比佛教晚,后汉王充《论衡·雷虚篇》曰:“道士刘春荧惑楚王英使食不清”。楚王英疑是中国首位信佛出家者。他信的是原始佛教,不免受耆那教的影响。《后汉书》卷八二云:“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或饮小便,或自倒悬。”让我仿佛看到耆那教徒的苦行表演。《西京杂记》说杨贵死而裸葬。我意杨贵也可能受到耆那教的熏陶所致。耆那教的苦行是艰苦卓绝,无与伦比的。中国战国时代的墨家,其徒皆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赴汤踏火不旋踵,和耆那教的精神相近。但因教义太严格,谁也接受不了,终于不传了。耆那教的入漳,也没法授徒传代,甚至漳州方志一字也没记载下来。
  (五)佛 教 与 耆 那 教 大 决 裂 佛教和耆那教的大决裂,在于佛陀经过六年苦行,身体败坏而于成道弘教,毫无利益,因而大力反对苦行。《方广大庄严经》卷七云:“菩萨出伽那山已,……复作是念,我今处于五浊恶世,见彼下劳众生,诸外道修我见者,修诸苦行……,或有恒食草木根茎、花果、莲藕兽粪、糖汁、米泔、油滓,……以求解脱。” 耆那教修苦行,形式独特,或一手或双手长期高举,或单脚独立,卧刺床,拔须发,投渊赴火。《大般槃经》大加讽刺,讥为外道,甚至认为属于波旬(魔王)。
  (六)耆 那 教 的 理 论 漳州乡民认耆那教头陀是野和尚,其实耆那教有高深的理论,不愧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一,它的原子论,它称物质是补特伽罗(梵文Pudgala)具有触、味、香、色,但无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水、火、风等原子,它是永恒的,不可分的。另一类是由原子所构成的复合体。其二,它同外教辩论中发展印度的逻辑理论,提出“或然论”。即以主观的方式证明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而在另一条件下不存在。因而有和无可以统一。
  (七)法 真 禅 院 石 雕 的 珍 贵 法真禅院所存石雕,经过上面论述,可知是印度耆那教入漳时的创作,距今已历千年,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文物艺术价值。闻乡人埋在土中仍有多座石雕,未全挖出。这些石雕,显然是耆那教母梦中所见的具体化,恰如连环画逐一排列,但因毁坏埋没,故不能见其全璧,至为可惜。希望好古人士设法搜集保护,存之久远,也算是一种可钦的公德。
  下面一幅是《古代文明未解之迷》所载的修苦行耆那教托钵僧,可与所摄裸体男女头陀石雕对比,可见石雕的实质无疑。另有动物石雕、四牙象、火焰,更是耆那教母梦中所见之物,凿凿可据。
  现存乾隆乙巳年(公元1785年,高宗50年)重兴法真禅院喜缘碑记,载明“稽府志乃绍卿禅师塔院,旧名龟峰,肇基于五代”,其所由来远矣。据周围居民长老言,院未废前,顶脊上雕有黑色裸体神像四座,兹考俄佛学大师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第二章,谓“耆那教有四种神,第一众为宫住神,第二众为中间住神,第三众为星光神,第四众为空行神,此四类分别领摄多种神祗。这些神祗依其精神纯粹性程度依次从最高的天逐层排列。”故老言,法真禅院屋顶四神形状独特,且屋顶置神亦一般寺院所仅见,疑为与耆那教所述有关,并附记于此,以待识者别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