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方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曹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森林给了我们无数的欢乐,无数的养育,也雕刻了我们热爱自然的心灵。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默契和温情对视。

人类生活得像一棵棵树,我们甚至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它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蓬勃向上的枝条,它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生命之树享受着阳光、雨露,显示出它的独立性。并且这树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他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我们知道,联系并不是非要互相蹭在一起,树用根感觉着大地的方向。


  
然而,伴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巨响和城市的节节推进,曾经养育我们的森林大片大片地倒下了。当人类不是用爱和友善,而是用刀和锯子来对待森林时,大地开始露出难看的枯黄,天空失去它往日丰润的颜色,鸟儿失去它婉转的歌唱。而人类,这自然的孩子,也开始失去他回家的方向。
  
人类——这群大地的孩子们从苍翠的森林走向城市,渐渐不懂了树的语言,模糊了树所指的方向。
  
城市是以物质繁荣为象征的,欲望膨胀,对精神的几声呐喊才刚刚出口,就被嚣尘中的市声遮蔽了。许多人在城市里不停地奔走着、飞翔着,他们没有目的、没有边际、没有方向。城市太大了,你要表现自己,却没人在意;城市太小了,人和人之间是那样的拥挤。我们在人流中,不停地加快脚步,却发现再也停不下来了,像一只只一生飞翔着的无脚鸟,只有当夜色来临的时候,才在风里睡觉和歇息。在午夜霓虹下,在纸醉金迷中,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我们只能是个过客,一个永远停不了脚的过客。
  
城市放逐了我们的心灵,人们在逃避城市的同时,也在逃避自己,逃避心灵归依的方向。我们对“迷失方向”、“离群索居”等字眼心领神会,家成为心灵深处的最痛,成为不能触及、不能到达的地方。原来很清晰的方向,不知为什么被搅得浑浊不清。我们无为,又想无所不为,生命之树上结满了无尽的不可名状的忧伤。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生命原初的方向,失去了回家的方向。
  
眼前有各种颜色在闪耀飞舞,耳朵里面是各种此起彼伏的嘈杂音响,虽然,一切都很模糊,但我们还是不停地向前飞跑,寻找深层意义上心灵道路的方向,寻找一块令灵魂安顿的绿色。
  
人类与森林的故事构成一部人类文明史的底色。最早的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或在森林边安家,人们与树为友,呼吸着森林吐出的芳香,接受着森林慷慨的馈赠,感受着自然有形的美和上帝无形的善。那时候天很蓝,空气中总有树和花朵的芳香;那时候有很多森林,大地上充满着绿色和希望;那时候人被称为是“森林的孩子”,人类快乐地生活在一个与森林共处的大地上。
  
我们知道,森林孕育着许多童话,孩子们对森林有着无数的向往;森林里住着慈祥的白发苍苍的松树爷爷,而7个可爱的小矮人在森林里快乐地劳动歌唱。我们还知道,森林里生长着爱情,年轻人总喜欢往森林里钻,美丽的姑娘在树下歌唱,在泉边梳妆,把她心中纯洁的爱情献给她同样纯洁的爱人……
  
森林给了我们无数的欢乐,无数的养育,也雕刻了我们热爱自然的心灵。森林不仅是“天然氧吧”、“大地的肺”,森林还是人类的同类,人类对森林的态度折射出人类对自身的态度。当诗人写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时,人类与森林的关系超越了物化的机械打量,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默契和温情对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