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庄向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晶报记者 庄向阳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4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他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我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梁漱溟一生不断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中学毕业的北大教授

  1893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一年,国势衰微,这一年10月18日梁漱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父亲梁济崇尚维新,所以在梁漱溟7岁时就把他送入北京第一家洋学堂——中西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在父亲的影响下,梁漱溟关心国家大事,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梁漱溟在中学毕业前参加了同盟会,并到同盟会主办的《民国报》担任记者,这让他目睹到政坛的种种丑行。他说:“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等等,皆有不过如此之感。”

  社会的残酷、理想的幻灭,让梁漱溟原有的出世思想抬头,1913年起他居家潜心研究佛典。他从那时起开始吃素,坚持到终老。1916年他写成并发表了《究元决疑论》,文中批评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唯独推崇佛法。这篇文章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决定聘他讲授印度哲学,未读过大学的梁漱溟从此进入北大,成为一时美谈。

  研究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五四”运动前后,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在这本书中,梁漱溟“批评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并指出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学的开启者。这一年他放弃出家念头,结了婚。

  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后去广东、河南、山东,投身社会改造活动。1931年他来到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乡村实验,从此把他的生命与邹平这个地方联系在一起,甚至在遗嘱中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到邹平。梁漱溟的改革实验旨在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更好地建设国家。

  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在抗日战争中,梁漱溟访问延安,曾与毛主席会见八次,两次彻夜长谈。他参与创办中国民主民盟,并于1946年担任民盟秘书长,参加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应毛泽东之邀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他在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上发言,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遭到政治批判,1955年后批判在全国展开。从此梁漱溟就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投入著述之中。

  晚年潜心研究哲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

  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动荡的梁漱溟,晚年自撰座右铭,总结其一生——“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去世。

  □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蒙古族。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1924年起梁漱溟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自抗战起,梁漱溟被卷入政治生活的旋涡中,此后50年间成为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