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静 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静 觉
  一、概说
  唯识宗的要旨是:“一切诸法,皆是唯识中道。”唯识宗认为:诸法实相有两个方面:郎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无所有。这样远离二边以为中道。
  唯识宗是以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对于诸法的现象与本质的问题,唯识宗用二种方法来说明,一种是肯定的说明法,另一种是否定的说明法。肯定的说明法为“三性”,即是:妪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戍实性;否定的说明法是“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三性三无性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形成唯识宗识有境无的中道思想。佛法的中道是非有非空,简择偏有偏空的意思。唯识宗认为一切诸法,无一法偏有,无一法偏空,无不具足中道妙理。下面分别从三性三无性,晷述唯识宗的中道性。
  二、从三性来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整个佛法,不出生死流转的杂染法,涅槃还灭的清净法。三性是唯识宗的重要课题之一,‘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中以三性来具体的、连贯的说明诸法之杂染与清净,真实与虚妄,生死及涅槃,自性的有无。
  唯识宗认为任何一法都具有三性三无性的含义,下面简述三性的问题:
  (一)遍计所执性:谓一切法的名假安立,及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别等。逅是周遍,遍及一切事物。计是计度,即是主观的分别。所执是揩有情对一切法,郎众缘所生的一切性相,执着为实有自性。逅计昕执性是象生妄情所变现出来的错误执着,是妄情分别出来的“实我”、“实法”的执境。递计又有三个方面,郎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执三个方面。能遍计,是能认识的心心所法,是指六、七两识,这是我法二执相应的识,妄将一切色等法分别计度。所遍计:是所认识的一切行相,是依他起的万象诸法,即是因缘昕生法。遍计执:是由能遍计之心缘于所逼计的妄境,但有假名皆无实义。
  (二)依他起性:一切有为诸法,仗因托缘,依他而起的性质叫做依他起性。唯识立宗的主要依据,就是以依他起性为基础的。依他起性是俊得智诸缘的诸法。白性虽是无,但是依他而显示假有;假的体虽无,但仗缘而示有。诸法非实生,假体是暂有,缘谢法郎灭,这就是诸法生灭之理。诸法生起所需之缘有四,即: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色法的生起只需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须四缘具足。
  (三)圆成实性:郎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圆成实性是一切法圆满、成就、真实性质之意。圆有普遍的意思,郎在一法上是这样,在一切法上亦然,成是成就,谓诸法的体相,本来如此;实是真实,谓诸法的体性不虚不谬。总的说来, 一切法的真实性,普遍如此,本来如是,名圆戍实性,郎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的真实性。
  此三性是一切诸法都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一切诸法,所以说三性就是中道,究其原因是:因为遍计所执性,名有体无,故非有;依他圆戍实体性是假有实有,故是有非空;非有非空中道;以依他起的体虽是无,乃是依因缘而起的假有,并不是固定实有存在的东西,故亦可以说非有非空中道;圆成实性虽是诸法的实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实相,但其相状无形不可捉摸,不可认识,所以也可说为非有非空中道。总的来说,三性具有中道;分开来说,三性的一一性各各具有中道。三性总括一切诸法之相,故法界全体,一切微尘,都具足三性,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称为一切诸法唯识中道。
  三、从三无性来看唯识中道
  三无性即是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此三无性是建立在三自性上的。诸法的遍计所执性,是以名计义、以义计名的名义相应法,没有它实在的自性。有情错误认识上觉得怎样怎样的相貌,是由假名所安立的,不是由自相所安立的。假名安立的是假有,所以是相无自性性,譬如眼睛有病的人见到空中有花一样。空花在眼睛没病的人看来的确是没有的,但在眼睛有病的人看来却认为是有,这当然是靠不住的。遍计所执性是由主观的迷情昕现的迷妄界,本来是没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也就没有这样东西的实体存在,所以说逅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
  诸法的依他起性,是依其他因缘的力量而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而有的,因它非自然而有,故说为生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是无自性生的自然性,并不是说自性安立的因缘性也没有了。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否则就可能堕恶趣空了。依他起性是靠看诸缘所成立的“依有现象”,故说此性是“相有性无”。
  胜义无自性,性是依圆成实性说的。因为一切诸法的法无我性,是诸法的胜义,而法无我性是一切法的净智所缘,所以是一切法的胜义谛性。法无我性,是离去独立自在的我的自性之所显的,故亦是无自性性之所显。由此因缘,故说其胜义无自性性。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胜义本身没有自性,而是约离遍计执俊,显了通达说的。
  三无性不离开三性,三性也不离三无性,虽说是有也不是迷情常见有见的有,而是真空妙有。这样就形成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性。
  四、结语
  以上暑述三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性。中道是指离开有空二边,绝对真实的意思。唯识中道的义理,不但是唯识学的要旨,而且也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本旨所在。如能悟入此唯识中道,就能知道万法唯识;明白了万法唯识的道理,郎悟入佛之正见,然后转识成智,从而成就菩提佛果。
  原载《内明》第270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