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敦煌本禅籍录校·南宗顿教最上大乘一卷》说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文宽 荣新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本禅籍录校·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一卷》说明
  邓文宽 荣新江
  迄今为止,从敦煌文献中共发现四种《六祖坛经》钞本。其中敦煌市博物馆藏本是最完整、最清楚、错讹也较少的一种(以下简称“敦博本”),因此我们取以作为底本,并与其他三种钞本互校,同时以传世本及今人整理的敦煌本作为参校本人校。
  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由正文开头至敦博本第83行的“如先代悟”,主要是叙说惠能的生平;(二)在第83行的“如先代悟”下有“下是法”三字,由此至第314行的“一时尽散”,是惠能在大梵寺讲般若波罗蜜法和授无相三归依戒的内容。这是《坛经》的主体部分,《六祖坛经》一书的题名也主要根据这部分内容而产生;(三)由此以下至第495行末尾,主要记录惠能生前与弟子们的谈话以及他圆寂时的一些情况,带有“附录”性质。但是,自从铃木大拙将斯坦因本分作五十七节之后,国际上不少学者都因袭了其分1\法。其实,这个分节法只是粗略地划分了自然段落,有些地方连自然段落也难以构成,因此是不可取的。为了照顾一些学术著作利用五十七节的习惯,我们编制了《铃木校本五七节与敦博本对照表》,附在正文之前。它仅仅是为了读者使用方便而已,并不反映我们的学术观点,这是应当说明的。
  本书“参校本”中今人校本的大多数情况已在“前言”中略加说明。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杨校本”和“西夏本”。“杨校本”是以敦博本为底本,参以斯坦因本和惠昕本校录的。按理说,既得到了敦博本照片,应该校出一个截止到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情况并非如此。该书录文脱录、错失;当删而不删,不当删而删,当补而未补,不当补而臆补;断句标点错失,失校、误校等均不在少数。当然,“杨校本”也有诸多可取之处,凡被本书吸收者,如同其他参校本一样,于“校记”中加以注明。“西夏本”约成于11世纪,现存12个断片。虽然这个本子经历了汉文——西夏文——汉文的过程,但从其现存内容看,也是法海本系统的;文字的译去译回也不免有失真之处,但对理解敦煌本《六祖坛经》也颇有助益,因此本书也取之参校。
  底本、校本、参校本各本情况如下:
  底本:敦煌市博物馆藏O七七号。册子本,首尾完整。
  校本:
  甲本 伦敦英国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本,首尾完整,中缺三行多。
  乙本 北京图书馆藏冈字四八号(胶卷八O二四)背。卷子本,首缺尾未钞完。首起敦博本第109页第119行“为妄念故”之“念”字,尾至敦博本第137页第288行“尘劳是鱼鳖”之“鳖”字。另有尾题。
  丙本 原旅顺博物馆旧藏品,无编号。册子本。据记载,原有45页,现仅见首尾照片各一帧,原件去向不明。第一帧照片起卷首,至敦博本第90页第七行“能大师言”之“大”字;最末一帧内容非《坛经》,但有尾题:“显德伍年己未岁三月十五日(以下模糊不清)。”显德五年(公元958年)非“己未岁”,而为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故题有误。此本为五代后周时钞本。
  参校本:
  一、惠听本 宋乾德五年(967)惠昕改编《六祖坛经》,日本京都市堀川兴圣寺旧藏本。见柳田圣山主编《{六祖坛经)诸本集成》,1976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版。(按惠听本以真福寺本为佳,然笔者未见照片,故仍以兴圣寺本人校,而列石井修道整理之真福寺本于后,称石井校本。)
  二、契嵩本 宋至和三年(1056)契嵩改编《曹溪原本》,见柳田圣山主编《{六祖坛经)诸本集成》。
  三、宗宝本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宗宝改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明版南藏本。见柳田圣山主编《{六祖坛经)诸本集成》。
  四、惠昕等三本 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合称。
  五、西夏本 史金波:《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页90至100。
  六、铃木校本 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敦煌出土{六祖坛经)》,1934年日本东京森江书店出版。以甲本为底本,以惠昕本人校。
  七、阎校本 Philip B.Yampolsky:The Platform sutra ofthe Sixth Patriarch,the text Ofthe Tun-Huang manuscript,trans—lated,with notes,1967,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阎波尔斯基:《敦煌写本{六祖坛经>译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以甲本为底本的校本及译注。
  八、石井校本 石井修道:《惠昕本{六祖坛经)之研究——定本的试作及其与敦煌本的对照》,载《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11号(1980年)、第12号(1981年)。试图做出惠昕本的定本,兼做甲本的校定,同时将二本对照刊出。 ’
  九、郭校本 郭朋《坛经校释》,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以“铃木校本”为底本的校本。
  十、金校本 金知见:《校注“敦煌{六祖坛经)”》,载同作者编《{六祖坛经)的世界》(第九次国际佛教学术会议纪要),韩国民族社1989年出版。以甲本为底本的校本。
  十一、田中校本 田中良昭:《敦煌本{六祖坛经)诸本之研究——特别介绍新出之北京本》,载《松伊冈文库研究年报》第5号,1991年。以乙本为底本的校本。
  十二、杜校本 Catherine Toulsaly:Sixi~me PatriarcheSfitradelaPlate-forme(凯瑟琳·杜莎莉:《六祖坛经》,巴黎友丰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甲本为底本的校本。书末附有甲、乙、丙三种校本的照片。
  十三、杨校本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以敦博本为底本,以甲本及惠听本人校的校录本。
  铃木校本五十七节与敦博本对照表
  ┌───────────┬────────────────────┐
  │ 铃木校本 │ 敦 博 本 │
  ├───────────┼────────────────────┤
  │ │起91页3行首句“惠能大师”,迄91页7行 │
  │第1节 序 品 - │ │
  │ │“说此坛经”。 │
  ├───────────┼────────────────────┤
  │第2节 惠能说法,惠能 │起91页7行“能大师言”,迄93页15行“礼 │
  │闻金刚经 │拜五祖弘忍和尚”。 │
  ├───────────┼────────────────────┤
  │ │起93页15行“弘忍和尚问惠能曰”,迄94页 │
  │第3节 弘忍、惠能问答 │ │
  │ │21行“踏碓八个余月”。 │
  ├───────────┼────────────────────┤
  │ │起94页21行至22行“五祖忽于——日”,迄95│
  │第4节 五祖集门人 │ │
  │ │页26行“火急作”。 │
  ├───────────┼────────────────────┤
  │ │起95页26行“门人得处分”,迄95页30行 │
  │第5节 诸人不敢呈偈 │ │
  │ │“明日下手”。 │
  ├───────────┼────────────────────┤
  │ │起95页30行至31行“上座神秀思惟”,迄97 │
  │第6节 神秀书偈 │ │
  │ │页39行“莫使有尘埃”。 │
  ├───────────┼────────────────────┤
  │第?节 五祖见偈,神秀 │起97页40行“神秀上座题此偈毕”,迄99页 │
  │未到 │53行“数日作偈不得”。 │
  ├───────────┼────────────────────┤
  │第8节 惠能、童子问 │起99页53行“有一童子”,迄102页68行“此 │
  │答,惠能作偈 │亦未得了”。 │
  ├───────────┼────────────────────┤
  │ │起102页69行“五祖夜至三更”,迄102页72 │
  │第9节 惠能受法 │ │
  │ │行“即须速去”。 │
  ├───────────┼────────────────────┤
  │ │起102页73行“能得衣法”,迄103页75行 │
  │第10节 惠能向南 │ │
  │ │“便发南”。 │
  └───────────┴────────────────────┘
  ┌───────────┬───────────────────┐
  │ 铃木校本 │ 敦 博 本 │
  ├───────────┼───────────────────┤
  │ │起103页?5至76行“两月中间”,迄104页 │
  │第11节 惠顾求法 │ │
  │ │80行“能使惠顾即却向北化人”。 │
  ├───────────┼───────────────────┤
  │第12节 般若之智,人自│起104页81行“惠能来于此地”,迄105页86│
  │有之 │行“悟即成智”。 │
  ├───────────┼───────────────────┤
  │ │起105页86行“善知识”,迄106页92行“不│
  │第13节 定惠体一 │ │
  │ │离四相”。 │
  ├───────────┼───────────────────┤
  │ │起106页92行“一行三昧者”,迄107页100 │
  │第14节 一行三昧 │ │
  │ │行“故知大错”。 │
  ├───────────┼───────────────────┤
  │ │起107页100行“善知识”,迄107页102行 │
  │第15节 定慧如灯光 │ │
  │ │“亦复如是”。 │
  ├───────────┼───────────────────┤
  │ │起107页102行“善知识”,迄107页103行 │
  │第16节 法无顿渐 │ │
  │ │“不悟即长劫轮回”。 │
  ├───────────┼───────────────────┤
  │ │起107页103行至108页104行“善知识”,迄│
  │第17节 无念为宗 │ │
  │ │110页117行“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
  ├───────────┼───────────────────┤
  │第18节 坐禅不著心,不│起110页117行“善知识”,迄111页123行 │
  │著净 │“即是障道因缘”。 │
  ├───────────┼───────────────────┤
  │ │起111页123行“今记如是”,迄112页129行│
  │第19节 坐禅一切无碍 │ │
  │ │“作自成佛道”。 │
  ├───────────┼───────────────────┤
  │ │起112页129行“善知识”,迄115页151行 │
  │第20节 见自三身佛 │ │
  │ │“即识大意”。 │
  ├───────────┼───────────────────┤
  │ │起115页151行“公既自归依三身佛已”,迄│
  │第21节 四弘誓愿 │ │
  │ │117页162行“行誓愿力”。 │
  ├───────────┼───────────────────┤
  │ │起117页162行“今即发四弘誓愿”,迄118 │
  │第22节 无相忏悔 │ │
  │ │页168行“名为忏悔”。 │
  └───────────┴───────────────────┘
  ┌───────────┬───────────────────┐
  │ 铃木校本 │ 敦 博 本 │
  ├───────────┼───────────────────┤
  │ │起118页169行“今既忏已”,迄120页178行│
  │第23节 无相三归依戒 │ │
  │ │“无所处”。 │
  ├───────────┼───────────────────┤
  │ │起120页178行“今既自归依三宝”,迄121 │
  │第24节 大智慧到彼岸 │ │
  │ │页184行“亦复如是”。 │
  ├───────────┼───────────────────┤
  │ │起121页184行“性含万法是大”,迄122页 │
  │第25节 摩诃义 │ │
  │ │188行“非我弟子”。 │
  ├───────────┼───────────────────┤
  │第26节 般若义,波罗蜜│起122页188行“何名般若”,迄123页199行│
  │义 │“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惠”。 │
  ├───────────┼───────────────────┤
  │第27节 从—·般若生八│起123页199行至124页200行“善知识”,迄│
  │万四千智慧 │124页203行“即见性成佛道”。 │
  ├───────────┼───────────────────┤
  │第28节 持金刚经即见 │起124页203行“善知识”,迄126页212行 │
  │性人般若三昧 │“亦复如是”。 │
  ├───────────┼───────────────────┤
  │第29节 小根之人闻法 │起126页212行“少根之人闻说此顿教”,迄│
  │ │127页220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 │
  │不悟,大智之人能修此行│ │
  │ │别”。 │
  ├───────────┼───────────────────┤
  │第30节 一切万法尽在 │起127页220行至221行“一切经书及文 │
  │自身中 │字”,迄128页227行“还得本心”。 │
  ├───────────┼───────────────────┤
  │第31节 自心内善知识,│起128页228行“善知识”,迄131页234行 │
  │般若三昧 │“至佛位地”。 │
  ├───────────┼───────────────────┤
  │第32节 发大誓愿,不退│起131页234行“善知识”,迄132页248行 │
  │菩提,须分付此法 │“断佛种性”。 │
  ├───────────┼───────────────────┤
  │ │起132页248行“大师言”,迄133页257行 │
  │第33节 无相灭罪颂 │ │
  │ │“昔所未闻”。 │
  └───────────┴───────────────────┘
  ┌───────────┬───────────────────┐
  │ 铃木校本 │ 敦 博 本 │
  ├───────────┼───────────────────┤
  │ │起133页258行“使君礼拜”,迄135页269行│
  │第34节 修福与功德别 │ │
  │ │“非祖大师有过”。 │
  ├───────────┼───────────────────┤
  │ │起135页269行“使君礼拜”,迄139页294行│
  │第35节 西方去此不远 │ │
  │ │“闻者一时悟解”。 │
  ├───────────┼───────────────────┤
  │第36节 若欲修行,在家│起139页294行“大师言”,迄142页309行 │
  │亦得,无相颂 │“悟即刹那间”。 │
  ├───────────┼───────────────────┤
  │ │起142页310行“大师言”,迄143页314行 │
  │第37节 大师归曹溪 │ │
  │ │“一时尽散”。 │
  ├───────────┼───────────────────┤
  │第38节 无坛经禀受,非│起143页314行“大师往漕溪山”,迄143页 │
  │南宗弟子 │319行“与佛道违背”。 │
  ├───────────┼───────────────────┤
  │ │起143页319行“世人尽传”,迄144页323行│
  │第39节 南能北秀 │ │
  │ │“故名渐顿”。 │
  ├───────────┼───────────────────┤
  │ │起144页323行“神秀师常见人说惠能法 │
  │第40节 志诚来参 │ │
  │ │疾”,迄146页332行“亦复如是”。 │
  ├───────────┼───────────────────┤
  │第41节 大师为志诚说 │起146页332行“大师谓志诚曰”,迄147页 │
  │戒定惠 │343行“不离大师左右”。 │
  ├───────────┼───────────────────┤
  │ │起147页343行“又一僧名法达”,迄151页 │
  │第42节 法达来参 │ │
  │ │366行“无不悟者”。 │
  ├───────────┼───────────────────┤
  │ │起151页366行“时有一僧名智常”,迄152 │
  │第43节 智常来参 │ │
  │ │页371行至372行“莫问吾也”。 │
  ├───────────┼───────────────────┤
  │ │起152页372行“又有一僧名神会”,迄154 │
  │第44节 神会来参 │ │
  │ │页383行“常在左右”。 │
  ├───────────┼───────────────────┤
  │ │起154页383行“大师遂唤门人”,迄156页 │
  │第45节 三科法门 │ │
  │ │395行“由自性”。 │
  └───────────┴───────────────────┘
  ┌───────────┬─────────────────────┐
  │ 铃木校本 │ 敦 博 本 │
  ├───────────┼─────────────────────┤
  │ │起156页395行“由自性”下之“对”字,迄158 │
  │第46节 三十六对 │ │
  │ │页409行“亦复如是”。 │
  ├───────────┼─────────────────────┤
  │第47节 不禀受坛经,非│起158页409行“大师言”,迄159页412行 │
  │吾宗旨 │“得者必当见性”。 │
  ├───────────┼─────────────────────┤
  │第48节 大师告别,真假│起159页412行“大先天二年八月三日”,迄 │
  │动静偈 │162页428行“自性人生死”。 │
  ├───────────┼─────────────────────┤
  │第49节 五祖传衣付法 │起162页429行“众曾既闻”,迄164页440行 │
  │颂并大师颂 │“菩提果自成”。 │
  ├───────────┼─────────────────────┤
  │ │起164页441行“能大师言”,迄164页445行 │
  │第50节 大师二颂 │ │
  │ │“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
  ├───────────┼─────────────────────┤
  │ │起165页446行“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 │
  │第51节 历代传法祖师 │ │
  │ │迄167页458行“莫失宗旨”。 │
  ├───────────┼─────────────────────┤
  │ │起167页458行“法海又自”,迄168页466行 │
  │第52节 见真佛解脱颂 │ │
  │ │“向何处求佛”。 │
  ├───────────┼─────────────────────┤
  │第53节 自法真佛解脱 │起168页467行“大师言”,迄171页485行 │
  │颂 │“大师春秋七十省六”。 │
  ├───────────┼─────────────────────┤
  │第54节 灭后奇瑞、送 │起171页485行“大师灭度之日”,迄172页 │
  │葬、立碑 │488行“至今供养”。 │
  ├───────────┼─────────────────────┤
  │ │起172页488行“此坛经”,迄172页490行 │
  │第55节 坛经传授 │ │
  │ │“见今传受此法”。 │
  ├───────────┼─────────────────────┤
  │第56节 如付此法,须得│起172页490行“如付此法”,迄172页491行 │
  │上根智 │“于今不绝”。 │
  ├───────────┼─────────────────────┤
  │ │起172页491行至492行“和尚本是韶州曲 │
  │第57节 流通品 │ │
  │ │江县人也”,迄173页495行“令智蜜意”。 │
  └───────────┴─────────────────────┘
  (原载《敦博本禅籍录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