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文化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文化的当代意义
  禅,禅宗,禅文化,禅文化的当代意义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 culture
  YaLing Chu
  
  ABSTRACT:Chanzong influence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an culture in mordern society. Some are related to life, to mordern society or to peace. Chan is also integrated closely with enterprises management.All in all,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 culture? The first thing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 culture on individual life, it includes the benefit to modern people,s phisical health, the inspiration on the mind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heart, the equality in social lif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nal concern. The second thing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 culture to social life. Chan culture stablizes the social life and human life,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s. The Chan culture sharpens people,s way thinking and promotes people,s thought.
  We should use the viewpoint of Marxism to correctly analyze and get an insight into the Chan culture.
  Key words: Chan; Chanzong; Chan culture;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 culture
  近现代社会,科技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片面崇尚工业理性带来了人类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结果导致主体价值追求的迷惘、社会人文精神的没落、公众心灵世界的空虚、生活和社会存在的极度感性发展等。置身在物欲横流、感性泛滥的社会里,人们在觊觎一切物质享受和奢华的同时,深深渴望得到一副清凉剂,来安抚浮躁、迷茫的心灵,享受灵魂深处的宁静与安详。这样,禅学及禅文化就顺时应势,带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走进了大众的审美视野和精神生活中。
  一、禅与人生
  我们今天谈论的禅,最初来自印度。公元526年,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从遥远的异域来到中国,弘扬禅宗文化,自此,禅宗在中华大地上从无到有,不断繁衍生息、开花结果,日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学,繁衍生长出丰富多彩的禅文化形式与内容。
  (一)禅宗传入中国
  关开禅的由来,曾经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说法时,他手拈一朵鲜花,一言不发,当时灵山上下百万人众,都不知道佛祖的真义,只有迦叶微微一笑,他懂得了佛祖的心意,于是,佛祖把这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不二法门”传给了迦叶,这就是禅宗的源头。这样,禅在拈花微笑之间产生了。[②]
  印度禅学在迦叶之后传了二十七代,达摩是第二十八代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梁武帝七年(公元526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弘扬禅宗,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传承到惠能,共计六代。菩提达摩确定了禅宗的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此,禅宗在中华大地四处传播,生生不息。
  (二)禅的含义
  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地融和,禅的意趣越来越遍布世间,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禅文化。其中,禅是核心。禅,是‘禅那’的略称。梵语DHYANA,意思是为“静虑”“思维修”,让心灵保持宁静。从今天的视角看,禅可以做如下的理解:(1)禅是一种修行方法。禅的世界里没有创世者、造物者,也没有上帝,救世主,更没有神化的佛陀;禅排斥超越个人人生经验的先验信仰,认为信仰是对真理本身最大的亵渎和遮蔽。禅更扬弃和超越了千百年来婆罗门化的中国佛教的宗教迷信内容及形式。中国禅,强调超越自我、回归自我的人生境界。禅如诗一般,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观,可以道,可以名。禅倡导自性体悟、直指人心的认知方法,认为如实修炼,就能领悟到生命体验的全新境界。禅强调非理性思维,即在体验生活与人生中获得顿悟,祛除执着与痴迷,明心见性,找到自在、安详。
  (2)禅是生命的实践。禅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审美的情趣和艺术的意境。禅追求破开内在的迷惘、无知、困惑而获得的对生命真实的体悟,禅不着力于人在知识、逻辑领域的刻意提升。在禅的引导下,人可以见到生命的真实,禅教人心中不起任何妄念,这样,人自省、自察、自制的智慧,就如同一面明镜,不惹一粒尘埃,光明灿然,照耀人的心灵,指引人的行动,使人无私、豁达、善良、不贪婪于现实的名利。把对禅的这种领悟贯彻到生命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生命有更深的体会,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人能获得对安宁的体会,对一种单纯、宁静的快乐的把握。
  (3)禅是智慧。禅是诠释生命真谛的智慧,禅所构筑的精湛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放射着独有的光芒。所谓“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等宗旨,是引导人们省察内心、体验生活、领悟生命真谛和妙趣的途径,从而把这种精神遍及到一花一叶之中。不论世界、社会、人世怎样变化,禅意始终不改,在超然自得里静静地观望众生,淡淡微笑----这正是中国禅的睿智,它教导人们如何不断返躬自省、超越自我,给我们塑造健全人格和乐观恬淡的人生态度以很好的启蒙和熏陶。有了禅,懂得了禅,人就不需要进行皓首穷经的义、理探究,不需要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人们就可以亲切、直率地触及到最真实的自我心性跳动的脉搏。禅的产生和发展,犹如一股清新自在、充满活泼生机的生命之泉,就此滋润灌溉了大江南北和山泽野地。
  (三)禅与人生
  禅文化的种种表现形式证明,在禅与人生、禅与生活的联系上,人们领悟到了禅机中的潜能开发,禅法中的慈悲喜舍,禅悦中的睿智清明,禅定中的清明自在,禅的精髓,已经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禅教会人们:
  1.善待生活。禅教会人们善待生活、热爱生活,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相信平安是福,平淡的滋味才最长久。
  禅不是寺庙僧尼的生活方式,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将自己的生存基础建立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之上。禅的生活,在本质上是追求体验人生、贴近人生的。因此,后代禅师把佛教精神具体化为“平常心是道”。有人问六祖慧能禅师:如何面对现实与人生,如何善待自己当下的现实生活。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在心里对世俗的事计算来计算去,所以,他和具有禅心的人是不同的)(1)祖师道:光阴莫虚度,各自宜努力。⑵烦恼即菩提。⑶“以智眼观之,妄起妄灭,如树头风,如谷中响,于吾道何所碍焉。”这是说,用智慧的眼来观照世俗的名利,它们不过是一种虚亡的产生与消失,就像头顶的风、山谷中的回响一样,不应该成为我们获得禅的障碍。⑷
  2.淡泊名利。禅教人视富贵若浮云,视声色如空谷回响,不经营世俗的家业,真正把世俗的名利视为身外之物。
  “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著屑。”⑸禅告诉人们,把人生的牵念放开,世俗的牵挂放下,遇到身外声色的诱惑,就像看到了石头上开的花一样,见到了名和利,就把它看作是眼中的一米微尘。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傍:一中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熔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体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⑹用今天的话阐释这段教诲,就是说,人对世间财色名利的境界,可以用下面这个比喻来说明,假如有一堆火在眼前,火的旁边有五种东西:一是干草,刚一碰到火就燃烧了。第二种是木材,对着它吹风也能着火。第三种是铁,不会燃烧,可是也会熔化。第四种是水,不但不燃烧,还能灭火,但是隔着锅来烧它,水也会沸腾。第五种是像空澄一样的境界,任凭火来焚烧,始终能保持如一,不用刻意去灭火,火自己在它面前就灭掉了。
  禅者以为,白云与流水一样的人生追求和感觉才是人生最长久的风景,与此相比,红尘里的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名利把握不好,就会成为人堕落、无聊、欲壑难平的诱因。
  禅教人淡泊名利,找到性灵的归处。
  3.直面生死。看淡生死,拥有一个豁达的胸怀,是禅的矢志追求。
  生与死是古往今来的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欲知生,先知死,应该是一种更具智慧意蕴的认识逻辑和思维逻辑。禅认为,生是苦,死也是苦,轮回更是苦。世俗的众生便要承受这种生生死死的命运之苦。而禅的智慧,便是要引领众生超脱生死轮回,达成真如自在、轻松自如的境界。
  “幸福地生,坦然地死。欲了生死,当求妙悟。”[③]宋孝宗皇帝问:“如何免得生死?”对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又问:“如何得悟?”对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这即是说,一个人如何能看破生死?把一个人本来就有的自性,在岁月中时时打磨,时时体悟,无论是谁,就都能达到淡然面对生死的境界。[④]若能生死断,万两金不换。[⑤]禅教人看淡生死,生又何欢,死又何悲,旷达视之即可。
  4.坦处逆境。禅认为,如果人们在念心里面,藏了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他的心就是无量的宝库。如果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人生的逆境也算不了什么。
  禅以为,禅就是正念、正定,正念就是排除妄想、昏沉,假如念心清净,心中有了定力,心中很自在、没有烦恼,对人们的意志、精神、智慧,无论那一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禅的这些观点,在普通人的平常生活里散发着温润的光辉,对现代人生活确实大有裨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遭遇失败,遭遇阻碍,遇到这些逆境怎么办?放弃吗?悲观吗?绝望吗?不,经历再多的风雨也要继续努力下去,要正确对待困境,走过生命里的风风雨雨。这就是禅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二、禅文化在当代的复兴
  自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佛教研究借佛教自由政策的落实而兴起,对禅的研究与重新发现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禅文化热在中国大地再次兴起。从佛学界人士的大力倡导,到民间居士的全力维护,到经济领域的拥护响应,以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禅文化的痕迹。这些现象,不由得让人们反思,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如此发达的社会,人们会对禅文化如此投入?试分析其根源,有以下原因。
  1.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精神问题与心灵迷惘。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宁静安乐,人们整天都在奔波,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忙碌。一秒钟能计算上千亿次的电脑并没有使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人们的生活压力更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冷漠大幅度漫延,精神的忧郁、沉重与科学的发达、繁荣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高科技的发展还带来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已经在品尝苦果,SARS疫情的侵袭、禽流感的危害、土地沙漠化、绿色的减少……,人与自然之母的和谐被严重地破坏,人类在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绿色家园的同时,也造成了自己精神家园的迷失。于是,人和社会就沉溺于醉生梦死的感性物质和极度的声色陶醉中,不愿清醒,也不敢清醒,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自我健康发展的理怀还远没有成熟起来。
  正因为存在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压力,无所适从的现代人转而把眼光转向了禅文化及其精神,一些佛学人士也号召现代人用佛教的胸怀与方法正视现状,用佛学的悲悯化解人世的暴戾。但是,这种佛学的化解只是片断的、小规模的,它不能完全替代社会的作用,不能取代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佛教中的禅文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2.内心空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无暇追寻、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太多的贪求,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苦恼,太多的困惑,造就着现代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流浪感、虚无感、被动感、痛苦感、失落感等。禅的“悟”与“空”,让人在某些方面找回精神上真实的自己,让人的心灵不再空虚,让人摆脱浮躁、获得宁静、埋葬痛苦、感受实在与安详。这是禅、生活禅在现实生活中盛行的思想根源。
  许多现代人心灵浮躁,例如,很多人到网上只是寻求感官刺激和沉迷文字游戏,更不乏假借种种理由而追求一夜情等的荒诞嬉戏之辈。现代人在名利面前,容易滋生出压迫感和焦虑感,物欲的无限扩张,使人们精神疲惫、心灵枯竭,禅认为,困惑中的人们,极需一种能让人心灵充实的东西来安抚,空虚茫然的心,更需要找到安乐充实的精神家园。这时,禅犹如一朵荷花,让人心灵安宁、祥和、平静,进入一种超然无我、充实快乐的境界。
  这种禅者的呼唤对一些个体会发生作用,但是,它不能成为全社会最响亮的声音,也不能解决每一个人心中全部的困惑,毕竟,现代人承受的压力、竞争、困惑、挣扎太多,太沉重、太长久,禅者的生命感悟只能让现代人获得适度的放松,而不能成为根本精神支柱。
  3.现代人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一方面是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忙碌,一方面是太多的困惑,让现代人更加迷惘、痛苦。于是,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种种反文化、非理性思潮。较深刻者如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学,二者对处于科技、工业社会中的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心理失调的种种现象,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如现代人的焦虑、恐惧、无家感、疏离感等等。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概括为“现代灵魂的烦恼”。 荣格进一步分析了现代人精神不安的种种社会、文化根源,并作了详细的调查,列出了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精神病发生率逐年递增的数据[⑥]
  然而,西方思想家却不能真正地拯救危机中的现代灵魂。因此,相当多的西方人把注意力投注到东方文化中,祈冀在东方文化的智慧中得到“安心”的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中,东方古学(如瑜伽、气功、武术、禅等等)的盛兴正是这一寻求的体现。其中最受欢迎的即是禅。现在西方各主要国家已成立起许多禅学研究和实践机构,包括国际性的禅定中心。中国和日本的许多禅师在西方的弘法已卓有成效。在浮躁的生活背后,禅给现代人开了一剂清凉的处方。
  4.个人生活中需要平常心。禅宗认为,禅字左边是示,右边为单,字义是单纯。其实人的本心就是单纯的,所以人人心中皆有禅。禅让现代人放下思想上的种种束缚,获得平常中的快乐。
  “当你静静地对着赵州祖师塔,生命中所有的负担都会统统的卸下。因为你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因为你经历着开悟的颤栗。当你拆去了小我的栅栏,你就会化为一粒柏树子,听钟鼓声声,听梵呗阵阵,听海潮音,朝迎旭日,暮赏晚霞,在觉悟中成就,在奉献中喜悦。”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禅对个人的意义。宁静、安详、人天合一,放下负担,成为禅响亮的呼唤。
  综上所述,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没有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富足,自我在高速旋转的社会里迷失,因此,全社会需要一种精神来归拢人们浮躁的思想,每一个生命个体也需要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因此,许多人,把寻找精神家园的探索目光投向了禅。人们的追求、盼望、探索、迷惘、困惑、痛苦、悖离都在种种禅文化形式中表现出来。
  三、禅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内容和价值
  禅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或表明迷失,或提出观点,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或指出解脱的途径,或呈现智慧菩提,如玉,如珍珠,散发着温润之光。
   1.几种主要的当代禅
  (1)生活禅。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的净慧法师提出了“生活禅”的概念,影响非常广泛。净慧法师强调,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⑻。
  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的口号: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2)安祥禅。台湾耕云法师主创了安祥禅,提倡“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代的禅者那样时时坐禅,天天悟禅,现代社会里的现代人需要现代的方便。耕云法师提出的安祥禅“是为现代人而揭橥的”,“是为大众而提出的”⑼。现代社会的生活形态跟过去不一样,特点是节奏快、讲实效。就外在条件讲,工业社会的环境大异于农业社会。过去参禅,可以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废寝忘食、大死大活的境界,但时至现在,这种修禅方法个别人虽然仍可一试,但对大众不太合适。正如耕云先生指出的:“现在见汽车不是汽车,见火车不是火车,见楼梯不是楼梯,就危险得很了。”所以这种方法“不太相应现在”⑽。安祥禅主要针对世人物质社会后浮躁的心,功利的观念,帮助现代人解决一些心理问题、重塑人格健康。
  (3)现代禅。现代禅的创始人是李元松先生,现代禅的实质是:运用禅的精神和方法,分析、解决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问题。李元松先生指出,“在学禅的初阶,反复推敲、冷静思惟是不可缺少的,但使人得以推升精神境界现证解脱,最后所凭借的却是坚强的意志力”⑾。李元松留下了许多日常语录,指导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地感悟禅心,他说:在修行这条路上,不要管别人,也不要理睬是非,要用有限的时间全力修习般若波罗蜜;现代人修行大都各自在家,但心境上要住‘非家想’——身未出家,心出家;修行人要有古朴、平实、憨厚、含蓄的气质,稍微傻一点、憨一点无所谓;⑿现代禅教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慈悲心,一些感恩心,一点一滴地积累禅的意味。
  2.林清玄《菩提》系列及一些文学作品里的禅意识。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作品多采用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提练出一个个精辟的生活哲理,而这些哲理,与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林清玄一次次告诉人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艘悠游的帆船,或一座移动的山,要把注视人世现实苦闷纠葛的眼光,抬起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甚至往远处眺望无垠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而使心中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每天有一段时间沉静下来不随着外在世界的事物转动,洗涤自己、清明自己、沉默自己,使自己具有澎湃宽广的胸襟,才能使苦恼的伤害减到最低。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曾引起全社会的轰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道理来人们体会平淡而深刻的禅的意味。他说:“佛与禅最伟大的精神就是教我们即使明天要面对死亡,今天也要保持向前的姿势。”⒀他教人打开心窗容纳世间万物的美好,用滋润柔软的心来面对浮燥钢强的世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胜枚举的作品,例如贾平凹,他的散文素来讲究一种清淡、拙朴,氤氲着一种禅境,在大俗中显出大雅。比如《说舍得》、《藏者》、《茶事》等等作品都流露出浓浓的禅意识,彰显着对艺术、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
  3.禅与企业管理。
  王绍蟠先生的零项修炼企业管理方法就是深得禅文化之精髓。
  零项修炼以禅的思想和方法作为培训的根本内容,强调破除一切智障和迷思,使一切全部归零,由此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直接面对真理本身,实事求是,中道而行。简而言之,零项修炼就是禅的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实证训练。零项修炼既不同于学院派的偏重于知识性的传授,也不同于民间派的依托于技能性的训练。它追究知识的根源,为了帮助人们产生真知;它启悟万物的本体,为了使人一闻千悟,妙用无穷。它所采用的参话头的方法,要求企业家锤炼出深邃的智慧,完美的德行,达者的风范,大丈夫的气魄和自信,吸取人类文化精蕴。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去亲身体验,亲自实证,凡有心得,这种思想精华提高了人的素质,当然也有益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而从另一意义上来讲,零项修炼认为,掌握了禅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4.现代禅诗、禅画。禅对中国当代诗歌有深刻的沟通与影响。 “禅思不但能为现代诗提供可资借鉴的思维方式及创造美感的无穷空间,还有利于反拨当代诗歌过于张扬、浮躁的弊病,使诗人从蹈虚凌空回到以平常心关注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⒁诗禅相融是中国当代诗歌开阔自身境界、汲取传统资源的一条路径。看作者南北这首禅诗:·菊花菩提·其实,并非是我/执意要拒绝春天和夏天/而是在那些个季节里/没有我开花的缘/毁或誉/对于开花的我/又有多大的关系呢/我只需要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秋风中禅坐/在霜降下独立。除此之外,台湾著名诗人洛夫认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一个活泼而无所不在的生命,自不能锁于一根柱子的任何一端。一个人如何找寻‘真我’?如何求得全然无碍的自由,又如何在还原为灰尘之前顿然醒悟?对于一个诗人而言,他最好的答案是化为一只鸟,一片云,随风翱翔。”⒂洛夫的这些观点,与禅家的“空”“静”堪称一脉相承。
  舒婷晚期的诗作也在追求一种禅味,如在美国写的《禅宗修习地》:“再坐/坐至寂静满盈/看一茎弱草端举群山/长吁一声/胸中沟壑尽去/遂/还原为平地。”⒃寥寥诗行,引入禅宗的空灵和超越的寂静,营造出一种虚旷浩渺的意境美、哲理美。还有一些清雅绝丽、意境无限的禅画,让人们体味到生命的别样滋味,寥寥数语,就已经勾勒出了生命里的无限风光,描绘出了佛家、禅者清虚自守的境界。
  综上所述,禅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心灵上的愉悦。但是,禅文化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禅文化,吸收其精华,摒弃其消极因素,让禅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②]世尊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不说一字,一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测,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汝摩诃迦叶。”宋代《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