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大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
  文/大愿法师
  梁武帝/二入四行/杨太守/后记
  台湾流传的艺术作品中,以达摩祖师为主体的不在少数;无论笔墨画、水彩画、油画,乃至木雕、竹雕、石雕;形像有“一苇渡江”、“面壁静坐”、“只履默然”……;动作有打拳等等。因他有明显的三种特征,一是光凸发亮的头顶。二是直视众生的双眼。三是乱蓬的络腮胡子。因此,无论何种形像,总是让人一眼即可认出。
  达摩祖师,学佛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社会人士则马上会联想到与“少林寺”或“少林功夫”有关。民间对其生平事迹有不少的传说与不同版本的“
  小说”、“戏剧”;而正史的记载却不多,单是来华的时间,就有百年的差距。菩提达摩,生卒年、来华时间,文献上记载不一;本文依《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文献上的记述,与二祖慧可大师生平年代加以推算,以做为本文的依据。
  菩提达摩,传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缘遇廿七祖般若多罗;昔年般若多罗尊者到南天竺,受其父王供养,知师密迹。尊者拿出香至王所施摩尼宝珠,让他与二位兄长就此发表对佛法的见解。闻后,尊者对菩提多罗说:“你对佛法已通达无碍,而‘达摩’有通达广大之意,因此,你可取名达摩。”菩提多罗因而易名为“菩提达摩”。
  达摩请问尊者说:“我既已得佛法,当往何处弘扬佛法呢?惟愿尊者慈悲为我开示。”
  尊者答说:“你虽已得佛法,但目前因缘未具,不可远游他方。你且要待在南天竺弘化,直到我灭度后六十七年,才可前往震旦﹙中国﹚,开大法门,接引上根器的众生。切记!因缘未到,不宜太早前往,否则,可能使佛法快速衰灭。”
  达摩又问:“彼国可有大根器之人,堪为我的传人吗?又千年之后,佛法会有灾难吗?”
  尊者答说:“将来你所度化的地方,获得菩提的人不可胜数。我灭度六十几年后,彼国佛法会有灾难,水中波纹自会显示吉凶。你抵达后,南方不宜久留,因那里的人,多执著于有为的人天福报功德,反而未见有人追求佛法的真理;因此,纵使你到了那里,千万不可久留。谛听我法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般若多罗尊者又为达摩说了八首法谶,这些法谶都预示未来佛法的兴衰,达摩一一铭记在心。达摩服侍尊者近四十年,未曾丝毫懈怠。尊者灭度后,他才开始在南天竺弘化。当时有佛大先与佛大胜多两位法师,与达摩同时向佛陀跋陀学小乘禅观,后来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尊者,便舍小乘禅法趣向大乘佛法。并与菩提达摩共同行化南天竺,时人称他们为“二甘露门”。渐渐地,菩提达摩的足迹,遍历南天竺,声誉五印度,远近学者斐然向风。光阴似箭,六十多年过去了,广度无量的众生。
  一日,菩提达摩心想:“到震旦﹙中土﹚的因缘成熟了,行化时机到了……。”于是先到祖塔向诸祖顶礼辞行,再向同学告别,后到王所,慰勉王侄说:“在家居士要勤修佛事,积德行善,护持三宝。并告之将往中土弘化,九年后重返故国。”王侄无法挽留住达摩,便为他准备了一艘大船,亲率臣僚至海边送行。达摩挥别故土亲人,航向东方之途。
  达摩泛舟重洋,一路艰险;经三周寒暑,终于抵达南海﹙今广东省广州﹚。《正宗记》记载为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五二○年﹚。《景德传灯录》记载为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五灯会元》记载为普通七年﹙公元五二六年﹚;现代禅宗研究者则认为是宋齐时代﹙公元约四二○至四七八年间﹚。当时南海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奏梁武帝;武帝遣使,迎至金陵﹙今南京﹚。
  二人见面后,武帝以礼相待。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机缘未契,梁武帝无法领悟禅机,达摩乃潜度北上;过长江时,有“一苇渡江”之传说。至北魏,寓于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
  北魏孝明帝听闻达摩大士的奇异事迹后,心生敬仰,乃遣使赍诏凡三次。达摩大士三请不下少林。孝明帝倍加钦敬达摩大士懿风,供养二件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及缯帛等物。大士仍坚辞拒让,直见孝明帝诚心,才勉强接受。从此,僧俗二众,对大士更加仰慕,倍加信向。
  时有僧神光,乃旷达之士。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寺,乃往彼,晨夕参谒。然达摩大士仍端坐面壁,莫闻诲励。神光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达摩大士前。达摩大士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因与易名为慧可。
  另有道育,锐志大乘,喜好禅法。与慧可同侍大士,四、五年间,跟随左右,诚心侍候。达摩大士感其真诚,遂授以大乘安心之法,即“二入四行”。
  “二入”即“理入”、“行入”。所谓“理入”,即是藉教悟宗,深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为客尘烦恼所障碍,不能洞见佛性。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凡圣等同,坚住不移,更不随于他教,此即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所谓“行入”,主要是教法的实践,万行皆摄受其中。“行入”有四种,即:
  ﹙一﹚报怨行:逢苦不忧,将所遇诸苦皆归之于过去所作之报应,而甘心受之;无怨诉,以德报怨,不计爱憎。
  ﹙二﹚随缘行:苦乐得失皆随缘,不生喜厌之心。
  ﹙三﹚无所求行:对一切都无贪著,信奉“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法无众生,法无有我,无染无著,无有分别,以性净之理,修六度万行。
  转瞬间,来华已经过了九年,大士想起回天竺的时间已到。一日,召集门人,对众说:“我将离开中土,何不说出你们所悟之道?”
  门人道副首先发表,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大士答曰:“汝得吾皮。”
  接著总持比丘尼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大士答曰:“汝得吾肉。”
  道育接著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大士答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大士答曰:“汝得吾髓。”
  听完门人的心得后,达摩大士告诫慧可说:“往昔释迦如来把正法眼藏交付给摩诃迦叶,辗转相传到我身上。今天,我再把此法传付予你,你当好好护持,不可令此法眼断绝。我再传授法衣,作为凭信。此衣和法各有表法,不可不知。”
  慧可说:“请大士明示。”
  达摩又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后世浇薄之徒,对我所传佛法,心生疑惑,说我达摩乃西天之人,而你是东方之徒,凭什么而得此法?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今天你受我衣法,往后如有驳难,即可出示此法衣,并示我法偈,用以表明你所得乃真传。待我灭度二百年后,法衣可以不必再传,因当时佛法已普遍流传。那时,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会说法的人多,通达佛理的人少。但不可小看众生,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潜修密证。你弘扬佛法,切勿轻视未悟之人,因众生只要一念回光,豁然觉悟,便如同本心自得。听我传法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士又说:“我有《楞伽经》四卷,一并传付予你。这四卷《楞伽经》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我到此中土,中毒五次,每次都依此经取出毒药,把毒药放在石头上,石头立即裂开。我之所以离开南天竺,来此中土,实是见此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因此不辞艰辛,漂洋过海,实是为法求人。往昔,因缘未契,故在少林寺面壁静坐,如愚若讷。今幸得你为我传人,承继我志,绍隆佛法,我来此的使命也已完成了。”
  大士咐嘱慧可后,便与弟子前往禹门千圣寺,盘桓三日。当时,有期城太守杨炫之,对佛法心慕已久,前来请问大士说:“在西天五印度,要被人们称得上祖师,对佛法要具备什么程度?”
  达摩大士回答说:“须明佛心宗,行解相应,才堪称作祖。”
  杨太守又问:“此外如何?”
  大士答:“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杨太守又说:“弟子归依三宝,已数年了。但依然智慧未开,不明佛法真义。适才听大士所言,仍有些罔然,愿师慈悲,开示法旨。”
  大士听后,知其心诚,乃为他说一法偈: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杨太守听完法偈,顿时悲欣交集。对大士说:“愿大士久住世间,化导群迷。”
  大士说:“我即将入灭,不能久驻。众生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杨太守说:“不知何人欲害大士,弟子愿为大士除难。”
  大士说:“我传佛心印,为的就是利益众生,为我害彼自安,无此必要。”
  杨太守说:“大士不肯明言,又何必向我等开示通变观照之力呢?”
  大士不得已,作一谶语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杨太守听完谶语,不明意旨,只得默记于心,礼谢大士而去。大士所说谶语,在当时,人人不测其端,但后来都逐一应验。
  北魏孝明帝笃信佛教,当时国内禅师众多,如光统律师、菩提流支等,乃僧中之鸾凤也。他们眼看大士所弘扬之大乘禅法,不注重名相,直指人心,普施法雨,大阐禅风,名闻遐迩;与他们所弘扬的小乘次第禅法有别,于是议论纷纷,妄加是非,心怀嫉妒,竟生起谋害之心。直至第六次中毒,大士知化缘已尽,传法得人,于是不复自救,端居而逝。自言年百五十余岁。时为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公元五二八年﹚;一说为东魏静帝天平三年﹙公元五三六年﹚;《景德传灯录》记载为北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注:太和乃孝文帝之年号】;后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境﹚,起塔于定林寺。
  传说三年后,北魏宋云自西域回国途中,在葱岭遇见达摩大士,见其肩挑只履。问其何往,答曰回西天。宋云回国,具说其事。孝庄帝命人开启达摩大士墓验证,只见空棺,内仅有一履。因此流传“只履西归”的典故。孝庄帝命人取回遗履,送至少林寺保存。唐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这只遗履被窃至五台山﹙应为大同,五台山无此寺名。﹚华严寺,至今不知去向。唐代宗追谥为“圆觉大师”,塔名“空观”。
  昔年梁武帝接见达摩大士时,机缘未契。后听闻达摩大士在魏邦弘化,开一代禅风;梁武帝十分懊悔,后闻达摩大士中毒入灭的噩耗,更悲痛万分,悔不当初,欲撰碑铭,以资纪念。又闻宋云奇遇之事,便完成此铭,铭文如下:“达摩大师,为救度迷徒,弘传法印,游化天竺。及至渡海来梁,说无说法,如暗室之扬炬,若明月之开云。声振华夏,道超古今,帝后闻名,钦若昊天。嗟乎!见犹不见,逢犹不逢,千古悔恨,悔恨千古,朕虽一介凡夫,敢师之于后。”
  达摩大士的禅法,虽强调“止观并重”、“定慧不二”;但在“行入”上,已不再注重传统禅法“静坐调息”等繁琐的修持形式,而是以“安心”为宗旨。要求在契悟真性的基础上,无贪无著,苦乐随缘,安心无为,称法而行。
  在“理入”上,“藉教悟宗”明确地对“宗”与“教”作了区分。依据求那跋陀罗所译四卷《楞伽经》上所提的“宗通”与“说通”。所谓“宗通”,即远离言说、文字,从事自证自悟的修行,而得到解脱。若随顺众生言说种种教法,而得到解脱,称为“说通”。《楞伽经》是重视宗通的自证,达摩大士也主张凭借《楞伽经》的教法,不随他教而自证自悟,即与真理冥符。
  达摩大士结合《楞伽经》中的“心性论”与般若思想,作为禅法的理论基础。《楞伽经》主说有门,而《般若经》主说空门。虽空、有为门不同,然实交相为用,不可偏废。达摩大士以“壁观”教门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无所执著,可以入道。般若非有非无,离言离相,破除妄执,以无所得心,无分别智,证悟诸法实相。当时的北方,正流行僧稠禅师所传的“四念处”禅法,与达摩大士所传的“大乘安心”禅法完全不同,也难怪会遭人陷害。
  达摩大士从南天竺漂洋过海,来到中土,发大愿弘传大乘禅法;在世时虽不为世人注重,然而,却播下了菩提种子
  ,逐日茁壮繁衍。经由弟子慧可大师等几代传人的阐发,到六祖惠能大师时,禅宗正式形成;中国禅宗自菩提达摩祖师至六祖惠能大师系一脉相承,从此达摩祖师被尊为东土“禅
  宗初祖”。后人以达摩祖师师承应启于佛陀,乃有公案“拈花微笑”之出现,尊大迦叶尊者为禅宗西天初祖,阿难尊者为二祖,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为西天二十八祖。
  达摩大士著作有《少室六门集》,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但大都系后人所假托的伪作。
  -------------------------------------------------------------------------------------------------------------------
  <后记>
  近二十年来,“少林寺”的声誉,随著「中国功夫”相关影片的传播,水涨船高,名气大噪。数年前,在报纸上看到报导,少林寺每年有八仟万人民币的门票收入;又当地(登封市)的武术学校蓬勃发展,达一、二百家。看完报导,心存疑惑,难以置信。
  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也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被誉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距郑州(河南省省会)八十公里,离洛阳七十五公里;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前有钟、鼓、剑、旗、印五峰,群山环峙,峰峦秀丽,溪水环流,林木茂盛。古时此间森林茂密,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之诗句;因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密林中,又有“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古诗。清朝景日【日*(珍-王)】《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来华传教而创建了少林寺。跋陀至少林寺后,长住于此,翻译佛经,并传授小乘禅法。少林寺西,现存有跋陀译经的甘露台。北魏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菩提达摩从印度出发,历经三年,经广州、南京,北渡长江到洛阳,来到嵩山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传授大乘佛法,少林寺名噪一时,成为禅宗祖庭。
  参访少林寺─禅宗祖庭,今(二○○五)年才成行。六月廿五日中午从北京搭乘飞机,下午三点抵郑州机场;施文丰居士从深圳出发,在机场会合;前来接机的是北京师大徐文明教授的胞妹徐瑞玲与其男友。
  笔者规画河南省参访的重点,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风穴寺等。在机场往市区的车上,徐小姐问笔者行程如何安排?笔者告知预定之行程。她回答说:“我送你们到巴士站,今晚在洛阳过夜,明早就可参访龙门石窟、白马寺,这样较节省时间。”第一次到郑州,有了徐小姐的协助,又提供一些资讯,方便了许多。上车前,再次向他们致谢。约二小时车程,抵洛阳,住进预订的饭店。晚上在饭店旁的餐厅用药石,边吃边谈隔天的行程。洛阳虽是古都,但市容外观,较之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这里的发展似乎缓慢了些。
  次日早上八点,预约的出租车已在饭店门口等候,当我们搬上行李,坐上车时,车子突然?锚;司机费了十多分钟检修,但始终无法启动引擎。因行程紧凑,不得不换乘别部车子。当日行程先到龙门石窟,再往白马寺(另有单元),下午三点左右,抵达少林寺,嘱司机在停车场等候。刚下车,即看见不少武术学校的小学生与几位负笈上山学武的外国青年,令人顿时感受到“少林功夫”的气氛。因联络不到寺内的某僧,我们只得依地图前往。
  少林寺幅员广大,入口处是新完成的综合商圈,有高大的石雕牌楼与巨型少林武僧的雕像。入寺门票每张人民币一百元,出家人需具戒牒,否则仍需买票
  。因此,只令人感到此地观光气息浓厚,反而感受不到寺院的寂静。为节省步行时间,我们搭乘游园的交通车,先至塔林参观。现存自唐至清代千余年间,各式各样的塔墓二百二十多座,是研究古代砖石建筑与艺术的宝库。塔林中有日僧的菊庵塔(建于公元一三六九年)与天竺僧就公塔(建于公元一五六四年), 是中、外佛教交流的重要文献记载。塔中最具建筑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有唐法玩塔、宋普通塔、金西堂塔、元中林塔、明坦然石塔、明小山禅师塔、清彼岸塔和近代政公塔、德禅塔。 
  因石塔数量多,无法逐一参观与研究考证。出塔林搭乘索道车上【金*本】盂峰二祖庵(另有单元),下二祖庵后,才入寺内参访。少林寺依山而建,中轴线建筑,从山门至千佛殿共七进院落。山门两侧八字墙上书有隶书体“大乘胜地、禅宗祖庭”八大字;墙尽头,东西两侧立有明嘉靖年间建造之石坊两座;东石坊东面题额“祖源谛本”,有联偈“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西面题额“跋陀开创”,柱上无联,意在让后人评议。西石坊东面联“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面接嵩峰静夜风闻子晋笙”;西面联“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题额“嵩少禅林”。
  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门前有青石砌成台阶十七级;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一九七四年按原样重修;门上“少林寺”匾额,系清康熙皇帝御书。步出山门,是条?阔的大甬道,甬道两侧是两条小马道;大甬道是古时供帝王、官员、宾客通行,小马道供随众、仆役行走和运送物资。甬道两侧有七棵古银杏树,相传为建寺时所植,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树龄。古银杏树下,碑刻林立,高低不一,排列有序,此为少林寺碑林。路东慈云堂内长廊重修时改为碑廊。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二百八十块,大都是历代谒寺名人所写的诗文、铭跋;不仅记载寺院兴衰史,更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种种,在历史、书法、石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近代少林拳传播世界各国,有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士、南韩、新加坡等地少林禅拳弟子回山朝圣,留有十三通碑石。重要的碑刻有《大唐太宗文武皇帝龙潜教书碑》、《大唐天后御制诗画碑》、苏东坡《东坡居士稽首赞碑》、米芾《第一山》、赵孟俯《裕公宗师碑》……等。
  少林寺于一九六三年六月廿日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殿堂重建(修)于一九七四~一九九三年间。寺内紧那罗王殿,供奉一?踏太室山、一?踏少室山的紧那罗王像,寺封为护法伽蓝。因天色已晚,无法一一详细参观,位于山上的达摩洞,已无暇前往;在立雪亭(原名达摩亭)殿内,面对达摩初祖,及两侧二、三、四、五诸祖,长跪合掌默祷,祈禅法重现于世,广度群迷。
  往登封的途中,两旁的武术学校栉比鳞次,学生正在广场练武;学生多者达万余人,少者数百人,形成现代与传统教育的对比。亲睹实况,才知数年前看到的报导,并未夸张而是事实。真不可思议,廿一世纪了,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在学少林拳法。﹝二○○五、九、廿、记﹞
  <参考书籍>
  一?《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撰。
  二?《五灯会元》宋?普济编。
  三?《禅宗师承记》水月斋主人著?圆明出版社。
  四?《资治通鉴?柏杨版》第二十?廿一册?远流文化出版社。
  五?《嵩山少林寺旅游指南》蔺钦明?常松木合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