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的淡泊与宁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洪 丕 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的淡泊与宁静
  洪 丕 谟
  禅既是智慧活灵,充满机趣的,却又同时显得那么地淡泊,那么地宁静,让你在烦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心灵上的绿洲,精神上的净土。可不正是这样?当年与佛有缘的陶渊明,不就唱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名句?淡泊而又宁静,这是一种何等样的生活境界?最近接到女儿洪蔚从德国Schwarmste打来的长途电话说,她和丈夫去法国巴黎旅游,未去之前,心想往之,可是一去那里,大都会霓虹灯下的喧嚣和嘈杂,使她在回到小城镇后,益法感到小城镇生活的宁静和舒适。虽然,眼下她还一时未能进入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可是对于禅的那种淡泊,那种宁静,却确实已经渐能领略品位了。
  淡泊、宁静,是与声色、繁华对比而存在着的一种心理感受或生活方式。孟浩然《大禹寺义公禅》五言律诗说:“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义公习禅,在清幽的环境中,心理感受上的淡然寂然,澄澈清明,于此可见。又如白居易《香山寺二绝》:“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梭。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清闲与宁静,使整天被宠辱之惊弄得焦头烂额的红尘中人,蓦然生赋归之想。
  不过,心理上的淡泊和生活上的宁静,往往并不分得那么泾渭分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彼此之间总是相互交融,互为因果,浑成一体。比如贯休的《山居诗》:“露滴红花玉满畦,闲拖橡屐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香红树老,半峰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溪。”又如灵澄《西来意颂》:“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心理上的淡寂和生活上的萧闲彼此交织,这就是禅。舍此求禅,恰如兔角龟毛,无处可觅。
  正因为是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他嗜。所以在禅的淡泊和宁静中,你将进入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的生活境界和心理境界
  因为只有淡泊,只有宁静,才能对人生作最深入、最细微,最独到的品味。
  愿禅引导你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你将在这世界上活得更加无忧无虑,更加清净自在,更加充满阳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