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教在泉州的遗物和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教在泉州的遗物和文化影响
  本世纪20年代以来,泉州城区出土和发现大批印度教石刻,它们是湿婆神庙、毗湿奴神庙和祭坛的建筑构件。如十六角形石柱、半人半兽柱础、哥林多式柱头。半鸟半兽门楣石、莲花瓣门框石、圆弧形屋盖石、雕刻湿婆神像的壁龛石、雕花梁架石、兽面人石雕、人面羽翼石雕、人面狮身石雕、毗湿奴立雕石像、石卧牛,以及十六角形石柱上雕刻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刻有“御赐佛像”的门楣石,等等。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上,立有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个圆盘,圆盘内浮雕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
  神话故事的内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如毗湿奴骑金翅鸟救象王,杀死鳄鱼的神话故事;
  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出,擘裂凶魔的神话故事;阎摩那河七女出浴神话故事;
  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的神话故事;象与鳄鱼互斗千年的神话故事,等等。大雄宝殿前拜坛的须弥座束腰部,砌有73方印度教的狮子和人面狮身石雕,这些完全是希腊、印度的雕刻艺术风格。
  泉州南校场附近发现的3方印度教龛石,石刻的内容分别出自《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如湿婆的妻子多尔迦在改变形貌,战胜巨魔将其踩在脚下的神话故事;
  毗湿奴的妻子德斯威里,伸张其四只手臂,趺坐在一朵恕放的莲花瓣座中的神话故事;
  湿婆化身立定在“磨盘”座前的神话故事等。在泉州通淮门城垣附近的城基,出土一对印度教门框石,面刻两道深沟,沟的两旁各刻四行斜形莲花瓣,两两相对。
  一方门框石浮刻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士,两耳垂肩,双手合十于胸前,右边放置一根棒形矛;另一门框石浮刻一只巨猿,左臂持一三叉矛。故事内容说的是英雄罗雄罗摩衍那在帮助苏格里瓦战胜委里,使哈纳曼仍旧恢复“猴国之王”的故事。
  1934年,泉州南校场出土一尊毗湿奴立雕像,高115厘米,戴一顶高帽,两眼下垂,鼻梁高耸,两耳垂肩,有四只手,各持法宝,其中一只手作无畏状。
  上体袒裸,下肢似有罗衣束住,立在一个半月形的莲座上。还城北县后街白狗庙焚纸炉上砌着的两方印度教石雕,一为白象和蜘蛛斗争的神话故事,一为婆罗门甘地沙代替牧人放牛的神话故事。
  此外,开元寺大雄宝殿大门顶上的“御赐佛像”的石雕门楣石,是1281年马八儿国人挹伯鲁马尔、泉州港主创建湿婆神庙的石构件,成为明代泉州开元寺的名胜。
  明末泉州著名僧人木庵作开元寺“六殊胜”诗,即把“御赐佛像”作为佛教之物,列入开元寺的“六殊胜”之一。又把大雄宝殿后回廊的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称“石柱牡丹”,作为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
  总之,泉州发现的印度教石雕,其故事内容系出于古代侨居泉州的印度人、锡兰人和马八儿人之授意,而雕刻艺术及风格,则受到泉州石匠工艺的深刻影响。石刻上常可以看到素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图案花纹,如双凤朝牡丹,狮子戏球、海棠形图案及菊花案、母鹿教子等。
  泉州这批印度教石雕,带有浓厚的古希腊艺术风格。如哥林多式柱头石、半人半兽柱础石、半鸟半兽门楣石、人面狮身间柱石,以及印度风格的用蛇作为图案的门框建筑石构件。这些泉州印度教神庙、祭坛的遗物,是中国与印度、希腊文化交流的物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