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支与意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支与意言
  今天是佛七第四天。今天想跟大家谈一谈,假如修念佛三昧以禅定作为目标,应如何把握方向?
  三昧 (意译为等持)的意思是指使心平等的保持,心能集中。相较于禅定 以初禅至四禅的色界、无色界定为主;三昧的范围比较广,可通色界的禅定与欲界的散定。在欲界,在日常生活中,刹那短暂的时间内,心能保持平等,也算是三昧。
  若要进一步达到禅定的要求,就要有禅支,须在内心建立起特定与禅定相应的心所 (心理作用)。达到初禅以上,就能远离欲界的执著、束缚,尤其是远离欲界饮食、男女的欲望,而能自在。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特别是身处于一般的社会,需要有环境、专业的修行等条件具足,才能实现。
  但是大乘佛法并未要求一定要有禅定才能行菩萨道。纵使在解脱道来说,只有禅定,仍不能完全解脱,只能算是“定解脱 ”;重要的是要有智慧破除我执,才是究竟的解脱,也就是“慧解脱 ”。但是慧解脱仍需相当程度的定力,使智慧保持稳定。这种定力不一定要达到初禅以上,而是在还尚未达到初禅以前的定力,称为“未到定 ”。慧解脱仍需要未到定才能成办。
  由于三昧的定义是使心平等的保持。大乘佛法就开展出种种三昧,念佛三昧即是其中的一种。其余还包括大家所熟悉的法华三昧、华严三昧、海印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各类各样的三昧法门。虽然三昧不一定要达到初禅以上,但是修行的方向、原则与禅定是一致的。
  也就是,首先要使觉察力、觉观力够敏锐、稳定、有力量。觉察自己对于欲望是否能减轻、减弱。在念佛法门来说,就是是否能知道娑婆世界欲望执著的弊病,它的过患、问题。若一直贪著不舍,将是痛苦的来源;知道苦才有可能厌离、远离。所以,念佛三昧也说“厌离娑婆”。对于娑婆世界的过患、身心贪著的过患,如果没有看清楚,没有细微的觉观,那是不太可能厌离娑婆苦的。
  初禅之所以能够离欲,是因为有觉观力、“有觉有观”。觉、观 又分别称为“寻、伺 ”。有觉有观又称为“有寻有伺”。而这觉观(觉察观察)或寻伺的力量,就如同猫抓老鼠 一样,很绵密、一直紧跟著。
  猫一发现老鼠,犹如“觉”(寻)开始观察、觉察到过患。老鼠躲到洞口,猫就在洞口守候,犹如“伺”,紧跟著不放,观察得很细微,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对于贪著、执著,时时刻刻都能反省到它的过患,知道它是苦的来源,久而久之生起厌离心。产生厌离心便能减少忧苦。
  对于欲望表面上的感官之乐,一般人会感到很直接且实在。但是仔细检讨起来,感官的快乐通常很粗重,很快就过去,紧接其后的则是忧苦。例如贪著饮食,贪著自己喜好的口味,刚开始喝一杯、吃一口觉得很棒,但是吃多了就会感到肠胃不适。有时会担心份量不够,恐怕会别人抢去。又想:以后能否再吃到,而患得患失。
  娑婆世界的欲望,其实蕴含这种忧苦。远离忧苦之后,才会生起禅定喜乐,使你心生向往。也就是净土法门所说的: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对于离欲的乐,经中称为“极乐”;“极乐世界”即是远离娑婆的乐。
  初禅的境界则称为离生喜乐,以觉观力觉察欲界的过患而厌离,之后产生禅悦(禅定的喜悦)、法喜及快乐。这时心就能稳定、一心不乱 ,称为“一心”或“心一境性 ”。
  因此,修念佛三昧时,并不是迷迷糊糊,什么都不想,而是觉察力、觉观力越来越稳定、敏锐,知道自己身心该走的方向。远离娑婆世界贪著执著的方向,走向极乐世界的方向。远离我执的方向,走向无我的方向。
  内心清楚,所表达于外的言语、声音、行为、行动也很清楚。念出的声音,自己听得很清楚。合掌、放掌、站立、绕佛,每个动作都很清楚。打坐时,坐姿如何?是端正或弯腰驼背,是昏沉或散乱?自己很清楚。
  在念佛的过程中,六字、四字佛号的声音,与姿势动作如何配合?并不是说身口都不动,合掌时不想合掌,唱念时不想开口,就叫禅定。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禅定,而是如木头、石头一样。
  从如法的过程来看,也知道自己的身心是依于“法”,而不是依于自己的习惯、习气。当然习气有好有坏,但大部分的习气都是以我为中心。
  若依于法,随因缘法则如法的做,念佛时,合掌、止静,动静皆如法。等到有一天面对死亡,也能顺著这自然法则,生死如法,不贪生怕死,不加速死亡亦不延缓,不早一秒钟也不晚一秒钟,恰到好处。所以在修念佛三昧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还有“意言”也是修念佛三昧要注意的。内在的语言声音,佛教称为“意言 ”,即意识里的语言。前面所提到的,修禅定时的觉观或寻伺,它的心理作用也是意言,也就是是内心的语言。
  比较粗显的称为“觉 ”或“寻 ”,比较微细的称为“观”或“伺”。觉观或寻伺皆以意言为性,以内在的声音语言作为它的性质、自性。你如何知道自己的觉观力清楚敏锐、稳定、有力?其实就是看内在的声音语言是否敏锐、稳定、有力。
  这就是第一天跟大家提醒,念佛时,内在的声音与外在的声音要能一致、统一。如此才容易了解自己,别人也容易了解你。才能与别人有良性的互动、彼此切磋,灭少磨擦及障碍。若表面的声音与潜在的声音不一致,有时连自己都会被自己所骗。以为外在如何表现是一回事,内在如何想又是另一回事,因而想隐瞒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结果最后还是自己骗自己上当。
  修称名念佛三昧,念阿弥陀佛时,内在与外在若都能念得清楚、稳定、有力,逐渐就能产生戒定慧。尤其在智慧方面,可从佛法体会到平等无差别性。
  日常生活中,不论与任何人谈话,皆能平等无差别性。与仇人说话时,即使对方说恶毒的话,也会觉得好像在听佛号一样,不会起嗔恨心。与亲朋好友讲话,又能像在听佛号一样,不会起贪著心。
  从早到晚都不断观照语言、文字、声音,功夫就容易打成一片。不会将念佛、与不是念佛绝然分开。功夫打成一片,每分每秒每念就能够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则身心转换、对治习气的力量就强。
  身心转换后就能轻安,身心轻安就越容易集中;越集中就越能远离粗重。轻安与专注二者就能良性的循环,互相增长。三昧自然能得成就。(本文节录自《莲风小语200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