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明藏性即地大性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藏性即地大性
 
净界法师
 
  庚二、历大别显
 
  前面的道理是总说,这以下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经历七大的因缘,来个别开显,性本具相的道理。分七: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辛四、明藏性即风大性。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当下就是地大的体性,现前一念心性的体,就是地大的体,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分三:壬一、破妄执。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壬一、破妄执。破除我们对于地大因缘和合的这种妄执。
 
  总标地性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归空的法门,来加以说明地大的相状。
 
  佛陀说:如观地性(先把所观境地大的性质标出来),身为地大它比较粗显的就是大地,一切万物依止大地而住,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单位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就是空中的微尘。
 
  佛陀举现实存在的大地跟微尘,来做一个大小的比况(现量);以下讲到我们从比量分析,所得到的地大。
 
  我们把微尘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尘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极一微尘,把极一微尘再七分,得到七分就叫邻虚尘,这就是地大的最小单位。邻虚尘是析彼极微,七分所成。把微尘分七分之一叫极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邻虚尘。而身为邻虚尘它已经是色的边际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单位。更析邻虚,即实空性。假设我们再把邻虚尘再加以七分,那就变成虚空之相了。
 
  这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析色归空的法门,但是这以下正式的破除。其实佛陀在讲空的时候,因为小乘法的根基不够,所以讲方便教,但到《楞严经》的时候,这种析色归空的法门正式破除。
 
  别破妄执
 
  空不成色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破除虚空它是不能和合而成为色法)阿难!假设这邻虚尘,是可以透过种种的七分之一、七分之一,而变成虚空,那这样子虚空也应该可以把它合成色相,因为你色相可以把它分成虚空,那我把七个虚空加起来也可以合成色相,这应该才合理。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佛陀其实是在破这句话,这句话是阿难尊者前面所提的疑问。
 
  因为四大的和合而出现世间的依正二报,那我问你,你应该观察一个邻虚尘,要用几个虚空才能够把它组合起来。你前面说这个邻虚尘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再七分之一、再七分之一就变成虚空,那反过来我们把七个虚空、七个虚空、七个虚空组起来,是不是可以构成邻虚尘呢?你总不能够说,一个邻虚尘而构成一个邻虚尘,一加一等于一,这不合道理。所以既然虚空不能把它组合成邻虚尘,你就不可以说邻虚尘可以分析成虚空。这是说明空不能成色。
 
  色不成空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假设我们把邻虚尘七分之一,把它分析而显现一小片的虚空,邻虚尘的最小单位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构成一小片虚空。那我问你:到底要多小的邻虚尘才能构成这么广大虚空?你把邻虚尘分析成一小片虚空,那虚空要多少邻虚尘才能够分析出来呢?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是故,当我们色尘和合的时候,所合成的是色尘,而不是虚空;色合色那是色,色尘跟色尘加起来应该是色尘而不是虚空。同理可知,空合空,也是形成虚空,空跟空何能构成色法?所以色法尚且可以分析,虚空又怎么能够加以组合呢?它是无形无相的。
 
  这地方正式破除因缘和合的道理,虚空不能和合成色尘,色尘也不能分析而成虚空。其实这个都是方便说,这对诸法的生起都没有讲到它的根源。这样子讲,那地大的坚性不是虚空组合而成,那么地大是怎么来的呢?
 
  性体圆融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显性具)佛陀说:阿难!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其实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性。在如来藏性中有二种情况,所谓性色真空,在如来藏当中,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所谓因缘性空的道理(这地方讲到色即是空)。性空真色虽然它本性是空,但是它却具足了十法界地大的潜在的功能,叫性空真色(这个讲因缘即假)。
 
  我们这一念心它本来就具足地大,具足的意思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无形无相;即假就是它具足十法界的潜能,而这种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本然就是本来如此,不是经过造作而有的,它本来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尔如是。这是从它的本质上说,从量来说是周遍法界的,这地大的性具是周遍整个十法界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满,都是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整个地大是我们一念心本来具足的。而本来具足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
 
  相用个别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显相用)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段:第一讲 心,第二讲 量,第三讲 业。
 
  “心”地大之所以显现,跟众生的迷悟是有关系的,你的智慧浅深有关系;第二跟你的“量”,由于智慧的迷悟不同,产生一种染净的思想;第三由思想而带动身口的造业,最后就把地大显现出来。
 
  你刚开始一定是迷于因果的道理,你忘记了造善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创造痛苦的果报,由这一念的迷惑而产生一个邪恶的思想,最后去造杀盗淫妄,最后现出地狱刀山油锅的地大。所以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后产生邪恶的思想,然后产生罪业。由这业力的薰习真如,最后就循业发现。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总结: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假设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因缘;因缘当然也不是说错,因为你说因缘生因缘灭,但它从什么地方来,诸法的根源没有找到。而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的真如受薰,循业发现随缘的妙用。因缘失其不变之体,自然失其随缘之用,这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计度产生的,只有言说上的作用,没有真实义理的存在。
 
  我们前面讲到四科的时候,佛陀说:五蕴、六入、十八界,是从什么地方来?
 
  佛陀前面的来处是讲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它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这样来,也不是那样来,但是从哪里来,佛陀绝口不提。前面在四科的时候,诸法从哪里来,佛陀是没有谈,是否定的,反正不是从这个地方来,也不是从那个地方来。到了七大的时候,佛陀就很明确的讲出来,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显出来的,你先有一个思想,然后开始造业,造到一定的力量的时候,你自己的心把外境现出来,让你自己来受用,构成一个自作自受,无不从此法界流,等到这个因缘结束了,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构成我们一个生命的相续。就像一个大海,大海创造一个水泡。这水泡从哪里来?当然从大海而来。等到水泡结束了,又创造一个水泡,构成一个所谓因缘跟真如的互动。我们从真如当中,变现一期的生命,这个生命最后又回到真如,这就是所谓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的道理。
 
  这地方佛陀把本性开显出来。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278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fayz@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