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南传比库>>正文内容

阿姜李尊者专页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姜李尊者

阿姜李尊者 (1907-1961)

阿姜李尊者简介

  阿姜李尊者,1907年1月31日出生于泰国乌汶府乡村。十一岁丧母,十二至十七岁上学,十八岁外出作工,二十岁决意出家,开始了佛学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后拜阿姜曼尊者为师,于1927年5月重新受戒。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时期,此后经阿姜曼指点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游方,至终走遍了泰国,及至缅甸、高棉、印度。1935年他在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朗孔森林寺,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阿姜李一生短暂多彩,心性敏捷灵活,他以传授呼吸禅定著名,也以能识著名。阿姜李尊者于1961年圆寂。

---------------------------------------------------------------------------------------------------------

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阿姜李尊者文集

阿姜李尊者佛教文章大全

---------------------------------------------------------------------------------------------------------

阿姜李尊者生平

  阿姜李1907年出生於泰国东北部乌汶府乡村。二十岁在本村寺院出家,开始了佛法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他遗憾地发现,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类似於泰国当时多数寺院,与佛陀教导的梵行生活相距甚远。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们与其说是在奉行禅思的职责,不如说是在享乐: 下棋、摔角、守灵时与姑娘们玩火柴逰戏厖每读戒律课本,我心里实在不舒服。我对自己说: 「你若不想还俗,得离开这所寺院。」』

  作此決定后不久,他碰巧遇见一位头陀僧,这位比丘的承传来自阿姜索·堪塔西罗(1861-1941 )与阿姜曼·布里达陀(1870-1949) 确立的林居修行传统。阿姜李对他的言教与梵行方式印象深刻,於是步行出发找到阿姜曼,成了他的弟子。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期: 一次是初遇那年在乌汶森林,第二次是四年后在清迈的彻地伦寺。阿姜曼与阿姜索的言教在那个年代之所以独一无二,不仅在於他们指出涅槃之道尚存,而且为使弟子朝此目标进步,其训练方式也独一无二: 不仅包括了密集禅修,而且还对弟子的品格棗其习性、价值观、观察力棗作全面的重新教育。阿姜李在自传中写道:『与阿姜曼一起的那段生活对我极其有益,但也极其艰苦。我必须愿意重新学习一切厖有时他训斥我,说我邋蹋,总不把东西摆在正确位置,但他从不告诉我什么是正确位置厖要能跟他一起住,你必须有高度观察力,思考慎密。不能在地板上留下脚印,喝水、开门窗时不能出声。做每件事棗包括掛僧袍、整理睡铺等一切琐事棗都必须有条不紊。否则哪怕在雨安居期间,他照样把你赶出去。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接受,儘量发挥自己的观察力。』

  『其它方面,譬如在坐禅与行禅的修习上,他对我作了全面训练,令我彻底折服。但我至多只在百分之六十情形下跟得上他。』

  阿姜李的第二个训练期完成后,阿姜曼指点他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逰方修练。阿姜李至终走遍泰国每一个地区,及至缅甸、柬埔寨、印度。在阿姜曼的弟子当中,阿姜李是第一位把林居传统的禅法传授给泰国中部主流社会的头陀僧。1935年,他在东南海岸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陇功森林寺; 1955年又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他的弟子当中有比丘,也有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男女居士。1957年他被泰王室尊封为昭昆。阿姜李於1961年圆寂。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阿姜李仍然定期入丛林隐居。再引他的自传:『我喜欢林居生活,它给了我多样的禅思主题厖那里寂静无声,便於观察环境的影响。以野鸡为例: 它若像家鸡一般懒散,要不了多久眼镜蛇与蒙鼠便会吃了它厖我们人也一样: 把时间耗在闲暇逰伴上,如泥中刀锄,容易生锈。若是在磨石与铁锉上不停地打磨,锈迹便无从长起。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持警觉厖

  『林居修行,使心获得自信。你学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学过的法,自会显现出来,因为自然就是导师。这就好比各国藉以开发高能的世间科学: 那些发明与发现,没有一项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科学家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那一切就显现在世间此地。至於法[Dhamma],它好比科学: 它存在於自然。我意识到这点时,便不再担心少习文本的不利。我回想起世尊和弟子们: 他们研究自然法,从中学习,没有人循照一本教科书。

  『因此,我允许自己对经文有所不知[1]。有的树夜眠日醒。有的树日眠夜醒。』

  [1]见《法句经》20: 『虽只背诵少许经典,然而如法实行,灭弃贪嗔痴,由警觉令心得善解脱,今世后世皆不执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