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七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七节课

 

  现在是讲“断除烦恼引发之事”,此分略说、广说、摄义。

  “广说”里讲了27种非法心态,当我们产生这些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己,像大树一样如如不动。昨天已经讲了贪心、嗔心,下面继续宣说: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以下每一个烦恼的后面,都应加上“如树而安住”。此颂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以下过失:

  3、掉举: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于一种心所。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当身口意处于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4、讽刺:当我们想用难听的语言来讽刺、侮辱、毁谤、挖苦别人时,应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5、傲慢:按照相关论典,慢有七种:

  ⑴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⑵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

  ⑶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譬如觉得“我的功德超过了文殊菩萨,超过了上师,超过了十方诸佛菩萨”,这样胡思乱想,实际上就是慢过慢。

  ⑷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

  ⑸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例如别人说你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是第几世转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这样:自己前世是某某活佛,已经获得了什么成就。实际上不要说成就,就算普通修行人的有些功德,你也不一定具足。现在世间当中,有些人依靠一些愚笨弟子的吹捧,自认为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再来,做不如法的事情还觉得对众生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增上慢。

  ⑹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

  打个比方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老乡,问及他生活状况时,他答道:“比起有些领导来说,我就像乞丐一样,去他们家心里很不舒服。但如果到乡下看到一些老乡,就觉得自己像国王一样富裕,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⑺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有些人认为“我偷盗的本领很厉害,撬锁的技术一流”、“我说妄语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杀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杀过的牦牛不计其数”……认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的过失。这种将过失视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所以大家应经常观察自己,一旦相续中生起傲慢,应当如树而安住,否则,若任其继续发展,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现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点地位,就认为“我学得可以了,已经超过所有的人”,如果生起这种分别念,那他以后不会虚心学习新知识,在任何善知识面前,也不愿意低头去恭敬求法,对他自己而言,这是相当大的违缘。

  6、骄矜:也叫骄傲。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这二者的差别,学过《俱舍论》的人也应该清楚。骄矜分八种:

  ⑴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尤其现在有些人,包括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好像自己家里有领导,熟悉一些上师,就认为非常了不起,总有一种骄傲之情,这样不太好!

  ⑵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逊色几分。你看这里十几个人,哪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这个也不好看,那个也不好看……”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骄。

  ⑶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⑷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轿车是最高级的,手机款式是最新潮的,别墅也是最豪华的,别人怎么能跟我比?这个团体中,可惜我的智慧不算太好,如果我智慧最高的话,那就样样齐全了。但不管怎么说,财富方面谁也比不上我。”

  ⑸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权势骄。

  ⑹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智慧方面我不敢说,但身体方面我应该是最好的。”

  ⑺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我会设计,我会建筑,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

  现在有些人在某方面有点特长,不仅喜欢在人前显露,说话的语气也特别嚣张,不管是打电话也好,跟人交谈也好,始终有种傲慢心,一直夸夸其谈:“我当时怎么想的,跟别人是怎么说的,我是如何如何……”从头到尾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着,根本不给别人机会,这实际上也跟他的道德修养有一定关系。要知道,在说话的时候,有些问题你可以表达,但也要留给对方一个机会。当然,什么话都不说,把时间都让给别人,那也没办法进行沟通。有时候一个人的水平,通过打电话也可以感觉得到。有的人一谈别人的事就“好好好,知道了”,提起自己的事就喋喋不休,甚至连晚上做梦、吃饭走路也要说半天,这样是不太合理的。我们平时自我介绍时,应该像有本书里讲的那样,对方要求你介绍的话,你可以介绍,将需要沟通的问题说出来;人家如果没有问你,你就一个劲儿地讲个不停,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也没有多大必要。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说话、吃饭等威仪有时候还是应该注意,否则会给对方带来很多不自在。在一些西方国家,吃饭时可以让菜,但给别人夹菜是不合理的。而现在外面的人,尤其是一些老菩萨们,看到上师来了,就非常热情地把上师不愿意吃的东西都夹在他碗里。其实你爱吃的东西上师不一定习惯,餐桌就那么大,没有什么菜是夹不到的。我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好意思说“我喜欢自由,我自己夹”,就算偶尔说了,还是得不到自由,不愿意吃的东西给你夹得满满的,不吃的话不好意思,吃又吃不下。这些问题,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也可以,但一般来讲,加拿大等国家对这种做法是不太赞叹的,因此大家在一起吃饭时,有些基本礼仪应该掌握,说话时也应该懂得一种技巧。

  ⑻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好像很可怜。”这是最后一种骄。

  有些论典中说骄矜分八种,《亲友书》中说骄矜有五种[31],但不管怎么分,如果你身体和语言没有表现出来,心里始终认为:“我的种姓高贵,人才出众,表达能力强,非常了不起!”这样想的话,实际上就是没有通达无我的一种表现,真正通达无我的话,对这些并不会看得很重。

  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凡夫人,稍微有点特长就恃己凌他,言行举止方面处处自我宣扬,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产生了这种恶念,自己应当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7、评论他人:我们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宋代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问禅师:“你看我坐的姿态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像一堆牛粪!”(那时的牛粪是怎么样也不太清楚,若用我们藏地的牛粪来比喻,可能会比较好懂[32]。)见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言以答,苏东坡非常得意,逢人便说:“今天我赢了!”他妹妹听到这个消息,正色地说:“大哥,你没有赢,反而输了!”苏东坡不解道:“我怎么输了?”“禅师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才看禅师像牛粪!”

  评论别人,也可看出你的内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禅师说:“自心若已获得证悟,见一切众生均为佛菩萨。倘若自相续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坏人,如同眼根不好时,外境全是颠倒迷乱的显现。”故而我们对别人品头论足时,最好先观察自己一下。有些人开口就喜欢说人过失,对这方面极为擅长,谈起来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但问及别人的功德时,他往往支吾半天,一句也说不出来,这可能也是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吧。总之,我们想要评论他人时,若没有上面所讲的必要,还是应该如树而安住,尽量不要说这些。

  8伪、9诈:指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善天论师将“伪与诈”解释为谄诳(详见《俱舍论》),不管怎样解释,如果自己为人不真实,欲以各种虚假的行为欺骗众生,那马上要如树而安住。

  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多,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些人说:“我有神通,知道你前世是我妻子,我跟你有殊胜因缘,这一辈子要如何如何,下一辈子我们还在一起。”这样,有些人就被骗得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后悔也来不及。现在许多骗子打着佛教旗号,通过讲前世因缘,害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其实不要说遥远的前世,昨天的事情他可能也想不起来。但是没有办法,有些人就是太笨了——“我刚开始见到他时,他真的像我亲人一样,特别特别慈悲,因此我所有的财产都供养了,还介绍很多居士去供养他。现在好多人都怪我,我也特别恨自己,怎么办啊?”

  所以作为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众,自己一定要注意。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会说“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后世”,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现在那些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很多人由于刚接触佛教,不懂佛理,故经常上当受骗,最后人财两空,失去的也没办法弥补了。因此,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上师,最好不要介绍给其他人,否则,此举实际上是害了别人。现在大家已发了菩提心,生活中尽量不要害别人,而应该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的原则。

  总之,不管是谁,说话应该老老实实,做事应该实实在在,为人应该坦坦荡荡,这样学佛才不会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不然的话,自己的欺诈行为将毁坏佛教、毁坏自己、毁坏他人,因果也会让你生生世世偿还不尽的。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骗众生的念头,此时最好如树而安住。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10、自赞:现在人们赞叹自己的方法特别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赞叹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赞叹方式,有时候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也要添枝加叶地捏造一番。

  其实,真正有功德的人,用不着宣扬别人也会知道,假如你竭尽全力地宣传自己,这说明某些地方肯定有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信这些自我吹嘘的人,真正的高僧大德虽然行为上平凡普通,但相续中却具有不共的功德,这才是我们的上师、我们的依怙处。作为在家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第一个务必要观察上师。同时,自己如果想赞叹自己,也应该如树而安住。

  11、毁他:有些人的诽谤相当可怕,但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恐怕也不一定有什么损害。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非常了不起,他在寺院里的时候,附近有位女人对他生起贪心,但因为格西的戒律相当清净,不管她用什么手段也无法打动,于是那个女人因爱生恨,决计报复。后来她跟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孩子,有一天,趁博朵瓦格西在给很多弟子转法轮时,她就把孩子扔到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然后转身就走了。格西心想:“我今生并没有害过她,她这样对我,肯定是我前世的业障。不论怎么样,这个女人很可怜,小孩也是无辜的,虽然对我可能会有些诽谤,但也无所谓吧。”于是他就收养了小孩。以前博朵瓦格西身边经常有几千僧众听经闻法,现在许多弟子见此情景,纷纷生邪见而舍弃格西。后来那个女人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我们在世间中也经常遇到无因诽谤,有时候这种谣言一辈子也洗不清,鉴于此,大家没有真凭实据之前,最好不要诽谤任何人。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我们学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顿纪律时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外,其他人不要评论人家清不清净,居士也不可妄谈出家人的过失,否则只有自己徒造恶业。”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要慎观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时,立刻将嘴巴紧闭,如树而安住。

  12、粗言:指给他人取外号、嘲笑别人缺陷等恶语。《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全部是讲前世说恶语的可怕果报。《毗奈耶经》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位达格罗比丘,他平时住在尸陀林,以死人的祭器为钵,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当时城中死了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女儿等将其尸体抬到尸陀林,在一旁哭泣。达格罗正好站在旁边看,女儿告诉母亲说:“这个达格罗就像瞎鸟一样,守尸而住。”这话后来传到佛陀耳朵里,佛陀说:“此婆罗门女随意用粗言轻毁我的声闻弟子,以此恶业,将于五百世中常为瞎鸟。”她母亲知道后,带着女儿到佛前忏悔,说:“我女年幼无知,并非以恶毒心说这种话,请佛陀宽恕她。”佛说:“她来世的果报,并不是我以恶咒来诅咒她,而是她自己造成的。以轻慢心说粗语会堕入旁生,若以恶毒心来骂,必将堕入地狱!”

  所以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乱起外号,什么大脑壳、小鼻子、大眼睛、小眼沙弥……《百业经》不是也有一个“小眼沙弥”的公案嘛,知道了这些公案后,很多人的行为可能都会有所改变。据说有些学《入行论》的居士,过去说话时造口业比较严重,现在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各方面都比较注意,说什么话都会观察“我会不会造口业”,这一点我确实很高兴。学习佛法就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起一点作用,只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13、离间: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使原来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尤其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出现分裂产生矛盾。《前行》中说:“在密乘传法的上师与弟子之间进行挑拨而搞破他们的关系,或者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不和,罪业是极为严重的。”因此,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尽量不要说离间语,想说这些时,自己要如树而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14、思名:想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美名;

  15、思利:欲求财富圆满的利益;

  16、思敬:想得到别人的恭敬爱戴;

  17、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从眷属做事;

  18、欲人侍奉: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

  当出现这些心态时,一定要如树而安住。

  世人日日夜夜追求名声,实际上名声并没有什么意义,假如对众生或来世的解脱有利,那有一点名声也可以,就像有些高僧大德依靠名声召集许多眷属,通过佛法来调化他们。而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枷锁。他们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

  印度单巴桑及尊者(帕单巴)有一个弟子,他曾在尊者面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33],其中就有“请上师加持我成为任何人也见不到的人,愿我不要得到芝麻许的福报”。可见,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

  弘一大师有句话说得好:“饮食如幻,爱心永存。”饮食、地位、名声如幻如梦,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用爱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功德是永远存在的。《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说:仲敦巴尊者圆寂之际,平息了一切世间八法的念头,时常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每天都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我们自认为是大乘修行人,但每天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被名闻利养束缚着?大家应该观察一下。我有时候非常惭愧,对我来说,这句话好像变成了——我是希求解脱者,“恒”为名闻利养缚。尽管自己希求名闻利养的心不是特别强,但作为一个凡夫人,始终觉得被这些束缚着。因此,我们经常观察自己非常有必要。

  另外,若想找仆人提水、做饭、做事情,让自己每天过得很快乐,这种想法也不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当年并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缘,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里面托钵。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凭自己是上师或者自己有钱有地位,就让下面的人做种种侍奉,这实际上真的折福报!

  以前马尔康那边有位法师,他对因果相当谨慎:别人给他一堆木材,他马上把它送回去;别人为他提一壶水,第二天他也亲自给别人提一壶。而现在有些懒惰的人,什么事情都不想干,有点钱就指使保姆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像主人一样养尊处优。其实,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报应。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忙,让别人照顾也不是因为懒惰。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一般来讲,生活能自理的话,把所有的事情都让别人做,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合理。因此作为利他的修行人,我们应该自食其力。格玛旺波·丹增诺吾(《赞戒论颂》的作者)的传记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34],他在58岁之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随身不带任何侍者,接近圆寂的后两年(60岁圆寂),由于生活无法自理,才开许别人给他烧茶。看了他的传记后,我内心很感动,确实认为自己应该照顾自己,否则,今天我当你的主人,来世我变成你的奴仆;今天我杀了你,来世你杀了我,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

  《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一个公案:某地有个守卫,到了晚上的时候,他要在整片地区巡逻。一次有位商人来这里搞生意,身上带有大量金银珠宝,晚上看到有人巡逻,不想被发现就悄悄卧在草丛里。守卫听到草里发出声音,就抽出剑在草丛里乱刺,无意中刺入商人咽喉,商人当场毙命。见自己失手杀人,守卫非常后悔,但高兴的是,死者旁边有一大堆金银财宝,简直是一笔意外横财。于是他赶紧把尸体埋了,把金银财宝拿回去,心想:现在有了这么多钱,我可以买房子娶老婆了,今后不用再当守卫了。

  后来他用这笔钱娶妻成家,生了一个女孩。一天他在屋檐下睡午觉,梦到他所杀的商人来到他家,他当时特别害怕,一直挡着不让进来,于是商人就到隔壁家去了。梦醒之后,他马上去隔壁家,发现那家刚好生了一个男孩。此人便知道孩子就是商人的转世。从那以后,他经常将财产分给邻居,并将这个孩子认作干儿子,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待孩子长大后,此人还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和睦。

  那个人平时喜欢睡午觉,有一天在睡午觉时,天气特别热,干儿子过来用扇子给他扇风,看他出汗特别厉害,就用小刀给他刮汗。刮到喉间,那人恰好脖子一动,小刀就插入了他的喉咙。他醒来后,召集所有人说:“今天的事情不怪我干儿子,我以前怎样杀他,他也是以这种手段来杀我。希望你们好好行持善业,相信三世因果。同时,我所有的财产都交给我干儿子,这是我以前杀他的债物。”然后就死了。

  由此可见,因果点滴也不会空耗,不管是杀害别人还是奴役别人,自己一定会亲身感受果报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现在有些人对因果方面了解得比较少,他们不相信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么样,谁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证明三世因果不存在。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放弃不相信因果的行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假如想舍弃利益众生的事业,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并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当萌生这些念头时,一定要立即放弃,如树而安住。

  19、削弃他利:对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舍弃利益众生。若是这样,则触犯了菩萨根本戒,罪业相当严重。有些人的佛教知识学得不深,一旦恶缘现前,很有可能想“利益众生非常困难,舍利子都舍过菩提心,那我更不用说了,还是放弃吧,以后不想发心了。”当然,光是不想发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舍弃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今后都不参与,自己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这就是舍弃了利他之心。虽然往生极乐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而将众生弃之不顾,《般若摄颂》中说,这比犯四根本戒还严重。假如你周围的环境或者旁边的人,造成你想舍弃利他的菩提心,此时务必要自我警醒:“哪怕我死了都可以,但舍弃利他之心万万不能生起!”

  20、图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念头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药一样非常可怕,应尽量予以舍弃。

  21、因是欲语时:语为心声,在产生舍弃利他、贪图自利的念头时,切莫让它表露于言语,应当坚决地制止,如树而安住。

  大乘所有的行为中,利他是最珍贵的,自利是最可耻的。我们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都是为众生做事情。这种心态若能继续下去,即便你今生没有什么成就,我觉得一点也不浪费。在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时候佛陀因地时一辈子专门利益一个众生,所以,利他的机会相当难得,有了这种机会时一定要珍惜,不要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22、不耐:若遇到无法忍耐的对境,譬如怨敌的百般损害、修行的种种苦行,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外面出现种种磨难,此时你最好不要太脆弱了。有些道友身体稍微有点不适,就断传承不去上课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假如你已经昏迷过去,两三个人也抬不动,那不去上课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点不舒服,头有一点痛,这些不应阻挡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听闻佛法。

  23、懒:懈怠懒惰也不太好。有些人特别懒,不要说晚上,白天也一直迷迷糊糊的。以前能海上师有个弟子,他的瞌睡是最大的,平时走路也在打瞌睡。有一次,一队比丘要过独木桥,别人都已经过去了,他在后面边打瞌睡边过桥。突然,大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他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后,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裙子的),在水面上“嚓”地打开了,一个人在水里漂漂漂……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不睡觉是不可能的,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制止。有些人经常说:“上师,我现在特别爱睡觉,您可不可以给我加持一下?”但加持有没有用也不知道,你们还是要学会减少睡眠,在这方面养成一个习惯。

  24、惧: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

  25、无耻:如果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这时候也应如树而安住。

  26、言无义:假如废话连篇,一天到晚找人“摆龙门阵”,说些无意义的话语,也应尽量制止这种行为,如树而安住。

  27、贪执亲友:如果生起贪爱亲友的世俗情念,对自己家人一味地维护,成天打电话说一些是非,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应如树而安住。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