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二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8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二课

 

  不管听什么法,在听闻之前,都应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殊胜菩提心,这千万不能忘。如果以菩提心摄持,短暂的一个小时,善根也会变成无量无边,即使如来也无法衡量。这个功德大家应该清楚,这是第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听闻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这在人生长河或整个生涯当中,是极为难得、非常稀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欢喜心。世间人在参加宴请时,一般来讲心里都有欢喜心,而听闻般若法远远超过它,所以在通过辅导等方式学习时,大家心里一定要有意乐心!而有了希求心、恭敬心和精进心,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自己相续很快就能生起证悟般若空性的见解。否则,虽然有一分功德,但不一定能很快得到如此境界。学世间学问也是这样,如果学生特别爱学《语文》,或《化学》、《物理》,那他得到的成就与他人就会完全不相同。所以每个人都应在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下听每一堂课,这特别重要!

  下面紧接着讲第二个科判——观胜义无缘而忏悔。

  (二)(观胜义无缘而忏悔)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1、真实宣说:

  何者学时不许学,不缘学者所学法,

  是学非学不分别,彼学即学此佛法。

  任何行者在修学般若时没有任何执著,即不以耽著的方式承许修学的所为,对学者(指学习般若的人)、所学的法也不缘,对所学的对治法和应对治的违品两者也不加分别,而了知一切万法一无所有或了不可得的空性,这般修学就是正确无误地学习这一遍智或如来之因——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真正的般若就是三轮体空的智慧。《大般若经》中也说:自学、他学、所学的法三者皆不存在,就是所谓的般若。

  虽然我们现在,修学者自己、所学的法和为众生而学的最终目标等三轮根本不能清净,但若能将上师开示的窍诀和理论剖析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旦到达能学所学一无所得,那就是所谓的无住而住、无知而知。但这样的学法初学者会觉得很矛盾:学而不学、不学而学,这到底是什么样啊?甚至认为:是不是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所谓三轮清净,就像《中观根本慧论》里所剖析的一样——作者、所作的事业和作法三者或三轮是空性也可以;或从时间的相续上讲三轮体空也可以,如《大宝积经》云:“是心意识无有安住,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一切众生不能觉悟三世等性、三轮清净,如来于彼发起大悲。”

  既然三世所摄的一切万法从本体上观察皆不存在,那就没有必要再耽著,即过去的法已经过去了,没有什么可分别的;未来的法还没产生,也没必要去执著;现在的法并不存在,也不必戏论。但三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并不知道这样的境界,一直为了将来的法产生种种分别念,过去的诸多往事也整天在心里浮现,现在的人事就更加执著了。有人特别耽著分别念:我过去很快乐,跟某某人在一起时,生活非常美好!我年轻时很漂亮,现在满面皱纹、白发苍苍多痛苦,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可怜?一直涌现三世的分别念,非常可悲!这就是没有通达三世空性的原因导致的。

  虽然三轮本来是清净的空性,但包括闻思修行佛法的人在内,很多人经常产生执著。其实执著越大,相续中的罪业越难清净。若相续中真正生起了空性见解,哪怕是相似的空性见解,无始以来所造的许许多多罪业都可当下摧毁。《大般涅槃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意思是说,修持一个善心,可以破除一百种恶业。虽然我们的相续已被无始以来所犯的,包括杀盗淫妄在内的佛制罪和自性罪染污了,但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安住在自然本智当中,或生起一个包括后悔心在内的强烈善心,相续中的罪业就可摧毁。

  这个科判讲观胜义无缘(指空性)而忏悔。很多大乘经典都说,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所以无始劫来积累在阿赖耶上的深重罪业,皆应通过观空来忏悔。其实,一瞬间观修空性也能驱除无边极重罪业,就像在千年暗室中点亮一盏灯就能驱除所有黑暗一样。《大集经》中说:“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意思是说,即使是垢染了一百年的衣服,通过洗衣机和质量较好的洗衣粉等来清洗,在一日中就能全部洗净。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所造的无边罪业,在即生中遇到大乘佛法后,若能以特别猛利的忏悔心安住在空性境界中,一日乃至一时也能得以清净。若能以坐如山王、自观自心的方式来忏悔,这就叫“无忏忏”,即无有能忏所忏的忏悔,而这就是最殊胜的忏悔方法。可见,观修三轮体空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修法,所以大家在有时间、有因缘时还是要观修空性。若能按《般若经》中所讲到的观空忏悔法来摧毁所有罪业,就特别好!

  2、如是了知之功德:

  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

  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如是了知三轮体空的忏悔方式有何功德呢?这里讲,菩萨了知如此不学之学,即如实通达前面所讲的学者、所学和修学的目标等三轮的本体为空性,或者说完全证得了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他永远不会退失慧学和定学,也不会出现破戒的现象。为什么不会失坏戒定慧三学呢?因为三学失坏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缘的我执见,一旦将其彻底根除,就像生长毒药的种子被火烧坏后,花和果就无从生起或根本不会出现一样,真正通达无我空性见解的菩萨再也不会退失定慧二学,也不会破戒。

  为什么世间中经常会出现修行不成功的现象呢?这就是没有证悟空性见的原因。若证悟空性见,因为它是无为法(大圆满法中也讲,真正认识心的本性或通达空性,或证悟大圆满的见解,就是无为法的境界),就不会再退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虽然今天自我感觉学得还算可以,自己也很高兴,吃饭也很香;但过两天就退转了,于是又特别伤心。很多修行人就这样生活在忧喜中:当戒定慧三学的境界提升时就极其高兴,一旦各方面的修学往下滑,或者说没有进步,心中就无比伤心、担忧。这就是没有空性见的原因。

  一旦拥有空性见,不但不会退转,反而会继续向上迈进。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萨才修学此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善巧修学或增上殊胜的戒定慧三学呢?这是因为他安住于无缘、无执的境界之故。而且这样的菩萨再也不会产生世间各种痛苦或烦恼。《大智度论》中也讲:“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还说:“有缘故业生,不从无缘生;有缘故思生,不从无缘生。”其意是说,只要有执著或有所缘,业与思就会产生;如果通达了空性,世间的业、执著和我执等就不会产生。所以,若被我执蒙蔽、被邪见所染,在轮回中就会不断流转或投生;如果真实通达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漏的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会蒸蒸日上、永远不退转。

  所以,作为通达二谛的智者菩萨,皆应以此方式修学放射大乘正法光芒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若能如此修学,因它能对治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的违品,贪嗔痴及吝啬、嫉妒等不善法就不会产生。大家都知道,智慧和障碍两者完全相违,就像太阳行空光辉照耀整个大地时,所有黑暗全被无余驱除一样,只要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我空性的光明智慧,所有愚痴黑暗全都不会有容身之地。

  《入行论》云:“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意思是说,空性就像光明一样,它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为什么不赶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没有修空性,从轮回中解脱就很困难。因为,相续中没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辈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养、布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轮回也很困难;当然这样行持善法所积累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

  至于空性见,按中观来讲,应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若按密宗的窍诀或禅宗的教言来讲,心的本体什么时候了达了,就是真正通达空性者。所以我觉得,所谓生起空性见,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

  《续藏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6]:汉地禅宗有一位叫无明慧经的禅师,他是很了不起的开悟者。九岁时他对善法就有很大信心,后来准备在常忠法师那里出家,但法师没有开许,说:开悟以后,我可以摄受你出家。后来他在峨眉山住茅棚修学,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情,有一块石头一半露出,一半埋在地里,他很想拔出来,就使劲地推。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开悟,遂作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于是他便径直回去见常忠法师,不但得到了印证、认可,还为他落发授了戒。然后他继续依止上师二十四年,在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出来利益众生,七十一岁示现圆寂。临终时,有辞众偈[7]及举火偈留世。举火偈云:“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以前,我还没读小学时,听到一位领导在讲话时经常说“这个”。于是我觉得说汉话时“这个”很重要,然后就去问村里面汉语基础比较好的人。我说:“汉语里经常说‘这个’,它的意思是什么?”他也说不出来。他说:“你慢慢学,以后会明白的。”我学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那个”确实很重要。

  不仅在世间中“这个”、“那个”很重要,在佛教境界里面它们也很重要。就像禅师所讲的那样:无始以来就是明心的这个心,现在依然是这个心;一旦我们用这个了了那个,即认识了分别念的这个心,那个时候“这个”和“那个”就同安乐了。当然,这里也宣说了达到佛果的途径。可见在世间中,简单的一个词就可以认识心的本性,而认识心的本性后,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可以通达。现在我对“这个”好像更明了了,但不说好一点。

  《续藏经》是日本人编的,功德很大!全藏大约在1990年左右全部出齐,共计九十册,一共收录九百五十余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印度、汉地的大小乘经论,包括汉地《大藏经》中没有涉及到的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传记、文集等都收集在内。

  如果方便,大家都应该多翻阅经典,同时也应看看印度、汉地和藏地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和事迹。作为后学者,如果能将自己怎么样修学与他们在修学过程中如何精进稍作对比,就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佛教徒。现在很多佛教徒每天都在忙,但忙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一清二楚或一目了然。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翻阅《大藏经》或《续藏经》。之后自己对佛教的见解、修行、行为等就会有新的认识,如果认识已经到位,行为自然而然会随之而行。

  若心中佛法知识装得太少,肚里没有,口里面也没办法倒出来,即使给别人讲,也只是自己的分别念,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真正的佛理。而在自己实修或遇到问题时,也会处于怀疑或愚痴的状态,根本不可能有遣除黑暗的智慧。而没有智慧,不要说断除整个所知障和烦恼障,连世间聪明人所能断除的障碍都没办法逃脱,所以所有佛教徒一定要好好学习。

  不但要学佛法,世间知识也要学。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很多人对科学为主的世间学问又有着特别坚固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佛理和世间道理一点都不知道,那在他们面前就无法对付,自己也会生起各种各样的邪见,很有这个可能。若既懂佛法又懂世间知识,便可让科学界的人士为主的广大知识分子受持他们往昔所不承认的前生后世、业因果等观点;而佛教徒也可坚持空性见,和前世后世、业因果存在的见解。所以希望双方都能在非常和谐的气氛中,以谈话、辩论等方式面对面地共同探讨,没有必要互相反驳、攻击,这样就能了知佛教的正见并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很多人也会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即树立起正见。

  申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分二:一、成为修学一切波罗蜜多之理;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酉一(成为修学一切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成为根本之比喻;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戍一、成为根本之比喻:

  修学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皆归此,

  坏聚见摄六十二,如是摄集此等度。

  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指智慧度,意谓智慧到达彼岸),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等五波罗蜜多全部可以归集在此中,就像所有河川归于大海,所有小的空间归于大的虚空一样,其他波罗蜜多全部可以通达。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无实或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那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这种见解来遣除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破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同时也发大愿摄受了无量无边众生,就不会舍弃大菩提。所以,若能以三轮体空的见解来摄持,其他五度全都可以包括在般若中。如果其他五度全部都学,天天布施、日日持戒……即使作得极其圆满,但因没有修好般若波罗蜜多,也不能成就。

  下面讲比喻:在《梵网经》(此经汉地也有,全名为《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乃三国时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长阿含梵动经》同本。以前竺法护也翻译过此经,但这个译本现在已经没有了)中讲了六十二种见,详细叙述了外道各种见解。因为这些见解参差交错,就像梵天的罗网一样,外道沉缅其中,如鱼被网缠缚,从中出离非常困难,故以“梵网”命名。

  的确,不管持与前际有关的十八种见解,还是持与后际有关的四十四种见解,也不管过去、未来持这些见解,还是现在持这些见解,他们都不可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本来处于轮回中的凡夫就处于迷惑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要用遍计见解的铁钉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就更加没办法获得自由。但很多外道,包括我们现在能看见的很多外道,都自以为自己的见解极其不错。

  虽然外道见解有三百六十种、六十二种等不同门类,但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再归纳全都可以包括在萨迦耶见里面;这在《宗派宝藏论》中有宣讲,学过的人都知道。但我们这里恐怕只有我学过,你们好像都没学过,或学过的人非常少。萨迦耶见也叫坏聚见,所谓坏聚见就是有关我和我所的见解,所以在这里面外道的见解全部可以包括。而佛教里面并没有我和我所见,因为最究竟时都要证悟空性,那时就会断除我和我所,所以无我就是佛教见解的特点。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见解或理论都围绕我或自己为中心而展开。

  就像坏聚见可以包括六十二种见解一样,智慧波罗蜜多也可包括此等波罗蜜多。宋朝永明禅师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指引导者)。”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在《入中论》等论典中,也有这样的教证。可见,在六波罗蜜多中,智慧波罗蜜多最重要。所以在修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智慧。如果没有以智慧来摄持,其他善行虽然有功德,但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一样。如果轮回的根本没有断除,在三界苦海中怎么能得到解脱呢?最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学习空性法门。

  当然,在学习空性法门时,所有《般若经》(藏文有十二大函)全部要学,在短暂的人生中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现在正在学习一切般若的精华——《般若摄颂》,此时大家就要抓住机会。如果时间、精力有困难,也要学习《般若心经》。如果有时间,像《金刚经》等经典,以及《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十二门论》等论典就要好好学习。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对高僧大德所著的中观论典,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它们全部是阐述般若空性的甚深窍诀。

  比如,如果能认真学习《中观庄严论释》,很多人对空性就会有所认识。在印藏两地,《中观庄严论》是非常稀有、罕见的殊胜论典。不但麦彭仁波切非常赞叹,宗喀巴大师在《中观庄严论总义》里也赞叹说:静命论师这个窍诀论,是将唯识、中观二者合而为一来阐述的,从佛陀的教法问世以来,再也没有更殊胜的窍诀了。不仅如此,众多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此论。可见,本论确实无与伦比、极为殊胜。

  现在学会闻思组的学员正在学习《中观庄严论释》,有一部分人因为前世有中观的善根或习气,再加上今生中的努力,在先天和后天的因缘聚合下,他们越听越有劲。昨天有一位60岁的老人给我打电话说:“现在我正在听《中观庄严论释》,非常非常感谢您老人家!”我说:“为什么?”他说:“中观太好了,我很多无明愚痴的分别实执全被中观的宝剑斩断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在床上都会跳起舞来。”

  到底他真正跳舞没有,我也不太清楚。但对有善根的人来讲,即使上了60岁,在没有离开人间之前,也可在自相续中种下特别殊胜的空性种子。我觉得这很有意义!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到现在一直被各种各样的社会习气染污,各种各样的实执也越来越增加,如果没有以一个能让我们彻底看破、放下的窍诀或智慧来清洗自己的相续,很多人的未来都将极其悲惨。

  相信当你站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或高楼大厦上时,经常能看见像蚂蚁般密集的人群,但这些社会上的人每天都迷迷茫茫,一切都为了自己;可能没有一个人想帮助众生,或者说为断除自他一切实执而奔波的人几乎都没有。如果我们反观自心,想必大家都清楚芸芸众生到底为了谁。

  如今我们已经遇到了空性法门,哪怕只有闪电般的一瞬间,相续中的轮回种子也会毁坏一部分。所以对大家来讲,获得金银财宝、地位名声并不珍贵,即生中遇到这样的正法才稀有难得。再过几世,如果能回忆,相信你会明白:从那一世开始,我相续中才真正有了光明,也即会明白现在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个道理大家现在就要懂得。

  戍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比如,虽然一个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身根等根全部完好无损地具足,但因他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命根已经没有了,(关于根,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有六根、二十二根之分,在二十二根中命根最重要。)其他根自然而然会毁灭。大家都知道,人命根断了,眼耳舌等根要不了多久就会灭尽。就像这样,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智者菩萨,如果已经具足空性正见,其他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自然而然会具足;如果不具备空性正见,其他所有功德都没办法出生。或者说,有般若其他度自然而然会圆满,没有般若其他出世间的功德都不能具足。

  总而言之,我执必须以般若空性来断除。《小品般若》中亦云:“譬如人死,命根灭故,诸根皆灭;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摄诸波罗蜜。”《大品般若》(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也说:“须菩提,譬如人死,命根灭故余根悉随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诸波罗蜜悉随从。”可见,在行持任何善法时以般若空性摄持非常重要。若能摄持,其他善根自然而然会具足。

  可能有人要问:到底般若空性是什么样呢?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一样,如果说大,万法都要证悟空性;如果说小,也要通达心性的本来光明,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在通达般若时,也不一定你的身体、相貌、行为全部变成另外一种,可能还跟普通人一模一样,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唐代时,汉地有一位皎然禅师,也是很出名的诗僧。他有很多好诗,我很喜欢,因为他不但在禅学方面很有成就,诗歌也非常优美。有人将他与苏轼写的部分诗对比后说:苏东坡的诗很感慨,他的诗很优美,这是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导致的。可能是这样。拿唱歌来讲,在家人和出家人唱歌的表情就不相同,比如李娜在家时唱《青藏高原》与出家后唱《阿弥陀佛圣号》的表情就完全不相同。在汉地历史上,皎然禅师对茶文化或禅茶之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听说陆羽著《茶经》也受过他的指点、教化、鼓励,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之后才写出来这部书。

  有一次皎然禅师到城市里面去,在看见来来往往的人流时,他观自己心的真性,在这个时候就开悟了。他说:“吾道本无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弥觉此心真。”其意是说,我到城市里时已经开悟,但我并不嫌弃世间人,因为自己跟他们的行为完全一样,虽然如此,但我却开悟了,即领悟了无我的境界。

  其实,不管我们以中观理论或密宗和禅宗里上师的窍诀来观自心,都能明白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种执著而已,也就是说“我”根本不存在。而所谓的无我跟空性并没什么差别,当然空性有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但这里的无我是总的无我。如果总的无我已经通达,就不会有任何执著。那个时候,从空性方面讲是远离一切戏论,从光明方面讲是明然或了然的状态。

  拾得禅师在一首诗里讲到了现空无二的境界,他说:“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或‘光明透满出人天’)。”前面讲无来无去、本来都是湛然的,这样的境界相当于大圆满觉性直指一样;不住在外面和里面,也不住在中间,这相当于中观的见解。那这是什么样呢?就像一颗清净的水晶一样,绝对没有任何瑕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垢染,而且它的光明透出布满整个世间。为什么在大圆满句义灌顶时,上师会拿水晶让大家看,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水晶的比喻让大家认识心的本性。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中也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其意是说:我们心的本体就像摩尼珠一样,很多人都不认识,但它却收藏在如来藏里。虽具六识的妙用,但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而且这一颗圆光,也不是色、也不是非色。但有些具有分别念的人会觉得:色与非色、空与不空、现与不现自相矛盾,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分别念中,要么是现、要么是空,要么是色、要么是非色,除此之外就接受不了。但在通达现空无二境界的圣者眼里或境界中,这不但不矛盾,还极其合理。

  在无上密法中,通过上师的表示法或窍诀,能让弟子直接了达心的本性。当然这也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先要修加行,还要得灌顶以及修积资粮等。在禅宗里面,上师通过比喻和窍诀,也能让弟子认识心的本性。以前我也讲过,就像用显宗的方式来开示大手印不需要灌顶一样,在传讲禅宗时,也不用先灌顶。虽然从窍诀的深度上看,传讲禅学也需要灌顶,但并没这样要求。而修持禅宗,在因缘具足时,通过自己的行为或上师的表示,马上就能通达心的本来面目。

  一旦真正认识本心,不管别人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因为自己已经超越轮回,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感受恶趣或轮回的痛苦。在佛教历史上,有些证悟者非常出名,对佛教很有贡献,有些证悟者却默默无闻。比如,在我们这样的佛教团体中,开悟者或证悟者非常多。只不过以不同因缘,有些已被别人发现,很多人都特别崇拜他;有些虽然是开悟者,但他的学识和功德一直含而不露,长期都以隐士的方式生活着,其外在的形象也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怎么样,在学习般若空性时,希望大家能将之与密宗或禅宗结合起来修持,并能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让自相续真正生起空性光明智慧。一旦生起这样的智慧,学什么法都很容易。若没有这样的境界或见解,天天都在实有执著支配下行持善法,即使已经行持了一段时间,也不一定能善始善终。因为,在出现违缘、遇到障碍时,马上就会退失信心。而通达空性法理的人却不容易退失,遇到违缘也不容易摧毁自己的道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中观和般若。

  我最近听了很多《中观根本慧论》的讲考,感觉还很不错。因为大家不仅口头上会说,心里也对般若空性生起了真正的信心。虽然有些嘴巴特别会说,有些稍微差一些,但真正认识、明白、感受到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前一段时间讲考时我有点不满意,感觉大家都没有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因为从理论上通达是很容易的事。最近很多道友讲的时候比较不错,希望大家能不断练习,因为遇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拥有这么殊胜的闻思机缘,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很珍贵。

  如果在一条一米长的线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整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大家都能清楚学习般若空性的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很多人的前半部分都在学习世间法,一直没有机会闻思佛法;后半部分也会因老死等苦所逼,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最后只剩下中间短短的一两寸是

  学习佛法的时间。所以在此时,大家都要抓住机遇。

  的确,每一个人都应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从小都遇到般若空性,以后还有没有把握再学习,现在自己是怎样学习的?这样就能明白自己的一生有多少年学习空性的机缘。有时我想:虽然自己业力深重,但在二十多年中,对般若法门多多少少还是闻思修行过,所以即使现在因各种机缘离开人间,自己也觉得很安慰。的确,在人的一生中,不断闻思修行大乘佛法二十多年,还算是不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而在座的道友十年前在干什么?可能很多人一直处于实执的迷网当中。现在有了熏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殊胜机缘时,希望大家能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样,千万不要放弃。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