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慈善关怀分论坛”31日上午隆重展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一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上求佛道化众生 见证慈悲菩萨行
世界佛教论坛之“慈善关怀分论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之“慈善关怀分论坛”31日上午于慈济基金会板桥园区隆重展开。在二百二十多位慈济人的场内外夹道欢迎下,来自港、中、台、新加坡、印尼、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十七个国家地区、187位元贵宾莅临现场,寒风中盈满温暖、气氛热烈 。

开幕式于九时三十分正式展开,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王端正和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分别代表证严上人与全球慈济人表达感恩之意。王端正副总表示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而慈济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文化、教育正是落实佛陀的慈、悲、喜、舍,也是证严上人四十三年来,以具体行动带领众生所实践的菩萨道。慈济大学王本荣校长则从医学、科学到佛学,阐释自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至证严上人悲智愿行,并期望藉此交流达到大会世界和谐、众缘和合的目标。

开幕式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论及“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法师从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以善巧方法,带领僧团随处教育百姓之际,相继发展文化、福利、慈善等事业。学诚法师表示,从佛教的发展可以印证,有佛教的地方,就有慈悲的法水,为苦难的众生抚慰伤痛,拔除悲苦,利益了无数众生。并期许佛教徒应记取佛陀教义,以个人或事业的力量,造福无数。

其后之专题演讲内容丰富,包含慈济静思精舍德凡(人字旁)法师,以“圆之譬喻与体现--福慧圆满之慈济世界”发表专题演讲,以『慈济的宗法源根据』和『慈济的实践方向』,说明慈济人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如何把握当下的时空道场,精进力行菩萨道。另外,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许木柱院长,以印尼红溪河整治为例,说明慈济透过大爱村的兴建,将慈善的援助、从第一线的救灾,延伸到后续对居民的人文安置,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也让现今世界难以解决的族群问题,看到了和平曙光。法理与实相的印证为此次慈善关怀分论坛,提出佛法人间化与菩萨生活化的现代佛教思惟。

论坛的进行共分为三场议程,首场议程中,由分别来自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与两岸的五位学者,对于佛陀的慈善思想提出丰富且多元的观点。以斯里兰卡的马辛达法教授 ( Prof. Kollupitiye Mahinda Sangharkkhita Thera) 为例,马辛达法教授认为,慈善关怀一方面对个人而言是修己的作用,但是在原始佛教中,实为救人、助人的慈悲本怀;因为我们为他人免除痛苦时,个人的家庭也能更加和乐,而此就是圆满社会、和乐家庭的原始图像,因之他认为,早在佛陀在世时,即指出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即为“助人”。五位学者与法师,虽然所处之社会环境有别,但对于佛陀慈善思想之诠释,仍一致认为慈悲本怀与力行人间佛教的思惟是根本且究竟之道。

第二场议程“佛教慈善思想的开展”是此次发表人数最多的一个场次,共九位发表人参与。其中,七位法师们大多从大乘佛教的观点出发,分别就各寺院不同的慈善工作中分享其宝贵经验,其共通点在于发表人皆提到慈济的慈善工作。另外两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魏德东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教授,从中国历史从佛学与佛理的角度,探究慈善实践的论证。期间十五分钟的开放式讨论,让与会者也表达观点,会场气氛热烈。

第三场议程“佛教慈善思想的实践”,则由佛光山、中华佛教居士会、天津荐福观音寺与慈济基金会等单位与中国医药学院美德安宁病房宗教师慧哲法师,分享慈善关怀如何落实于现代社会之实务经验。

第三场议程结束后,前往台北慈济医院参访前,入夜气温骤降,慈济志工以宝特瓶抽丝所制作之环保围巾与贵宾结缘,并随赠附上今日中午所拍摄之大合照。之后,大会贵宾随即前往台北慈济医院参访,在慈济志工与慈济医疗志业执行长林俊龙、台北慈济医院院长赵有诚的陪伴下,在高四层楼之佛陀洒净图前感受宁静的气息,并参访一楼的阳光大厅、静思展览馆等区域。在静思展览馆与走廊中认识慈济医疗人文。

此次慈善关怀分论坛,为了让发表人与与会者在紧凑的议程中仍能温馨地享用素食,慈济香积志工特别规画五菜一汤的梅花餐,简约但也不失美味营养,像是蔬菜的选择以及焗烤的口味也特别多次调整,为求菜色融合健康、环保、养生。

此次论坛中,除大会贵宾之外,慈济志工则有六百五十位学员共同参与学习,学员们共同以参与精进共修的心情,用心学习,期待于深入佛法的同时,也能为力行菩萨人间路而努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