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详解(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猫熊的窝的博客   作者:猫熊的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编者按

立夏:立夏和立春、立秋、立冬一样,都是一个季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解见春(立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茂盛,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反映了“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干劲。“豆子最怕歇耧雨”。秦岭、淮河以北、岷山以东地区,立夏以后阵雨渐多,播种后如遇“蒙头雨”,地面容易结壳板结,豆芽顶不出,在土中弯腰拖秧,造成缺苗断垄。遇到这种情况,要进行横耙,破除板结,以利出苗。“立夏看夏,立秋看秋”,看夏,就是看小麦的生长情况。这时小麦的长势基本定局,可以根据长势估产了。

小满:是说自然界的植物欣欣向荣,比以前丰满了,但还不是最茂盛、最丰满的时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每年的阳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开始。这时,那满山的映山红,名符其实地红遍山野,洁白的栀子花,白杜鹃,黄色棣棠花、闹羊花,紫色的丁香花、紫藤花以及芍药、水绣球,都在争红斗绿。田野里麦浪滚滚,碧绿如海。此时,农忙接近高潮:山西正种谷子、糜子,湖南正在插秧,山东,麦田套种,广东由于四季温暖,种得再早也不怕霜冻危害,早插秧可一年二熟或三熟,所以说“小满插得是金,芒种插得是银,夏至插秧草里寻”。只有适时早种,才能确保牧成。陕西基本上一年一熟,无霜期120-140天,所以有“小满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的农谚。根据无霜期推算,足可以成熟。湖北:“秧过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云南:“小满栽秧胀破仓,夏至栽秧一包糠”。总之,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应及时搞好春作物的收获和早稻栽插,并加强春播植物的田间管理。黄淮地区,要抓紧春播植物的定苗、追肥,春耕和锄草等工作。“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是指华北地区,冬小麦长到小满时,就进入成熟阶段,这时最怕干热风袭击。最根本的办法是植树造林,可减小风速,阻挡风沙,调节气候,提高土壤和空气的湿度,从而根绝干热风。

芒种: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每年的阳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开始。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黄梅季节。梅雨的一般天气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我国东部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约有1/3(个别年份1/2)是梅雨季节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一般出现于6月后。这时,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旺盛,需水较多的季节。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结束后,冷空气强度削弱北退,南方暖空气相应北进,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这时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势力,于是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相峙,形成静止锋,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一段时期后,暖空气最后战胜冷空气,占领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结束,雨带中心转移到黄淮流域。这时江淮流域都在抢种。梅雨对庄稼十分有利,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梅雨过少或来得迟,作物就会受旱。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肘,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芒种糜子急种谷”,糜子是一种生长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种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种,也不超过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后播种的庄稼。所以华北地区遇到天早无雨,其它作物误了节气时,多用它来弥补,同样能获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况下,芒种种糜子时,种谷也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长期长,有可能遭受冻害,因此说“芒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中写道:“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每年阳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夏至点)时开始。这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散发的多,故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农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夏至,除青藏高原、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地区,云南部分地区外,一般温度都已达22度。长江以南地区梅雨盛行,降雨量是全年最多的,可达200~300毫米,局部可达400毫米。有时也出现暴雨、冰雹,必须加强防洪和防雹工作。冰雹是从对流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球,一般直径为0.5-5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它的形成是由于天空的冰晶和雪花与过冷水滴相撞而成的。夏季地面温度高,空气中水分受外来的动力或热力抬高,上升到距地面10公里以上的高空,便凝结成水滴,再继续上升形成冰晶和雪花,上升气流较弱时便往下降,到达0℃层以下,表面开始溶化,而且周围的小水滴不断粘附上去,一旦上升气流强盛,又被冲到高空,又与过冷水滴、冰晶、雪花相撞、冻结,就又裹了一层冰层,如此一次次上下翻腾,每升降一次就裹一层,一直增大到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时,便一落千丈地掉下来。冰雹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它从几千米高空骤落,冲力很大,往往砸坏庄稼,砸坏房屋,有时砸伤人畜,造成严重的损害。下雹的云是红色的,而且雷声不停歇,此时,发来一种杂乱声,好象“蜂子朝王”,那是冰雹摩擦。声过后,雹来临,农家就遭殃。“夏至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光和热是庄稼生长的宇宙因素,是关系到作物发芽不发芽、成熟不成熟的重要因素。水稻在广东南部一年三熟,长江流域一年两熟,而黄淮地区只有一年一熟,产量悬殊之大,都是光和热造成的。所以说夏至不热,庄稼是不会生长良好的。夏至,是庄稼受光照最长,光合作用最强的时期,所以庄稼长得特别快。当然,光照足、热量大,必须有足够的水和肥料才能适应强光高热的要求。所以有“夏至西南,莳雨潭潭”(云南),“晚谷要喝夏至水”(福建),“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山西),“夏至有雨,仓里有米”(山东)等农谚。夏至,植物长得很茂盛,叶子由嫩绿变成闪闪发光的浓绿色,火红的石榴花与紫红的紫薇花一直要开到七八月底,而花王牡丹与广玉兰、凌霄、合欢等,亦在公园、庭院各显娇容,池塘里的莲花与睡莲依时开闭,逗人欣赏。这时,黄淮地区正在加强早稻的田间管理,并准备收割,长江流域正加强中稻的田间管理;北方除管好大秋作物外,正忙于夏收、夏播工作,“头伏萝卜中伏菜”说明正是播种这些蔬菜的大好时机。“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枝花”,这是北方人民从反面设喻教育人:种庄稼必须根据节气,如误时播种,夏至种芝麻.除枝头开几朵空花外,芝麻来不及结子就被冻死了!“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杂草能消耗农作物的养料和水分,使施肥效果大大降低。杂草叶茎茂密,阻碍和削弱了日光照射和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杂草是病虫害的温床,紫花、地丁、车前都是棉蚜越冬的寄生处。狗尾草是谷子白发病的寄主。棉花黄萎病是通过苍耳及某些茄科杂草传播的。白菜根腐病的病菌,最喜欢寄生在野萝卜、野白芥上。杂草还能放出化学毒素,抑制植物生长。因此,流传了“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的农谚。在杂草和庄稼生长非常快的夏至节抓紧锄地,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小暑:和大暑,处暑、大寒、小寒一样,都是反映冷暖变化和温度高低的节气。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热还不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每年阳历的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开始。这时,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最热的时期,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多忙于田间管理。“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是苏东坡写的舶棹诗。“三时”指夏至以后的15天,即初时、中时、末时。初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15天过后就是小暑。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这首诗告诉我们:江南黄梅雨消逝后,大陆上到处吹的江南季风,夏季天气变化在东南风统治下形成,这时太阳光线强,加上东南海暖湿空气的流动,极易成云降雨。农谚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小暑不受旱,一亩打几石”,表明小暑庄稼急需要水,多浇才能满足高温下作物生长的需要。但棉花不要浇水过多。小暑,由于太阳强烈照射,地面急剧增温,使大量的热空气猛烈上升,形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在积雨云内部,因带有不同的电荷,有时发出强烈的放电现象,伴随巨大的雷鸣而暴雨下降,这种急剧增温所造成的雷雨叫热雷雨,也称雷暴雨。热雷雨常发生在午后,而且越是天晴闷热无风或微风的天气,越容易发生,降水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短,这种雨对蔬菜危害极大,茄子、黄瓜、芹菜、白菜、伏菜秧等不到半天就会萎蔫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强度大,表土遭受严重的撞击,土壤毛细管封闭,土壤结构破坏,造成根部缺氧,有害气体不易散发出来。而且较大的雨滴所溅起的表土,污染了植物近地面的叶子,影响光合作用,引起灼伤。另外,高温高湿的条件,易引起蔬菜病害发生,如茄绵腐病等。减轻热雷雨的危害,最好办法是雨后很快浇水,采用喷灌则效果更好。灌溉用水最好是井水或冷水塘的水,这样才能降低气温,带进氧气,排出有害气体,使根的呼吸作用加强,吸水能力增强,代谢作用正常,减少病菌侵入,洗去叶面泥斑,避免太阳灼伤。黄河流域小厂游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到小暑,大秋作物基本播种结束,主要是田间管理。因此说:“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够喂老鼠”(安徽),“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亩打半升”(云南)。田间管理,除浇水外,主要是锄耧培土。农谚说:“耧禾不拢堆,庄稼长不快”,“拢堆如上粪”,“没有堆,刮风下雨两分开”。起垄培土能固定植株,防止倒伏;起垄能增加作物的根系范围,可使更多的生根扎入土内,吸收养分和水分,起垄后,接受阳光面积大,能提高地温,促使根系附近的养料熟化,起垄还可防止浇灌和大雨后土壤板结,由于培土后有堆有沟,还可起到防涝作用;起垄还可防冻,由于冷空气重,在土堆上难以停留。山药培了土,可促使块茎形成和膨大。花生培土,果针入土容易,捉高花生产量。小暑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病虫害容易发生,如棉铃虫,盲椿象、谷子粘虫、蝗虫、金龟子、蝼蛄、天牛、稻叶蝉等都很猖獗,所以,必须采用采卵叶、捕杀、掘沟围杀和药剂等方法防治。玉米黑粉病株,一律拔除烧毁;谷子白发病的灰背、白尖(抽穗时冒出的一两个长黄色顶叶)要及时拔除,连拔三次,就能拔尽,免除后害。

大暑:表示热到顶点。每年阳历的7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开始。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期。我国夏季大面积最热的地方是长江中下游,这里有许多“火炉”,其中最热的三大火炉是南京、武汉、重庆三大城市。据观察:人体皮肤的温度要比体温低一些,大约是32℃。如气温超过32℃时,空气就会对人体产生加热作用,人体就要出汗,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气温继续升高,特别是在强光照射的高温环境进行体力劳动,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即使大量出汗也来不及散热,所以体温继续增高,这时呼吸、脉搏加快,发生头昏眼花、恶心等症状,甚至昏倒,这就是中暑。据武汉气象台研究,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称为“暑热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热日”。在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南京、武汉、重庆这三个城市常出现“酷热日”天气,因此有大量中暑现象。所以,遇炎热和酷热天气,做好防暑、避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暑,烈日当头,水分蒸发特别快,所以“大暑天,瓦不干,三天不下干一砖”,“伏里有雨,仓里有米”,都说明水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大暑穿棉袄,收成不会好”,没有大暑的强光酷热,庄稼是不会有好收成的。这些农谚是非常科学的。大暑,庄稼长高了,还要抓紧锄地,人说“锄头有水又有火”,天涝时锄地能散墒,天旱时锄地能破除板结,截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因此要多耧多锄。农谚有“棉锄七遍桃似蒜,圪挞长得成了串。”“七锄葫芦满地爬,豆锄四遍角角多。”“瓜锄五遍瓜上走,麦锄三遍颗无沟。”“秧苗锄四遍,抽得穗子黄艳艳。”“六月六,晒衣裤”,阴历6月,正是大暑(阳历7月),由于烈日当头,地面贮藏的热量也大,晾晒衣服、被褥、书籍、皮料,能杀死蛀虫和病菌。“六月六”当然不是指6月6日这一天,只要是伏里的晴天,都可以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