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陶弘景与《养性延命录》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未知   作者:周贻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养性延命录》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养生名著,共分上、下两卷,总计六篇,每卷各三篇,前有序文。序文中说,宇宙间只有人最为宝贵,而人所宝贵的则是生命。生命是元神的根本,形体是元神的表象。元神使用过多必定衰竭,形体过于劳累就会死亡。如果能够游心于虚静之域,减少思虑,恬淡自然,每天于子时以后便讲究呼吸吐纳,在静室中导引按摩,重视摄生调养,注意服食良药,那么坐享一百年之耆寿乃是正常的限度。倘若恣意沉湎于淫声美色之中,役使自己的智慧而去追求富贵得失,经常心中急切思虑、躁动,不时干扰虚静的生活,不能遣散贪图之心,不受礼节约束,饮食毫无节制,那么,又怎么能够避免夭折早死的祸害呢?有鉴于此,陶弘景便反复批阅晋代张湛等人编撰的《养生要集》,从中吸取精华;同时努力搜集历代名人、道家、养生家的摄生言论,包括上自神农、黄帝、彭祖、老子,下至魏晋之际的诸家养生论述,首先全面记录下来,然后加以筛选整理,删去杂芜,这才编成《养性延命录》一书。所以此书实际上是历代养生名家精粹言论的汇集。序文最后说,希望有缘读到此书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实际的补益和帮助。

《养性延命录》的上卷收有《教诫》《食诫》《杂诫》三篇,从饮食起居和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叙述了违反养生原则所带来的诸多祸害。并且明确指出,凡讲究养生者均应注意趋利避害,尤其要严格遵守禁诫,属于养生的“护法”之论。下卷收载了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三篇,乃是养生方法的正面叙述。书中保存了不少后世已经散佚的早期养生学资料,有的实为千锤百炼的养生格言,堪称座右铭。这些论述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养生的原则、方法及其实施办法都有非常具体的论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国古代著名的华佗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具体导引术式和动作,多赖此书得以保存;古代讲究呼吸吐纳的行气方法,特别是吐气的六字诀如吹、呼、唏、呵、嘘、呬等呼气方法,亦赖此书的记载得以流传下来。

由于本书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特别是道家、儒生、居士等遵而行之,视为益寿良友。由于其书撰成于梁代,距今已近1500年了,文字比较古奥,一般人难以阅读,致使此一养生文化瑰宝不易进入寻常百姓家。笔者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对《养性延命录》一书所述的主要内容,一一予以具体介绍,以飨广大读者。

首篇为《教诫》篇。本篇选录了历代养生家的许多名言,有的从正面阐述,指出在饮食、起居、房室、行动、思想等方面应当怎样做,诠释了正确的养生方法,因而称为“教”;有的从反面加以论述,同样指出在饮食、起居、房室、行动、思想等方面有哪些做法会造成危害,令人引起警觉,所以叫“诫”。所谓“教诫”,归结起来就是劝导人们遵循养生之道,绝对不要干违反养生规律之事。

在《教诫》篇里,引用过历代许多养生格言。本篇一开端就引述古本《神农本草经》说,吃五谷杂粮的人智慧聪明,吃药石的人肌肤润泽而不显苍老,服食灵芝则使人延年益寿,讲究呼吸吐纳则可推迟衰老而助人长寿。这就表明,不论何人,只要注重养生,自然可以收到积极的效果。

本篇又引古代道教经典《混元妙真经》(后世不见)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已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几句话看似简单浅显,其实涵义很深。意思是说,人们经常违背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然规律抛弃了人;人们经常干些损伤生命之事,而不是生命故意要远离人。所以愿意养生之士,一定要严格谨慎地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干损伤生命之事,使自然规律长期与生命相守,互相起着维持和保护的作用。这些话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值得重视。

本篇复引《道机》说,人的生命之所以有长有短,并非上天所造成。凡早衰早丧者,全是由于自己保养身体不谨慎,饮食质量太差,色欲过于放纵无度,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所致。精气衰竭,生命损伤,各种疾病因而萌生,所以不能尽终其天年,也就是不能享受到正常的年寿。

三国时有位隐士叫胡昭,精于养生之道,他曾说过:“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闻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教诫》篇之所以引述这段话,无非是劝导人们要远离有害之事,因为这一切只会污辱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势必损伤人的寿命。胡昭还指出,一般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不做事情,但应保持内心平和,排除杂念,周身安静,减少思虑。凡属扰乱精神或危害修身养性的想法或做法都要摒除掉,只有这样,才算是合乎爱惜精神的养生方法。

《教诫》又引用《中经》(即道家著作《老子中经》)说,安静的人长寿,躁动的人短命。若安静的人不注意养生,也会减损寿命;躁动的人倘能注重养生,亦可延年益寿。然而安静者容易驾御,躁动者则难以控制,只有顺应自然而颐养得宜,才能做到长寿。《中经》的此类论述很合乎辩证法,至今仍然能给人以积极有益的启示。

老子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大致以一百年为期限,懂得节制和爱护的人却可以达到一千岁。这就好比用油脂点灯火那样,灯芯纤细者,燃烧的时间就长;灯芯粗壮者,燃烧的时间必定缩短。众人大声说话,而我轻言细语;众人烦恼不休,而我安静省事;众人惊悸暴怒,我则内心平和安泰。不以人间诸多杂事劳累心志,不为名利权势去与世争夺,处事淡泊,无为而行,从不计较得失,神气自然充盈。我把这些全都当做长生不死之药看待,可惜人们对我的这番心思并不了解,更不理解。老子的这番话很富有哲理性,值得人们反复琢磨体会。

《教诫》篇中还有这样一段养生名言:“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这段话虽属文言,却像白话一样好懂,值得反复诵读玩味。其中心意思是说,一个先天禀赋雄厚的人,后天在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又都很有节制,这样的人必定身体强健而能长寿;倘若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在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又毫无节制,任意放纵,这样的人势必体弱多病而损寿短命。人们倘能经常读读《教诫》篇的这类论述,也许能够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第二篇为《食诫》篇。主要论述了饮食的原则、方法和禁忌。其实在《教诫》篇里,也有不少论述饮食的内容。综合起来,在饮食养生方面他提出了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食不过饱,饮不过多。《食诫》篇写道:“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所谓“青牛道士”,系指西汉时人封君达,此人精于养生,曾入山修道,享年一百余岁,因常骑青牛,故号为“青牛道士”。他认为凡养生之士都应少食,不可饱食,主张先饥而食,也是为了防止过于饱食。因为已饥或饥甚而食,则进食必多,最易造成过于饱食。关于饱食之害,在本书《教诫》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这段话经常被人引用,说明节制饮食有益,而过于饱食则伤身损寿。当然,所谓少食,也应吃七分饱至八分饱,亦不可走极端,并非越少越好。若因过于少食而引起营养匮乏,那样就会损伤健康,是与养生之道相违背的。故每次进食的多少,总以适度为宜。《食诫》篇又说:“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意即每天进食应当少食多餐,不可少餐多食。一天可吃三餐、四餐或五餐,但每餐进食的量都不多;绝不可每天只吃一餐或两餐,而每餐的进食量却很大,那样很有害。这一条对于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来说,是非常适用的。每个人进食以后,当以保持一种似饥似饱或半饥半饱的感觉状态最为良好。

至于饮水,同样应先渴而饮,因为盛渴乃饮,饮必过多。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必细呷”,即每次都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水最为得益,既解渴,又能滋补身体。“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饮水不要忽然之间急暴吞咽,因为“大饮则气逆”,狂喝牛饮最易发生咳呛,势必损伤肺气,同时一次饮水过多,又会加重心肾负担,甚至引发心肾疾患。在此特别要指出,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大多因口喝的感觉不大灵敏而饮水不够,每天的饮水总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天早、中、晚都应当注意饮水,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先应饮足够的水;白天不口渴也要饮水;夜晚要饮充足的水,不要怕起床小便。这对防止血黏度过高,防止发生中风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次饮水确实应当小口小口地喝,不要猛喝,防止发生咳呛或其他副作用。饮水亦以多次少量地饮用效果最佳。

第二,主张常吃热食和熟食,少吃冷食和生食。首先是冷热要适度。《食诫》篇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意即过于热食则损伤人体骨骼,过于冷食又会损伤脏腑;食物温度太高会灼伤嘴唇和口腔,食物温度太低则引起牙齿疼痛。这就说明,饮食的温度要适中,一般以略高于体温而不烫嘴较为适宜。总的来说,食物的温度以保持在42℃左右为佳,最好不要超过45℃,最高不要超过48℃。这样吃起来口感比较舒适,食物易于消化,且不会给人体造成损伤。所以本篇又说:“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销,胜于习冷。”表明热食胜于冷食。老年人脾胃虚弱者居多,更应坚持常吃热食,少吃或不吃冷食。至于一般人吃热食或冷食的次第,应当是先吃热食,再吃暖食,最后再吃冷食,这样可以防止脾胃骤然受到冷食的损伤。

《食诫》篇还说:“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历代养生家一贯主张多吃熟食,少吃或不吃生食,老年人尤其应该如此。享年103岁的陈立夫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怎样才能活到100岁》,文中有这样几句:“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我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我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陈立夫先生此说,恰恰与《食诫》篇的上引论述是相吻合的。

第三,劝人莫吃肥肉。《食诫》篇说,人们吃肉,不要取上面最肥的部分,那必定是众人首先看得见的,但吃了以后会使人气血结滞,又易患痴呆和疫症等疾病。肥肉是高脂肪食物,常食易患动脉硬化症,又可直接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故该篇的劝诫是有一定道理的。《食诫》篇又说:“多酒食肉,名曰痴脂,犹狂无恒。”认为经常大量饮酒并吃肉食,必使人痴呆和造成脂肪积聚,情绪也无法控制,经常会因大量饮酒而丧失理智,甚或因酒风而发狂,其害处是人所共知的。

第四,力戒食后便卧,提倡食后散步。《食诫》篇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否则令人损寿。又说,饱食即卧,生百病,食物难以消化而造成积聚病。有鉴于此,故饭后应当散步,如该篇所说:“人食毕,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食毕当行步中庭,如数里可佳;食讫踟蹰,长生。”这里所说的踌躇或踟蹰,都是指来回踱步即散步之意。又说,饭后行数百步,可使脾胃受益。还说,暮食毕(即晚餐后)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此类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故至今犹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

究竟饭后立即走不走,后世颇有争议。现今人们逐渐得出共识,刚吃完饭,不宜立即散步;饭后应先休息20分钟左右,然后再去散步较为有益。这是因进食时血液集中于消化器官,如食后立即散步,又迫使血液从消化器官流散,那样反而对消化不利。若饭后先稍事休息再散步,则可趋利避害。

第三篇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以下简称《杂诫忌》篇)。本篇所论包括日常生活杂事中应当遵循的禁诫,以及如何驱邪避害与祈善求福等等。通过对人们日常起居作息、行止坐卧、视听言语、思想情志等各个方面的概述,从正面阐明养生经验,从反面指陈其禁忌和教训。其中有的很合乎科学道理,也有若干论述杂有迷信内容,当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本篇一开始就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说明不论视、卧、立、行、坐,都要适可而止,不可过久,过久则伤人。接着又指出,不论思虑、谋划、忧郁、愤怒、悲伤,都应有变,过度则伤人;即使是喜乐,也应适可而止,倘若狂喜狂乐,引起兴奋与抑制严重失衡,同样会损伤人体健康。

本篇十分重视人的睡眠,其论述颇多,如说:“夜卧勿覆头,即夜晚不要用被子蒙头睡卧,尤其是寒冬腊月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妨碍人的正常呼吸,非常有害。又说,凡欲眠,勿歌咏,不祥。起眠讫,勿大语,损人气。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微语笑,欲令至少语,莫令声高大。以上所论表明,将睡时不可大声歌唱,如引起情绪兴奋则难以入睡,故曰不祥。刚睡醒过来准备起床,也不要大声说话,否则损伤人的元气。睡眠应讲究方向,春夏头朝东睡,秋冬头朝西睡,对人体健康有益。现今知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小磁场,要与地球这个大磁场相适应,当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向躺卧为最好。至于睡卧的姿势,则应以右侧卧为主,也可不断变换睡姿。睡卧贵在高度安静,即使是轻言细语也应尽量减少,切忌高声大语。至于就寝与起床的时间也有讲究,春天早睡早起,夏、秋两季晚睡早起,冬季则早睡晚起,这样才有利于健身。但早起别在鸡鸣之前(即不要在天初亮之前起床),晚起也不要在日出之后。睡眠既要与四季天气变化相适应,又必须长短适度,睡眠过多或过少都是有害的。

《杂诫忌》篇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对“温足冻脑”的论述。如说:“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这里的“温足冻脑”,古代又称为“寒头暖足”,这是临床治病和养生保健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包括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六条阳经全都交会于人的头面部位,故曰头为诸阳之会。人的周身,各个部位都怕冷,唯有头面部位不怕冷,即使是寒冬腊月,头面也是裸露在外的。因此,一年四季头部均应保持寒凉。在采取艾灸或温针疗法时,头部一般是禁忌使用的。故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应当坚持用冷水洗脸,可以大大提高抗寒能力和预防伤风感冒的能力。笔者亦有同样的体会,以往也是常患感冒,改用冷水洗脸后情况就大为改观了。其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天清晨先打一大盆冷水,然后吸足一口气将头面闷入水中,能呆多久即呆多久,可反复多次,再将双手浸入冷水中二三分钟。头面和上半身遇冷后,血管便收缩,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耐寒能力和抗寒能力,如有鼻塞不通之症亦可立即解除,促使呼吸通畅,且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汉字中有一个结构巧妙的“烦”字,由“页”与“火”会意而成。“页”即倒立的首字,指的是头部,言头边有火则心烦头痛,故《说文》曰:烦,热头痛也。因此必须去掉头边之火热心才不烦。这个“烦”字造得十分科学,说明头部当以保持低温状态为佳。国外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试验,他们设计一种枕头,用电池控制温度,让头部的温度降低10℃,结果受试者都能提前入睡,并可提高睡眠质量,因而称之为催眠枕。可见采取“寒头”或“冻脑”的措施,其保健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至于“暖足”或“温足”,同样很合乎科学道理。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因而散热最快,故足部最易受寒。人们常说“寒从脚上起”,这话是很正确的。所以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都要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就寝之前要用热水濯足,可适当多浸泡一些时间,这样就会使周身感到温暖,同时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并可帮助安眠和提高睡眠质量。可见经常采取“暖足”或“温足”的措施,其保健作用也是很突出的。

《杂诫忌》篇又说:“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所谓玉泉即口中唾液,提倡在鸡鸣时、早晨、正午、下午、黄昏、睡前、半夜七次吞服玉泉。还提倡“干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龋。”意即每天梳发千次以上,可使头发不白;每天早晚坚持叩齿,可预防龋齿等牙病。这些都是很有实际参考价值的。

第四篇为《服气疗病》篇。本篇辑录了《元阳经》《玄示》《彭祖经》《服气经》等已佚道家著作的有关论述,专论通过呼吸吐纳等行气方法来健身疗病的问题。诸如以鼻纳气、行气,闭气纳息,食生气(有生发作用的清气即氧气)而吐死气(有害的浊气),吐故纳新,存气保精,长息(行深呼吸)吐纳,六字吐气(指吹、呼、唏、呵、嘘、呬六种呼气法)等服气疗法,一一加以介绍和阐述。这些,在我国历代气功吐纳操练者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养生保健使用,素来受到重视。

本篇开端引《元阳经》说,宜经常用鼻孔接纳空气,含在嘴里漱口,使唾液不断产生,然后一一咽下,一昼夜能咽下一千次最好。应节制饮食,以少吃为佳,若饱食则气逆,会使百脉封闭。百脉封闭则气行不畅,气血瘀滞就要生病了。

又引《玄示》说,人的意志乃行气的统帅,气是充实身体的要素,讲究行气的方法就要轻柔地活动,力求自我节制。活动人的身体,调和人的气血,一切都要轻柔缓慢地进行,切忌猛动急躁。形体端正,心意专一,牢固地安守住内关诸窍与对外的门户,上下全都关闭,使神气遍布形体百骸,流溢调畅;严格守住元穴,使精气饱满而充实,于是各种邪气就能自动地从体内排出了。

本篇引述彭祖的话说,他经常闭气纳息,从早晨到中午,用跪坐的方式擦拭两目,按摩身体,舐着嘴唇,吞咽唾液,服气好几十次。接着站起来行走,又说又笑,偶有疲倦不适,即导引闭气,使气攻其异常部位,必令正气存于周身,包括头面九窍,五脏四肢,直至毫发之末,皆存有气。这样一来,就可使体内神气澄净平和,不必施用针药也自然会使身体健康。凡属行气除病,当使用意念的方法,头痛意念在头上,足痛意念在足上,用平和之气去攻击疾病,自然可使疾病消除。若为时疫之气所伤,体内觉冷,可以闭气取汗,汗出之后症状即可解除。行气的原则是保持空虚,不可饱满,过分饱满则气有结滞,缺少流动的空间,反而容易致病。就像是源泉,切不可堵塞。如果吃生鱼、生菜、肥肉,加上喜怒忧愤不除,那样要想行气就极易出现气逆,是难以收到行气效果的。

本篇所引用的《服气经》,更是道家一部重要的气功著作,原书已佚,多赖《养性延命录》的引文才使后人能有机会窥见其要点。《服气篇》说,道就是气,能保护好气,就可以得道,得道则可长存。神就是精,能保住精,则神明可得,得到了神明,也就可以长生。精是通畅血脉的河流,也是守护骨骼的灵神。倘若失去了精,骨骼就枯萎了,骨枯以后人就会死亡。因此学道的人,必须格外珍爱自己的精。每天从夜半至中午,是生气(即清新有益的生发之气)形成和旺盛之时;从中午到夜半,是死气(即混浊有害的损生之气)形成和加重之时。经常在生气当令之时正面仰卧,握固两手(像婴儿的拳手,用四指把拇指押住),闭住气而不呼吸,心中默默地数数,一直数到二百下,就用口把气吐出去,可每天逐渐增加息气的次数。这样不断地练习下去,将会使身体和神气都好,五脏也会安康。倘能增加到闭气二百五十下才吐气,眉毛也会显得明亮,耳、目将变得分外聪明,全身没有疾病,邪气也不能侵犯人。

大凡学习行气,当用鼻孔把气纳入,张口把气呼出去,微细地导引之,名叫长息。纳气即吸气的方法只有一种,而吐气的方法却有六种。所谓“吐气有六”,指的就是吹、呼、唏、呵、嘘、呬六种吐气方法。此法最早记载在《服气经》里,但该书已佚,多赖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引述这段文字才得以保存下来。

《服气疗病》篇的最后一段说,凡是疾病,总离不开五脏,归根结底,都要和五脏联系起来。心脏患病,冷热无度,可用呼、吹两法治之;肺脏患病,胸背胀满,可用嘘气法治之;脾脏患病,遍体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可用唏气法治之;肝脏患病,眼疼,忧愁不乐,可用呵气法治之;肾脏患病,阴精亏损,当用呬气的方法治之。在行使六种吐气方法时内心要恭敬端正,认认真真地去做。当用鼻子吸气,口中吐气,吐气时按照六字的读音分别发出吹、呼、嘘、呵、唏、呬的轻微声音,这样就能达到防治疾病和健身长寿之目的。

第五篇为导引按摩篇。本篇介绍了多种导引术式和按摩手法,诸如啄齿(叩齿)、吞津、握固、摩腹、梳发、熨眼、吐纳、干浴、体操等。特别是对东汉华佗所创“五禽戏”及其具体术式有详细的描写,使其才得以保存下来。

本篇引《内解》说,平常每天早晨叩齿三十六次,令人齿坚不痛。其次用舌头搅漱口中的津液,满口即咽之,连做三次。接着按摩手指部位少阳经腧穴,使之变热,用来热熨双目,满十四次即止,使人眼睛明亮。每天早晨刚起床,用两手叉住两耳,不断上下揉搓使之发热,反复做十四次,令耳不聋。再牵引两鬓上举七次,两手手指将头发向上梳耙到边极,共梳七次,令人气血流畅,头发不白。还有将两手摩擦生热,再用热手从上到下摩擦脸部,反复多次,可以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泽。又有一法:将两手摩热,随即从上到下摩擦身体,这叫“干浴”。此法能战胜风寒,可防治时疫疠气、发热头痛等多种疾病。夜晚将卧之时,时常用两手手指按摩周身,采用这种干浴法能避风寒邪气。

东汉名医华佗善于养生,弟子吴普、樊阿都跟从他学习养生方法。他对吴普说,人的身体要经常活动,但不能过度疲劳。经常活动则血脉流通,不会生病。我有一个健身术,名叫“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这些都是用来祛除疾病的,也可当做一种健身的导引术式。若身体有哪里感到不舒适,便选择其中一禽之戏来操练,让身上微微出汗,再敷上一些爽身粉,身体便感到很轻快了,还可增强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吴普依法操练,后来活到九十多岁时,依然耳目聪明,牙齿坚固,食欲旺盛。

所谓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又是怎样的呢?多赖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作了详细记载,否则后人无法知道。依《导引按摩》篇所述,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和操练方法是这样的:所谓虎戏即四肢紧扣地面,躯干向前挪动,连续三次,再向后退却两次,挺腰侧足向上蹬,再收拢回来。这两个动作各做七次。鹿戏则四肢撑在地面上,伸长脖子回头看,向左边回头看三次,再向右回头看两次,向左边伸出右脚,再向右边伸出左脚,一伸一缩,也是左边伸三次,右边伸两次。熊戏即正面仰卧在床,用两手抱住膝盖下,抬起头,左边用力离开床面七次,右边也用力离开床面七次,蹲在床上,用左右手托着床面。猿戏即用手攀在物体上,把自己悬空,将身体一伸一缩,一上一下,各做七次,再用脚把攀援的物体勾住,倒悬在空中,左脚勾物七次,右脚勾物七次。复用手勾住攀援物,然后退却,站立在地面上,用左右手分别按头各七次。所谓鸟戏,即双手直立,把一只脚向外翘起,然后伸展两臂,扬眉用力,向上挺举,翘左足做十四次,翘右足做十四次,然后坐下,将双脚前伸,用手挽住足趾,挽左足做七次,挽右脚做七次,伸缩左右二臂各七次。这就是五禽戏的基本术式。由此看来,所谓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动作所做的仿生导引术式,实际上是锻炼头和躯干及四肢的一种健身体操。今天看起来不足为奇,这在古代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造。

第六篇为《御女损益》篇。这是我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房事养生文献,经常为后世诸家所引用。本篇有两段话非常值得重视,如本篇引《道林》(古代道家佚书)说:“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杀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百倍。”认为房事有二重性,房室生活适度则能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延年益寿;房事过多过滥就会成为灾害,不但损伤健康,而且使人夭寿短命。在醉酒和饱食后,更要严禁过性生活,否则不但严重损伤自身健康,而且对于生育后代很不利。

本篇又引彭祖曰:“凡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有人问彭祖:“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何尔否?”彭祖回答说:“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同损寿。”古代养生家彭祖认为,凡健康的成年男女,包括健康的老年人,都应当有正常的性生活,如果采取强行抑制的禁欲主义态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健康,甚至损伤寿命。上面所引的几段话,都很合乎现代医学,至今对搞好房事养生仍能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