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为什么说慈善是一种文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兴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胡锦涛总书记12月5日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总书记在这里使用“慈善文化”这一概念,有助于使我们对慈善内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什么说慈善是一种文化呢?

过去,我们往往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谈论慈善,来认识慈善事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如说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构成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行为的必要补充。有的经济学家称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只不过它是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一种分配机制,不同于按劳分配机制,也不同于通过税收进行再分配的机制。

这样认识慈善并不错,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慈善具有更深的意涵,它是一种文化。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慈善,我们才会认识到慈善的崇高与神圣。

慈善是通过扶贫济困、赈灾救援、安老助孤、支教助学、医疗救助等方式,使贫者、难者、患者、老者、残者、弱者得到物质(或经济)帮助,从而减轻他们的贫穷和苦痛,分享到人间温暖。但是所有这些捐钱捐物的慈善行为所展现的是人性的光明与纯洁。

说慈善展现了人性的光明和纯洁,是因为施善者是不求回报的,不抱期待的,超越亲缘的,与受善者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无私奉献。慈善传达的是人类的真诚,传播的是人间关爱、慈悲精神和人道主义。当一个社会乐善好施蔚成风气的时候,人们就会处处感到温暖、快乐和幸福。

说慈善是一种文化,还因为慈善虽与道德有联系,但比道德层次更高。道德有义务要求,如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等都是国家明文规定要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但慈善对人们并无义务要求。慈善行为完全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不受外界压力影响的行为。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是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传播的,在传播中才能发扬光大。慈善文化也是需要传播的,尤其在现代慈善事业起步晚、发展滞后、人们慈善意识比较薄弱的我国现阶段。胡总书记要求各级慈善机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正是从这样的现实出发提出来的。而且,慈善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各级慈善机构的责任。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慈善离不开媒体,慈善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全社会慈善意识、慈善风气的形成、引领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媒体舆论的支持。传播慈善文化,广大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