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马未都谈收藏 触摸历史深处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视窗网   作者:老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8年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淡然,一如马未都先生那充满神采而又儒雅、淡定的表情。2008新年开篇的央视《百家讲坛》上,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诙谐、自如,带观众领略古典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紫檀座椅、青瓷大罐、丹青书卷、青铜方鼎——古玩,负载着民族历史纵横几千年文化的沉积与生命的轮回,那缜密的纹理渗透着遥远的生活气息,那泛着斑驳的铜锈记载了岁月的沧桑,用手抚摸,你可以感觉到一丝温润的人文气息——那是血脉相连的无法割舍,那是老祖宗的文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青瓷大罐

  “这次我去百家讲坛,感触很深,他把你放在了一个位置上,这个位置是你以前没考虑过的,不是高也不是低,而是你从没有站上去过的,这和我以前在课堂上讲专业课不同。”

  日前,在马未都先生亲手创立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典雅而温馨的会客厅,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1.走上百家讲坛,揭示收藏的文化内涵

  “这次我上《百家讲坛》和以前讲课不同。《百家讲坛》把收藏搬上荧屏,首先肯定了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我的讲座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理念讲的,我讲古玩收藏,关注的是文化背景,是挖掘历史的厚度,拓展收藏的乐趣。作为一个学者,你的深度就是你比别人多看到的那一层。所以,我对每一个事物生成的原因都渴望探寻,想看到它背后的真相。历史有无数重幕,你要把它一层层的拨开。今天,我在《百家讲坛》,就是要把所有的幕布拉开让你看,就是讲所有文物背后的那道背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文化上的享受,它不同于金钱带来的短暂的愉悦。”马未都很是健谈,尤其在说到他用生命来热爱的收藏与文化时。

  今天我们处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之中,但文化是否就该被淹没它的本色,它是不是应有自己所秉持的东西和坚守的理念?马未都此番在《百家讲坛》所讲的内容,是经过深思打磨,用大众所熟悉的话语穿透历史的平面展示文化背后的故事。他以古代家具作为开篇,因为家具是所有的古典艺术品门类当中最为直观的,集艺术性、实用性和文化传承于一身。“比如,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椅和凳的由来和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坐具,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实大不一样,椅是一定有靠的东西。倚靠,椅(倚)就是靠。而凳,最早并不是坐的东西而是踩的工具,是蹬。现在残留下来的就是上马凳。其实它的本义是蹬,后来演化为临时的坐具——凳。正因为是临时坐具,凳的等级比椅的等级低。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坐椅子,而不是凳子。这反映了我们民族礼仪文化与伦理秩序的传承,因而,无论是家具还是其它古代艺术品,从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都有她的特定内涵。”

  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伴随着马未都文学青年、编辑、、编剧直到学者身份的转换,对中国文化天生的喜爱与深刻的研究,赋予他既有智者的睿智,又有文人的儒雅与无法漠视的责任意识。“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水平。”

  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些事物和现象似乎已是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但其实它是经过无数次的改造、演变而成为今天的样子,这就需要文化的注解。马未都在《百家讲坛》家具篇中说:“今天的人们摒弃了许多我们自己的文化,包括家具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国人甚至整个民族都在用西方的家具,这其实是本土传统文明的一种失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很多本民族传统家具的精神内涵我们没有享受到,更无从知道。几千年文明流转所形成的家具文化能带给我们的尊严、愉悦、舒适,我们都不知晓,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因此,今天对于已经逝去的文化、远离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自责,愧疚,为什么把曾经那么美好的文化给丢弃了呢?同时,我们还应该感恩,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式家具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在未来的中国家具市场,家具中的文化符号会越来越多,这些对普通百姓生活会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未必体现在实际性的变化中,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累积。”

  马未都之所以选择从家具谈起,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他那代人的特殊经历,1968、1969年那个难忘的时代,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当时马先生全家要下乡去往遥远的东北,很多家具都无法带走,只能变卖,他把家里的收音机卖了15元,但不能换成现金,只能在那个信托商店换一件相应等价的物品。售货员推开一扇大门,指着一大套精美的金丝绒沙发让他搬走,可他们连个收音机都带不走,怎么拿得了沙发?马未都就在那个商店的大门后看到许多的老家具,价格都很便宜。那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低落到最低谷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意识,现在回望那段历史,是一曲文化的悲歌。

  古玩,作为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艺术的,她更是人文精神的寄托,哲学思想的折射。马未都就是将这件事情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娓娓道来,无需卖弄,不要玄虚。比如,他认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写进小学课本、人人都会背诵的唐诗被绝大多数人误读了,人们都认为这四句诗是抒发李白的思乡之情,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月色,聊以思乡。实际上,李白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搬了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胡床,即马扎,不是真正睡觉的床。因为,唐代的建筑和现在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我们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民居建筑是受宋朝的影响,唐时的房子是没有隔扇窗的,没有透光的东西,唐代的门叫板门,窗子也很小,根本透不进来光,更不要说月光了。这次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说收藏,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明白自己的文化。在他的世界中,只要喜欢收藏,不论起点是什么,进入到这个氛围中,都会殊途同归,最终会走到一个点上,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2.好奇与懵懂,徜徉于文化与收藏的天地

  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那段日子之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便开始持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甚至是抵触和全盘否定,一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以现在很多古代艺术品面临着不尴不尬的局面,比如,现在某个物件,价值五万元,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太感冒,他的感受很平静。但要是一件东西价值500百万元,以前只是花三五元就能买到,这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所以我们的民族需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出现?如果半个世纪以前,国家就很重视收藏与文化的保护,那就不会有马未都后来的经历,恐怕也鲜有他接触古玩的机会了。近三代人,七十年的时间对传统文化持强烈批判态度的时候,文化便就低落到历史最低点,没有人在乎她,对民族传统与文化积淀的漠视可能超出你今天的想像。而他对文物感兴趣时,恰恰是在整个文化的谷底之时。

  “今天我走上《百家讲坛》,也是对我三十年收藏生涯的一个总结。像我这样的收藏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无法可循的,这有其时代的特殊性。”

  耐人寻味的是,马未都收藏观的建立正是在破坏观念肆意横行的时代——“文革”时期。那时的马未都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那十年形成了他日后对世界的所有看法。“文革”结束后,马未都开始走向自立生活,当他能拿到每月三十元工资时,开始对古玩发生兴趣,并且有了购买能力。从一元、两元的东西买起,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为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根基。马未都说,他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喜欢的这些东西在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价格都很低廉,即使有所上涨,也是与他荷包的增长是同步的,而那十年间笔耕不辍的写作也让他有充足的稿酬来支付他日益扩张的视野。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困难,尤其是1995年后,古玩市场价格飞涨。现在回首三十多年的过往,颇有些感触:“可谓十年一代,七十年代是破坏的一代,八十年代是淡漠的一代,九十年代是关注的一代,到了二十一世纪则是一个蜂拥而起的时代了。”马未都的幸运得益于八十年代,那时的他充满热血与激情,年轻而澎湃,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徜徉于收藏的天地。而且,因为对传统文化长时间的践踏,那时大多数人对于古玩这些事物是心存惮意的,所以,才会出现琉璃厂的橱窗里一件雍正时期的大官窑盘子只卖几百元,却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无疑使有着强烈爱好和前瞻眼光的马未都捡了许多“漏”。当马未都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他心醉的时光。他说,有一次,他看中一个人家中乾隆朝的瓶子,那个人提出要用一台电冰箱来交换,但冰箱在当时还是罕见的家电,马未都就想方设法弄来一台单开门的旧冰箱与对方交换,最后终于捧得宝贝归。

明清家具

马未都话锋一转: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略甚至破坏传统文化,而今,国人在逐步了解自己文化的灿烂之处,对文化的尊重也在加深。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全世界面前,都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当面对祖先璀璨的文化遗珍时,应该感到心灵的富足与安慰。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他还撰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