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云中君:介绍印度佛教史的入门书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云中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云中君:介绍印度佛教史的入门书

  有几位朋友对印度佛教史感兴趣,问我能不能推荐几本好的入门书。我当然愿意贡献些有限的经验,但这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固然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这个领域的学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具体典籍和问题的研究上面,愿意写或能写出全面而精深的印度佛教史导论的人非常少,而能被采用来作为一般知识人入门的通论性著作就更是寥寥无己,这也许就是太史文常对我说的“维摩诘现象”吧。以西方为例,最受重视的印度佛教史自然是比利时的 étienne Lamotte 写的那一部(有法文原版和由作者审定的英文翻译),但那是给专家读的高深作品,不是入门读物,而且 Lamotte 的书也只涵盖了印度佛教前期的发展。(顺便说一句,哈佛的图书馆有此书英文版两巨册,均报遗失!人心不古!) 英文中倒是有几种可以作为入门读物的印度佛教史著作,牛津的 Richard Gombrich 和哥廷根的 Heinz Bechert 合编的 The World of Buddhism ( 《佛教的世界》,也有德文本 Die Welt des Buddhismus)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好的入门书。该书是为非专业读者撰写的,但看看撰写者的名字就知道里面的章节都是些甚么人物写的,比如 Lamotte 写早期佛教,Oskar von Hinüber 写中亚,Michael Carrithers 写锡兰,Zürcher (许理和) 写中国,虽然不能说自两槐夹井以来还没有这么好的入门书,但至少非寻常带着这类标题的书可比。这书的副标题是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society and culture (社会和文化中的佛教僧尼),所以谈的主要是信仰如何在实践中变化和信仰集团的形成,而不是只谈义理。

  除了这一种之外,早就有中文翻译的 A.K. Warder 的 Indian Buddhism(渥德尔《印度佛教史》)也时而被用来做基本读物。渥德尔是不错的学者,他的书观点大体比较平允,叙述也大体可靠,虽是一本讲“史”的著作,但义理的方面也涉猎不少。但这书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主要是那本书对印度文化历史背景的交代过于简略,内容编排上也不太平均,有些该讲的没有讲,有些该浅的地方又有点深,对佛教发展的整体观现在看不仅不平均,也有点旧了。另一种是 David L. Snellgrove 的 Indo-Tibetan Buddhism。这个书其实主要是探讨藏传佛教特别是藏传密宗的特点,印度部分只是代过而已,为的主要是说明密宗和其它佛教理论和实践一样,在印度就已经属于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Snellgrove 对印藏佛教的理解很不错,有些透辟的观点, 对佛教的寺院主义传统也有较多关注,这显然和他是藏传佛教专家有关。

  学习印度佛教史自然不能不了解伟大的释迦牟尼的生平和思想,和印度佛教史的情形不同,写佛传的很多,好的也不少,所以我这里就只建议两本比较近出的著作,都适合懂英文的一般知识人念,一本是 Michael Carrithers 的 The Buddha(1983)。这是牛津出的《往昔哲人系列》(Past Master)的一种。这书才一百页,但却在主要采用巴利文数据的基础上,将佛陀的思想的起源和意义阐述得很清楚。当然 Carrithers 在书的短前言里宣称佛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思想家,这一点也是我欣赏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另一本有关佛陀的书是 John Strong 写的 The Buddha: A Short Biography (佛陀简传)。这本书是 2001 年出的。说是简传,其实内容挺详细的,而且材料也用的比较广和谨严。Strong 并不像以往的传记那样,完全依赖巴利文或梵文数据,而是兼收并蓄,不仅探讨佛的生平,也时时讨论他的传记数据的形成和特性,所以可以说是对以往研究的一个总结。书后还附有各种相关的数据介绍和阅读书目建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当然这本传记因为内容比较多,可能不是初学者能立刻把握的。

  近年来西方尤其是美英系统对西方佛教史研究有很多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在维多利亚殖民时代所形成的印度宗教观特别是佛教观的批判,比如将早期佛教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信仰,而礼仪和偶像崇拜等宗教特性都是后来出现的,研究中重视文献而不重物质证据等等。近年出版的一些入门书就比较自觉地避免这种倾向。其中我觉得 Donald Lopez 的 The Story of Buddhism:A Concise Guide to its History and Teachings 最适合一般读者. Lopez 是藏传佛教的专家,对佛教的义理有很不错的把握,同时立场上又深具批判性,反对将不同类型的佛教分成等级,比如印度是宗,而中土西藏都是支流的传统偏见。他关怀西藏传统文化,但又批判西方将佛教和西藏文化理想化和东方主义化。也许同样因为他的专业领域在藏传佛教,所以也很重视宗教实践的层面。他的书严格来说不是一部通史,更不是专门讨论印度佛教的,而是将佛教作为一个活的整体,挑出其中几个重要的层面加以叙述,诸如宇宙观,佛,法,僧,在家信仰,觉悟等等。但具体讨论还是提供比较系统的历史解释,对主要的概念探讨比较详细。同时因为作者在美国任教,又是美国佛教研究转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比较能吸取美国佛教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这本书的文字浅近,但却流畅,用词也比较精确,比较符合当代宗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将这本书中的相关部分与 The World of Buddhism 相比照,大致可看出过去二十年来西方佛教研究的观点的变化。

  除英文著作以外,德文中有部特别好的著作,那就是 Erich Frauwallner 的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佛教哲学》),这是迄今西文中有关印度佛教哲学的最好的入门书,能将严格的文献学和细腻的思想分析结合在一起,其实这与其说是一本佛教哲学的导论,不如说是佛教哲学文献的导读。 Frauwallner 将佛教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部派和人物选出来,先对其哲学加以简要的概括,比如有部,龙树,世亲,清辨,月称,陈那等等,然后从原始文献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相关章节,译成德文并加精炼的评语。这有点像陈荣捷的中国哲学数据集,只是规模要小一些。但 Frauwallner 的这些引论和评语往往非常精辟。他的译文也非常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许多重要佛教哲学术语的德文翻译。而我们知道德国的哲学是个甚么样的水平,所以对佛教哲学名词的翻译也影响到我们对这些佛学名词的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当然这部是五十年代出版的,当时以 Frauwallner 为代表的研究佛教知识论的学派才刚开始,所以有些后来成为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没有包括在内,比如法称和寂护,这让人觉得有点遗憾。这部书也从未被译成其它文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影响。

  现在再来看看中文的读物。迄今为止中国人自己写的印度佛教史,质量最高的是吕澄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这虽是给有佛学基础的人讲的稿子,但非专业的人也完全可以读。吕先生真是把佛藏读透了,又广泛注意他那个时代世界的佛教研究成果。这部书里面有许多吕先生自己的心得,很是精微,真是不得了。而且他老先生不像很多吾国的“佛学家”,开口闭口用的都是汉译佛典里的术语,而是能用清楚的现代语句来加以阐述,从里面可以看出他思想的严谨和通透(到底是学过美学和经济学的人)。但也因为吕书是讲稿,所以是有重点的,不是面面俱到,而且基本都在讲义理的发展,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总体讨论很少,所以还不是印度佛教的通论。而且吕先生继承了传统佛学中去伪存真的传统,相信佛教中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有真有假,学重于行,这从现在的眼光看当然不太能让我们看到佛教是个不断发展的丰富有机体。吕先生还编过其它一些佛教入门书,虽然都很有年头了,但都还很有用。我记得以前刚入大学时,找了吕先生编译的《佛教研究法》和《佛典泛论》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发现一下子就有了入门的感觉。这两部书其实是取材自日本学者深浦正文的著作。台湾的佛教学者蓝吉富曾叹息吕先生和日本的宇井伯寿旗鼓相当,但境遇却完全不同,造成日后中日佛学水平的悬殊,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在台湾的佛教研究界,印顺法师有关印度佛教的通论性著作影响很大,常被台湾的佛教研究者当权威作品来引用。原因不光是因为印顺学识渊博,也和他在台湾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有关。比如慈济就是印顺的徒弟,对他执弟子礼甚严,重大的活动都要将印顺法师迎出来。但有趣的是慈济走的完全不是印顺学问僧的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觉得印顺法师的著作作为入门书很不合适,原因是印顺完全以佛教信仰者的立场来研究佛教史的发展,尽量调和种种佛教观念和系统的内在冲突,采用的也是一种文献内部的解读法,并不愿借助于任何外缘的研究方法,而且即使是对文献的采用,也有明显的选择和限制。当然印顺的著作也有精辟独到的观点,但不适合作为非信仰者做初学之用也是明显的。

  虽然中文世界的学者所撰写的有关印度佛教史的好的入门著作很少,但我们却可以在中文里找到一本最为完备的印度佛教史,那就是三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的中译本,译者是留日的台湾佛教学者的庄昆木,出版机构是以宗教和文学书为主的商周出版社。这是商周对中文读书世界和宗教研究的一大贡献(当然这个出版社也出过非常不象话的“学术”书,比如古正美的作品)。平川彰的重要性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的,简要说来他是继宇井伯寿以来日本的佛教研究界里眼光最周全,学识最全面的学者,尤其在印度佛教的研究方面,是一代硕学。在日本的印度佛教领域内,中村元的地位和平川相当,但中村的学识博而不精,做的大都是综合性工作,以担任主编为乐。平川则在印佛研的各大领域内都有突破性贡献。所以全世界都没有比他更合适写通史性的著作了。我读平川的著作,每次都有收获。日本的佛教研究从大正以来就一直让西方敬畏,这种情况到今天依然如此。其中的关键是西方学者能掌握的文献资料日本学者也都能掌握,而日本学者对中文佛教资料的掌握则远非西人能及,这也正是平川的著作所显示的特点。

  日本佛教学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佛教的人不太管佛教以外的问题和研究,他们常把佛教研究看作是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系统,比如日本的中国佛教研究就有这个问题。但日本的印度佛教研究这样的问题较少。从这门学科在日本开始成长以来,就注重对印度文化的了解,这是高楠顺次郎等人开的好风气。而这种周全的关注也体现在平川老先生的学术上。他的这本佛教史除了对佛教的思想有详尽而透辟的介绍,对佛教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实践的方方面面都涵盖了,甚至连重要石窟的开凿背景也都有介绍,所以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史,而不只是佛教思想史。和 Lamotte 的佛教史相比,这本书很明显是将一般知识人作为写作对象的,当然我们必须了解日本的一般读书人的平均知识水平要远比中国或西方的一般知识人高(至少在平川写这部书的七十年代是这样,现在可能大家都在看漫画了)。所以这部书不是一部可以轻而易举念完的书,而是要化时间和精力去念的书。但由于此书的结构和叙述都带有通论的详细和清晰,所以只要肯花时间去读,是一定能掌握其中内容的。这部书也是进入佛教专业的人应该常常参考的入门书。我最早读到这部书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一位日本朋友寄给我的。两小册精装,实在是宝库,尤其是里面对晚期大乘和秘密佛教的全面系统的介绍,是在其它文字的通论里找不到的。可惜后来我离开欧洲时,这套书被一位韩国朋友不告而拿走。所以去年在台北见到中译时非常兴奋。

  平川印佛史中的观点很多都是基于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即使是引他人的著作也都引精粹的著作,而且各种文字都有,这也使得这部书远非一般通史著作可比。平川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观点之一就是大乘信仰起源于佛塔崇拜说,这个观点在近二十年受到了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学者的反驳。而反驳最有力的是美国的 Gregory Schopen。Schopen 是绝顶聪明的学者,在印度佛教史尤其是佛教寺院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造成了一种革命,这种革命影响到佛教史尤其是大乘佛教史研究的许多方面。Schopen 的著作大都以英文发表,而且都以专技性很强的论文形式发表,他迄今没有在西方出版过阐述他观点的通论性著作,所以要了解他的整体观点并不容易。但有意思的是他几年前在日本大谷大学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讲稿却在日本被翻译出版了,即 グレゴリー ショペン着,小谷信千代译的《大乗仏教兴起时代 インドの僧院生活》(大乘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僧院生活)。     

  这部书篇幅也不算大,但却胜义批纷,是有关大乘兴起时代的佛教的最佳导论。如果能念日文的话,这是任何研究佛教的人都不应错过的。当然 Schopen 对平川的一些批判也受到了日本佛学界一位学者的有力反击,这和这里的主题无关,就不多涉及了。

  现在我要来谈谈此书的中译。我的日文能力有限,手头又一时没有日文原著(哈佛图书馆没有此书),所以没资格来评头论足,只能就译文本身谈谈看法。庄先生的佛教学学养看得出来非常好,翻译的工作又做得认真,所以中文读起来总的感觉很精确通顺。但如果一定要苛刻地提点意见的话,那么我觉得有些涉及到佛教义理的段落会让不熟悉佛教术语的人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中文写作佛教研究的学术习惯所引起的。用中文来翻译包括日语在内的外文的佛教研究常常要迁就中国佛教中已有的术语和表述,这从学术上讲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却会产生一层隔膜,比如平川用现代日文翻译出来的佛典里的语句,到了中文里就不得不还原成古代汉译佛典里的原文,但涉及到义理的那些古代汉译佛典语句往往并不好懂,读者如果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这当然不是译者的问题,而似乎是中国佛教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在现代所造成的学术包袱,我也不知道如何妥善解决,只能先提出来引起注意。这和用西文介绍佛教义理相比就更明显。平川彰的这部通史也有英文的翻译,译者是现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的日本佛教研究专家 Paul Groner 教授。Groner 是学养和为人都非常好的学者,又受教于平川。他的英文翻译读起来很流畅,尤其是讲义理的部分,会比庄译易懂。当然 Groner 只出了平川书的上部,有关后期大乘和秘密佛教部分还没有出来,这部分在义理的讲述上是最复杂的。另外 Groner 的译本其实不是完整的,而是改编过的,去掉了原著中不少段落和数据性的细节,所以英文标题里说是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roner。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原因是日文的学术写作和西文的习惯不同,如果全部照译成英文,会变得不堪卒读。这在中文的翻译中就比较不成问题。所以庄昆木的译本是真正的全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的。中译本有两篇推介,分别是台湾的蓝吉富教授和惠敏法师写的。这两位都是很有学养的佛教学者,不过我觉得这两篇推介写得一般,没有将此着的一些学术意义勾勒出来,而都只谈印顺和平川对印度佛教的分期的异同。

  当然商周出的这个译本还有一个问题。书封面的上方,在大标题的正中,插入一个图案,里面是一双近于合十的手。设计者显然以为这可以表示佛徒的合掌,但有西洋美术常识的人应该一看就知道这是德国画家丢勒的著名素描〈祈祷者之手〉。

  佛教艺术中合掌的图像哪里不好找,却要用这样一幅标记明显的基督教礼敬像来装桢一部佛教史的封面,这样水平的设计者让我说甚么好呢?我只能说下面这种刑法就是为这样的人设计的:

  还有下面这另一种刑法也是为这样的人设计的:

  对于初入门的中文世界的读者,在阅读平川彰或其它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著作时,如果需要了解佛教术语的中文解释的话,那么不妨去查阅吴汝均编的《佛教思想大辞典》(大陆版的名称是《佛教大辞典》),这是目前中文世界里对佛教义理概念解释最简洁可靠的一种辞典。当然台湾的《佛光大辞典》也可以利用。日文的辞书既多且好,以后有机会再作介绍。如果能读英文的话,那么四年前美国的 Robert Buswell 主编出版了三大册的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是西方目前最新的佛教大辞典,有近五百个条目,很多条目都是小型论文,比较能反映目前西方佛教研究某些特点的新百科。当然这部书的价格太贵了,在网上订也要三百美元。但此书有一份完整的光盘,很好用,我用的就是别人赠送的光盘。

  上面只是一时想到,很粗略地介绍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入门书(其实很多也是给专家念的),为的是给有兴趣但又没有背景的读者提供些途径,至于有没有帮助,我是没把握的,因为无论如何,学习印度佛教是要耐性的,但收获一定会是很可观的。我的想法是学习佛教史宁可慢慢来,也不要从一开始就把概念和方法搞乱了。其实佛教史一点都不难学,应比道教史好学些。当然我上面举的这些著作,如果都要读,也起码要通英日两种外语。在这些著作好的中译没出现之前,这是没办法的事。好在平川彰的佛教史有这么完整的汉译,使得中文的读者有了很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部书目前没有大陆版。而我对何时能出大陆版并不乐观。但我知道季羡林先生一向对平川彰非常推崇。我听说目前有个季羡林研究所,听名字好像很在乎学术研究,那么不妨以季先生的名义说项一下,让庄译的平川的印佛史也能和大陆的读者见面,我相信这一定会让季先生很高兴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