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修的身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继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禅或止观如果是从解脱道的目标著手,那是一个极大的身心调整过程,要将世间的粗俗染著的身心,调和为出世间的深细及超越,没有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及更变,如何可能,故其过程中也必会出现种种障碍及状况、反应。
 修行的道路是很长远的,修行的过程也不会是平坦顺利的,不是掌握了方法,确定了目标就已经解决了;乃至上路了。渐修渐进时,也还是有著不少的问题及障碍会出现的。在止观法门的教导中,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在教导一个方法而已,对於修学者在修学过程的种种身心状态,以及各种身心在调整及修练的过程所出现的反应,都应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协助学员会处理这些问题。
 专精而深细的身心磨练
   修行止观是一种专精而深细的身心磨练,调整、改变、提升乃至开悟的法门。因此此法门中种种方法的应用上,都不可能一蹴而成,间中也必须克服及解决许多问题及障碍,才能渐次完成目标。
   我们的身心在平常的状态,也已有了粗与细的不同。一个身体状况粗的人,即是身体健康较有问题,心理较粗的状况则显示了情绪上的不稳定、心智的幼稚、思考上的肤浅、行为及言谈上的粗俗,还经常喜欢胡思乱想、妄念多而杂等等。身心较细者则生理较健康,心理平衡、稳定、深细思考,心智成熟。
   但无论如何,平常的身心状况真正从修道角度来看,仍然还是较粗的,即使是身心较细者,因其思考层面及资讯来源仍然从外在的种种境界,通过五根的接收、传达而来,故若不能让心调得更深细,其状况仍然是不够细的。何况在平常身心即呈现为粗状况者。
   修行禅定方法即是在将粗调至细的一个过程,并将身心在调整後能安住於较细较深的境界,并依此身心状态来面对生活,处理种种的事务。在调整的过程中,从粗至细,层层深入,间中会有种种因身心的状况在调整中出现的反应。这些反应有正也有负,正面的反应显现了修行深入的顺畅及进步,负面的反应显示了身心种种障碍,包括了病况,潜伏性的伤、病,及内脏的种种问题,心理上的不平衡、压力及种种恶性心理作用及以往恶业造作而潜留下来的力量。
   正面的反应使我们在修持时更进一层,或增强信心,但也切不可贪染於此,否则也将形成境界上的障碍。因染於此则不舍,不舍则不能再向前进了。因此即使是如此好的反应,也当在明觉後,将之舍下,而求更进一步的提升。
 障碍出现未必是不好的
   负面反应显示出是障碍,那是身心因某种问题的存在,故使调和身心的过程无法顺畅进行,但并不意味著此障碍的出现便必然是不好的。这种状况出现只告诉我们身心的问题,只要我们懂得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等问题处理好或解决了,禅境便可能再进一层了。因此这种类似逆境者,对行者而言,并不是严重的破坏,问题是看在禅者如何去处置它。一般上,对修行止观法门的完整概念及方法的掌握,对於克服这些反应上,是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身心在出现各种反应时,有些是内在的,只是从体内及内心里产生,并没有显现为外在的作用。如此反应则当事者才会较清楚的知道与感受,但对於状况,也许还不会明白,或如何处理。因此需要与有经验或知识的老师沟通,从中去明白其状况,并以方法处理或调整。
   有些反应则会从外在的现象显现出来,如身体的摆动,体内某些部位疼痛、绞痛、剧痛,在经行时不能控制地快走或不停的走,也会有大哭大笑类似发泄的行动。这些情况对於没有这种经验及知识者,容易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恐慌及疑惑,不只行者本身如此,他人也会如此。但对於有过经验及明白此状况者,便会以平常心对待。因为在身心整个专精锻练的过程中,任何状况及反应虽然因人而异,但都是可能出现的。对於类此情况,老师如有经验及明白,便会施以适当的手法来协助禅众安定并处理。有时会让禅者先顺著身心反应的状况而发动,才渐渐的将此动况静止下来,有时则即刻安顿之,这皆视情形及需要而定。
 以观念安顿各种身心反应
   一般上在处理身心反应时,要从观念上去安顿,让禅众明白身心反应的可能性,故在出现时,内心清楚而稳定,消除种种不良心理,如恐惧、疑惑、猜测、乱想等。然後进一步看出反应出自何种原因,生理上的,或者心理上的;是正面或负面;是内在的或者显现於外的,接著才应用方法调整、处理或解决。总之任何反应都应正视之,不以之为奇为不正常,并不受其干扰,才能正确的安顿。
   有些人以为修禅定或静坐,就是静静的,不应有任何的反应或动作,其实并不全然如此。有些修禅者因本身没有类此经验,便以为这种现象是「著魔」,是不对的,不应有的。禅行者在修行中不发生此状况,可能是此人身心健康、状况良好且平衡,而且宿世慧根深厚,故能在修持上,稳稳上路,间中不遇阻碍及反应。但类此禅者,对於禅修过程及其他禅者的反应及状况,应会有正确的认识的,并能以其丰富的知识来指导他们处理。也有一些禅者因本身在功夫上未能专精及深入,故身心还是处於没有进一层的调练过程,故没有出现反应,若没有真正明白,便可能会视此等反应为反常或魔境了。
   在种种内外在、身与心,正与负的反应中,并不都是非以发泄式的方式显现而不能控制的。有些是因为生理状况太差,体内的自体治疗作用通过气的引动而运作,由於身体健康不好,故阻碍大,气在引动而运行时,受到了大的阻碍便得大力的冲之,以期能通过而疗治之。此时便不易控制身体的摇摆动作了,但如果心调得好,心力提起,还是可以制止并控制的,但若是气在绞通体内器官及部位时,那就只能任由其发作了,心只是更专注於方法上,让此作用自行运作并结束。
   至於心理上的压力及不平衡,有时藉著大哭大笑的方式,能发泄并调整。有时候则是心理从粗、刚的状态调至较细、柔的过程反应,不过在适当的时候也还是要去控制的,而且不能经常如此,否则便不是身心的自然反应,而是惯性了,是惯性便会形成进步的障碍了。
   多亲近善知识、参阅资料
   几乎大部份的人在修禅时都应该会有身心反应的,因为我们身心的粗状态及各种问题都还是存在的、潜深於身心的,但有些则因所学的方法,著重於思想上的观想而不注重生理与心理的调和;有些则因本身的身心皆处於较粗的状态,在用功时又不能深入;有些则因本身身心已较深的调和,或处於较细的状态;也有一些则因个性偏重於理性、故对於直觉的体会非其所长所重,且心力也较强、较能稳定,故在禅修时,明显的身心反应,尤其是外在的,便少发生了。但有些则较明显、直接,甚至强烈的。
   修禅或止观,如果是从解脱道的目标著手,那是一个极大的身心调整过程,要将世间的粗俗染著的身心调和为出世间的深细及超越,没有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及更变,如何可能,故其过程中也必会出现种种障碍及状况、反应。问题出在我们是否懂得正视之而处理、解决。因此禅修中,多亲近善知识、老师,多参阅有关的资料,并从佛法的正知见为整个修行之基础的建设及目标的确立,在整个身心以禅修方法的锻练、调整中,渐渐的深入,而达到净化身心、澈见本性、解脱自在的境界。(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山城般若岩)
   (摘自《人生杂志》第14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