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中华书局《禅的智慧》丛书总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华书局《禅的智慧》丛书总序
  禅是智慧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诗《书焦山纶长老壁》,是他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被流贬黄州,诏移汝州,途经今镇江焦山,造访一位禅师的题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
  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
  安冠履。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日或人问,每
  睡安所措。归来被上下,一夜着无处。展转遂达晨,
  意欲尽镊去。此言虽鄙浅,固自有深趣。持此问法
  师,法师一笑许。这是一篇典型的所谓“明禅”作品,大意是说他向禅师纶长老请问佛法,对方却沉默不语,他不得已用一个譬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说有一个人平时对自己超长的胡须并不在意,可是一旦当他对这胡须有了“自觉”,就不知所措,夜不成眠了。诗的结尾说,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对方的印可。这首诗讲的本是禅“无言无说”、“不可说”的道理,但幽默的譬喻却包含另一层“深趣”。用禅的语言说,就是要人心无所住(执著),能够“放下”;用世俗的话说,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身陷冤狱、备遭凌辱之后,从中可以看出他因应人生患难态度上潇洒、超脱的一面。当时他正当壮年,四十几岁,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间,又屡经波折,年事日高,亲人亡殁,更曾远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岛。对他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他绝不是那种消极颓唐、灰心灭志的人,这有他一大批不朽的文字为证。但他面人生困境,能够<起码是努力做到)无忧无惧,无怨无悔,表现得毁誉不经于心(当然内心不会没有烦恼怨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种涵养,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人生智慧,也是成就他一生文学、艺术以至政治、思想业绩的重要因素。这种智慧得自持之以恒的学养,包括中国传统的儒学和老、庄,而十分重要的还有佛教的禅。苏轼乃是古人中好禅、习禅深有所得、并做出积极发挥的一例。
  禅是宗教,禅是思想,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也是智慧。
  “禅”是梵文“禅那”(Dhyana)的音译,汉语又意译为“思维修”,或音意合译作“禅定”等,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采用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加以吸收,发展出一整套正审思虑、调御身心的法门,作为修习佛法的主要内容和体悟佛法的基本手段。中国输入佛教,也接受了禅的一系列新颖观念和新鲜修持方法。古代中国那些佛教大德和好佛的知识精英们更赋予外来佛教的禅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本土传统的儒家、道家与道教的某些内容(主要是关于心性方面的);进而又加以发挥,把基本是作为修行法门的禅发展为相当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形成了以“见性”、“顿悟”为纲领的中国宗派佛教里的禅宗。禅宗创立起宗派在唐初,衰败在两宋之际。就是说,它兴盛了五百年左右的长时期。在中国佛教诸宗派里,这又是一个彻底“本土化’’的宗派,是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消化外来佛教的禅观、禅法再加以发挥、创造的成果。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浓厚的文化色彩,特别受到广大知识阶层的欢迎,并长时期在佛教诸宗里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唐、宋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就特别巨大和深远。
  前述苏轼就是人生与创作得益于禅的一例。恩格斯论述基督教曾说过:“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o对于佛教,包括它的禅和禅宗也应当如是观。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过程看,宗教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努力并取得成果的一部分。具体到中国佛教的禅和禅宗,其宗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特别是在性理方面,宋代新儒学的形成就借助了它所提供的理论资源,而汉学转变为宋学乃是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重大变化。其另一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其所倡导的精神境界,所主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其中包含多方面的人生智慧,曾为文学、艺术各个领域提供了丰富滋养,也影响了一代代学人。苏轼就是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一位。
  正如苏轼在诗里所表明的,禅本是“不可说”的。禅宗更明确主张“不立文字”。但是历史上却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语录、灯录、偈颂等“不立文字”的禅文献。古代那些著名的禅宗大德,多是具有相当学养的人。他们作为宗教徒,追求悟道解脱,要解决所谓“生死大事”。但他们中许多人又实践大乘佛教关注人生、不离现世的教义,致力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表现出大智慧、高见识。他们上堂示法,问答勘辨,机锋俊语里包含大量关于哲理、关于人生的新鲜观念,新颖思路。而历代那些好禅、习禅以至逃禅的知识精英们,往往借助诗文,或抒写禅观禅解,或表达禅机禅趣,创作出许多颇堪玩味、值得欣赏的优秀作品。如上述苏轼《书焦山纶长老壁》就是一例。当然,今天的世界已经与创造和发展禅和禅宗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多数读者也不再信仰佛教。但禅、禅文献及其影响下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作品,作为宝贵的文化遗存的一部分,是值得珍贵的。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就是从这些文献和创作里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又有相当趣味的文字、篇章,集结成册,略加解说。期望读者通过它们广见闻,长知识,资谈助;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愉悦情致的读物;或再进一步,认识、欣赏以至借鉴其中体现的禅的智慧。关系后一层面,对于一般读者应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古往今来,人生总不可避免地遭遇某种困境,让人痛苦困惑,心理失衡;在当今,面对竞争激烈、物欲充斥的环境,更容易内心烦躁,精神迷惘。历代禅籍和文人作品里表现的那些禅的观念、感受、典故、语言等等,禅宗所倡导的息灭妄念、止歇驰求、心定神安的处世态度和少欲知足、解粘去缚、潇洒自在的人生方式等等,它们当然具有特定的宗教内涵,但又确实是一份珍贵的人生智慧的结晶,仍会带给今天的人们一些启发和教益。
  近年来,禅和禅宗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生活的“热点”,坊间有关读物不少。这一次我们敦请海内外对禅和禅宗研究有素、又在某些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集中就“禅的智慧”这个总题目,选择与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的题目,或辑录往古大德的言语行事,或选录古代作家的优秀篇章,作出解说,提出高见。我们力图做成一套学术性和可读性兼顾的、雅俗共赏的文化读物。参与写作的作者有大陆的,也有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学术观点不会一致,专业领域又不相同,每部书的观点、写法、风格也就不会一样。对于禅的悟解本来就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做成风格各异、“百花齐放”的一套书,正有助于读者对禅和禅宗多视角、多层面地加以认识和了解。
  感谢作者们大力襄助完成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也感谢读者购读这些书,并期待大家不吝提出批评或意见。
  (中华书局《禅的智慧》丛书,2007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