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中国禅诗的四种境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禅诗的四种境界
  禅诗,它充分吸收了禅思的神韵,形成了四种最有影响的诗歌意境: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触目菩提的现量境
  禅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时的人,消除了一切情识,不受知见分别的束缚,对山水自然,用一颗慧心,作即物即真的感悟,诗中物象飘逸空灵,心境淡泊悠闲。“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秋风声飒飒,涧水响潺潺”。“雪霁长空,迥野飞鸿。段云片片,向西向东。”
  在触目菩提的境界中,通灵与开悟一旦放松了诗人绷紧的意识,知性逻辑分析被直觉突破后,心灵的创造力就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奇迹,一旦与宇宙神通,则一草一木,一呼一吸间,都能产生妙契感应,超越四维时空,通体透亮,无滞无碍,在荡然澄净的交流中,主体提升了悟性,最终达到一种拈花微笑的豁然贯通,心领神会。
  水月相忘的直觉境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当事情来时,以完全自然的态度去顺应,随流,当事情过去时,心境便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潭。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又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时,“人担米”与“米担人”,“人摘茶”与“茶摘人”是一样的,主客泯除了对立差别,达到了寂照圆融的境界。
  台湾诗人洛夫有一首《金龙禅寺》的诗: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下去/如果此处降霜/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的/点燃。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特点是主体消失,情感消亡。同时也是一种直接进入的体验方式。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珠光交映的圆融境
  在这种诗境中,圆融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对峙,在无意识的存在下,许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在世俗眼中对峙的矛盾,在禅诗中形成了不可凑泊的禅定直觉意象。“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这里,桥才是水,水才是桥,一切跃出了逻辑的囚室,突破了语言的五大规律,形成了奇特的诗境景观。
  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的心理,反映在禅诗中就是超然悠闲空静澄明的诗境。“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中国禅诗的四种境界,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现量境触目菩提,剿绝情识,不容凑泊,要求审美主体以空灵之心原真地直观地审美对象,这就是水月相忘的直觉境,水月相忘是万物互摄,处于重重缘起中,这便是珠光交映的圆融境,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由此形成随缘任用的日用境。四境关联,相互转化,扑朔迷离,魅力无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中国禅和老庄
下一篇:中国禅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