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读《六祖坛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钱 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读《六祖坛经》
  钱 穆
  日本刊《大正大藏》所收《六祖坛经》凡两部,一日《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乃据古写敦煌本大英博物馆藏本。又一为《六祖大师法 -宝坛经》,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乃据增上寺报恩藏明本,及宫内省图书寮藏写本。此两本详略悬殊。然多显有后人窜人,而非原始《坛经》之真相。如法海本云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辽乱(辽疑当作撩)。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弟佛教(弟疑当作第)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转(转疑当作传)。今按此条疑非原文,或系神会,或神会信徒所窜,神会声势传于北方,故此窜乱之本,亦遂流传于敦煌也。所以知是窜人者,《坛经》既是法海集记,不当自称上座。上文云。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拾弟子近前。又云:拾僧得教授已,写为《坛经》,则法海显是六祖门下弟子之上座,然不特加上座字样,故知问衣法当传何人一条,法海上特加上座字,定非法海所编之原本,显由后人窜人。又如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潆,道潆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溪漕山法兴寺,见今传授此法云云,此显系法海身后悟真或悟真同时人所加。此称法海上座为窜人,故知前称上座法海亦窜入。然即此又可知今传敦煌本之祖本,即《坛经》之编集,实出法海之手,而神会一条之窜人,则更在悟真一条窜人之后。
  宗宝改编之本,前有古筠比丘德异一序,亦云:韦使君命海禅者录其语,目之曰《法宝坛经》,则《坛经》出于法海之集记,自来无异说。惟德异序又云: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云云,此即指宗宝改编本。其序在至元二十七年,德异盖不知其所谓全文者,其间实有宗宝所增人,而德异之所谓节略太多者,或正是较近《坛经》之祖本。今即以上举两本合参,似敦煌写本当较近祖本之原始体段也。
  宗宝之多有增人,即在附录宗宝《跋》语中已明白自言之,曰:余初人道,有感于此,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人弟子法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则宗宝明明白承多有增人矣。惟宗宝谓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则在宗宝以前,至少有三种不同之《坛经》流传,而据宗宝本,并无上引敦煌本吾灭后二十余年,有人出来,不惜身命,第佛教是非,竖立宗旨一段,此或宗宝所见不同之三本中本无此条,或可宗宝见有此条而将其删去,此已不可详考,惟就宗宝跋文之字义言,宗宝明云讹者正之,若仅属校正其讹字,不涉考辨删定之范围,则敦煌写本殆又在宗宝所见三本不同之外可知。
  今若谓宗宝所见不同之三本中本无此条,则见神会之徒之窜入此条,其本仅传于北方,仅存于敦煌,故为宗宝所未见。若谓此一条由宗宝所删去,则因当宗宝时禅宗流行情形已与神会时大不同,故宗宝认此一条不合存在,而径自删去,不再提及也。两说固皆可通,而似以前说所猜测为尤近情理。
  宗宝本另有一条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此条预言七十年后事,更见是后人加入,不烦详论。惟其禅宗流衍,越后变化越大,故宗宝改编本,特于弟子请益机缘一门,有甚多之增人。宗宝本有《机缘篇》第七,记弟子请益机缘,首法海,次法达,又次智通智常智道,又次为行思禅师、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禅者智隍及方辩。法海乃六祖门下弟子之上座,又为集记《坛经》之主要人,而考敦煌本则并无法海请益之特别记载。其次法达智通智常智道,此皆在敦煌本十弟子之列,然敦煌本记其请益语者则仅法达智常两人。至于行思怀让以下,则显是宗宝所增入。宗宝之《跋》文有曰:此经非文字也。达摩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上明马祖石头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则宗宝之特意增入行思怀让,乃据后以定前。缘禅宗自六祖以下,因得南岳青原之两大支而宗风大畅。其事略如《论语》下论有《子张篇》,所记如子张子夏子游有子诸人之语,此皆孔门后起之秀,而颜渊子路诸人转不与,此必宗宝采自南岳青原以后所传述也。
  宗宝本于怀让一条云:怀让禅师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今按此条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显指南岳门下出一马祖而言,其为后人窜人,自无可疑。一本或无自西天以下二十七字,即是此二十七字为随后窜人之证。然即除去此二十七字不论,此条殆亦是后人窜人,非《坛经》祖本所有。
  于此更堪注意者,宗宝本《机缘篇》既多有增人,而独不见有神会之请益。神会事见于宗宝本之《顿渐篇》,有一条云: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此一条亦为敦煌古写本所无,不仅祖师灭后数语显系后人增窜,即就全条论之,亦系后人所增。惟同篇此一条前尚有一条云:神会问:和尚坐禅见与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按“其”疑当作“于”)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逢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此一条敦煌本亦所同有,惟字语略有异同。若谓《坛经》系出神会或神会之徒所伪造,则神会与其徒又何必伪造如此条文乎?今宗宝本于此条之后又增人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一条,则见神会深为六祖所呵。又列此两条于《顿渐篇》,不入《机缘篇》,皆见此下宗门排拒神会,并不许其为六祖之真传。而斥之为知解宗徒四字,更值注意。盖宗门主张不立文字,而神会造诣,则终是在知解一边也。惟神会在京洛大弘顿教一节,此下宗门终亦不能将此一笔抹杀,故仍附带提及。此皆显见窜乱之迹,而并可推说其所为窜乱之意者。
  又敦煌本所列十弟子,神会名居末,而宗宝本《付嘱篇》,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名次升在第四,此殆由神会京洛弘宗,于禅门有大功,又其事为举世所知,故后人将其名转提在前。然由此更可知《坛经》祖本,确有来历,神会在六祖门下,尚是一小僧,故当时名列十弟子之最后。今传敦煌本纵对祖本有所窜入,然此十弟子之名次则尚一仍祖本之旧,而法海之褒然为上座,《坛经》由其所编集,事更无疑。宗宝本于《机缘篇》特增行思怀让诸人,然于《付嘱篇》十弟子名字,亦终不能将思让诸人窜人,可见《坛经》传本,纵逐有增窜,逐有改动,而大节依然,可以想见。
  抑且《坛经》之多有异本,即在初期宗门,亦有指摘。南阳慧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有何知识?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日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慧忠与马祖同在肃宗时,其时禅宗正大盛,却已有改换《坛经》之说。上举敦煌古写本有神会之徒窜乱之迹,当距马祖慧忠时不远,或竟出在同时前后,而宗宝本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云云,显然尚在后。则《坛经》流传,自始即多有改换。岂不据慧忠之言而益资可信乎?
  然慧忠所言,亦复有不可尽信者。余读日本黑田亮所著朝鲜旧书考内有朝鲜流传之《坛经》一篇,引及高丽沙门知讷一《跋》文,论及慧忠语,谓南阳忠国师谓禅客曰:我此间身心一如,心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又曰把他《坛经》云是南方宗旨,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子今所得,正是本文,可免国师所诃。然细详本文,亦身生灭心不生灭之义。如云:真如性自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等,正是国师所诃之义。老僧曩者依此经心,玩味忘敦,得祖师善权之意。何者?祖师为怀让行思等密传心印,外为韦琚等道俗千余人说无相心地戒。故不可以一往谈真而逆俗,又不可一往顺俗而违真,故半随他意,半称自证。说真如起念,非眼耳能念等语,要令道俗等先须返观身中见闻之性,了达真如,然后方见祖师身心一如之密意耳。若无如是善权,直说身心一如,则缘目睹身生灭故,出家修道者尚生疑惑,况千人俗士,如何信受。是乃祖师随机诱引之说也。忠国师诃破南方佛法之病,可谓再整颓纲,扶现圣意。(今按:知讷所谓子今所得正是本文,大体即是宗宝所编之本,而知讷之所辨,则可谓极调解之苦心。然若就禅宗思想演进之史迹观之,则知讷所言,实未可信。)自达摩故事下至《六祖坛经》,其间已显有分别距离,而唐代禅宗自经马祖以后,又别开一新境界。若以神会上拟六祖,则神会不脱知解一边,若以《坛经》下视马祖,则《坛经》所提南方宗旨,实亦有难免慧忠之所诃者。自马祖慧忠以下,宗风所煽,益复非《六祖坛经》所提宗旨之所能范围,则无怪乎超佛越祖之谈,呵佛骂祖之风,自此以下,遂一发而不可制矣。而溯其渊源所自,则要之由《坛经》启之。慧忠因不满于《坛经》,乃谓《坛经》经人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其意固尚不至于呵佛骂祖,然已见此端倪。则慧忠之所谓把他《坛经》改换者,实未必是真改换,然若非确有此《坛经》,《坛经》又确有人把他改换,异本杂出,想慧忠亦不为此语。然则根据上述,《坛经》自有一祖本,其字句章节,确曾不断经后人之窜改,而大体言之,可谓仍不远违于其祖本之真面目,此则应可大体推知也。
  又按:宗宝所编本又附契嵩所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一文,其文略曰:《坛经》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何心邪?佛所传之妙心也。不得已沉之,则圆顿教也,最上乘也,如来之清净禅也,菩萨藏之正宗也。《坛经》曰:定慧为本者,趣道之始也。定也者,静也。慧也者,明也。明以观之,静以安之。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谓也。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说摩诃般若者,谓其心之至中也。般若也者,圣人之方便也,圣人之大智也。今按:契嵩此文,一面提示《坛经》内容主要所在,由其所举,下窥马祖石头以下诸祖师之语录,即可知马祖石头以下,宗门提示所重,已显较《坛经》中所讨论者有大不同。又据契嵩此赞,似可推知《法宝坛经》乃其简名,而敦煌本于《施法坛经》之前又题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云,契嵩此赞似乎已一一提及。又称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云云,契嵩此赞似亦注意顾到。然前当时《坛经》本有详略两种题名,余谓敦煌本虽流传不广,而敦煌本《坛经》之题名,则或不仅敦煌本如此,下及宋代,契嵩所见之《坛经》,亦可有同于如今所见敦煌本之详题者,此亦可以微辨而推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