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的“觉悟”,非于丹所说的“觉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唐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的“觉悟”,非于丹所说的“觉悟”
  中广网
  于教授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常常引用一些原文来阐述观点,说明她对孔子还心存敬意,但一不小心,释文中却出现了不少错误,甚至对《论语》中一些核心概念也理解有误。网上最有力度的批判就是针对这一部分。
  网友的批判多少让于教授有点底气不足,因此在《于丹〈庄子〉心得》一书中就很少再直接引用原文了,只是一个接一个地讲故事。其实讲故事也不错,轻松活泼又能传递真知,但是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满怀敬意的人,都有一道底线,那就是书中传递的信息首先要没有知识性错误,其次向读者讲述的应该是一个相对真实的庄子。
  但是笔者又一次失望了。《于丹〈庄子〉心得》的第18页:“觉悟”这个词是一个佛家语。大家可以看一看,“觉悟”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觉”字的下面有一个“见”,“悟”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看见我的心”。
  于教授又忍不住要帮读者释字,结果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又引起了我们的疑惑。
  “觉”字,繁体为“覺”,《说文解字》释为:寤也。从見,學省聲。一曰發也。寤,《说文解字》释为:寐觉而有言曰寤。
  也就是说,“寤”的意思是,睡醒时神智恍惚而说话。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想象力再丰富,从觉字的本意也推不出于教授所说的“看见”之义。再来看“悟”字。《说文解字》释为:覺也。从心吾聲。
  《说文解字》用“觉”与“悟”来互训,说明两字的本意是相似的。而于教授说:“悟”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
  
  看来于教授认为,“悟”字是一个会意字,通过“左边一个竖心”和“右边一个吾”,就得出“悟”其实就是“我的心”的结论,不知道许慎再世,会不会被气得吐血。
  将文字解释中暴露的知识性错误先抛到一边,我们再来看看于教授向我们推销的“觉悟”,到底是不是禅宗所提出的“觉悟”。还是《于丹〈庄子〉心得》的第18页:
  我们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于教授将禅宗主张的“觉悟”,解释为“看见自己的心”。对禅宗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犯嘀咕,这禅宗的“觉悟”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啊。那么,禅宗的“觉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悟”的是绝对的“本原心性”,也就是隐在感觉、认知“欲求之我”之后的“真我”。这个“真我”与于教授所说的“自己的心”,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自己的心”,可以理解为自己心中真实的欲望、理想、愿望等,与禅宗所说的“真我”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禅宗主张觉悟,目的就是要去除人的“外执”,去除蒙蔽人们“真我”的欲望、生命之外的目标等,以寻回自我本性。
  “外执”,就是将生命的意义过多地寄托生命之外的目标上,比如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追求成功、占有财富、占有别人的劳动,结果往往是在占有的同时,自己也被对象所支配、所占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拥有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哲学家第欧根尼,是一个快乐的乞丐。亚历山大大帝很欣赏他的才学,很想把他收为己用。在一条河边的沙滩上,亚历山大大帝终于有了一次和他单独见面的机会。亚历山大大帝向第欧根尼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帝国去做一名高官,帮助自己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但是第欧根尼婉言谢绝了。
  亚历山大大帝很失望,但临别时不失礼貌地问第欧根尼需要什么,说无论需要什么都会给他。
  但是第欧根尼却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对白:请走开,不要阻挡我的阳光。
  这个故事说明,外在的财富、世俗的权力等,与人真正的快乐和真实的自我无关。
  正如禅宗所主张的,“外执”很容易扭曲本我,人们倾心寻求的目标往往会反过来遮蔽我们的眼睛,挫钝我们对生命感知的敏锐性,抽干我们内在的生命之源,让我们忽略生命中宝贵的、美好的东西。如果人被扭曲了,那么一个被扭曲的人,他对世界的感知、印象和观念也是扭曲的。所以,禅宗反对“外执”,主张回归本身。这才是禅宗主张“觉悟”的原因。
  那么,禅宗告诉我们该怎样觉悟呢?《于丹〈庄子〉心得》第18页是这样说的:
  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
  觉是第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
  但是你在一生的长长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要反观内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做悟。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于丹教授的这段话,是将禅宗北派主张的“渐悟”和南宗主张的“顿悟”糅合在一起,事实上两派的主张各有侧重,不可能像捏橡皮泥一样,轻易就可以捏合在一起。
  于教授所说的“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应该指的是“渐悟”。北派领袖神秀有一段著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认为禅宗所主张的“本源心性”时刻有被玷污的危险,因此,需要修行者从事长期的养育之事功,这一过程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本源心性”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渐悟”。
  南宗领袖慧能有一段更加著名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意思是禅悟不需要刻意求事功,我们应自然而生,顺自然而生活,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对生活的体验中,在刹那间有如灵魂“出窍”般的感悟中,获得开悟的经验,这就是“顿悟”。
  两者进行比较,人们历来认为后者更加能够体现出禅宗的精髓。以致有人认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由慧能创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坛经校释》的校释者——郭朋语)当然,无论是北派还是南宗,都重视“坐禅”,主张通过坐禅,推动自己进入觉悟的体验之中。在全身投入、持之以恒的坐禅体验中,修行者独立面对,亲身体悟,才能做到禅宗主张的“当下直见”,“自见自性”;这与于教授所说的:“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还是有区别的。于教授将禅宗思想纳入自己的书中,却对禅宗的观点,做了粗陋的
  解释,读者很容易在她看似轻松愉快的文字中,接受这样一些错误的知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