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六祖坛经》研究略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高永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祖坛经》研究略见
  高永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1 册
  (原刊《香港佛教》第92期,1968.1)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327~338
  --------------------------------------------------------------------------------
  327页
  (一)六祖生平传记
  六祖大师原名惠能,俗姓卢,母李氏,本来原籍系范阳
  (今河北省大兴、宛平等县),后来流落岭南新州 (今广东省
  新兴县)。大师乃在唐朝贞观十二年(六三八) 二月八日子时
  出生,取名为惠能,意义乃是:以法意惠众生名惠,能够担
  当佛事名能。(注1)
  大师在三岁时丧父,老母携同遗孤,移来南海 (今广东
  省南海县) 居住,守志鞠养,但家徒四壁,故艰苦备尝。大
  师既长,未能入学,只作卖柴于市,供母度日,孝志甚笃。
  至二十四岁时,因送柴至店,顷出门外,听闻客在诵经,大
  师即时省悟。随问客诵何经?答:“金刚经”。问从何处来
  ?答:“从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处来”
  ,并说:五祖劝他但持此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大师闻
  说,心向往之。回家安置母后,便往黄梅,参见五祖,欲求
  印可,
  328页
  五祖与言,知他非是凡人,但著入碓坊,服役于杵臼之间,
  操作破柴踏碓。(注2)
  经过八余月,五祖著弟子各作一偈。若能悟得大意,即
  传付衣法,为第六祖。那时神秀为教授师,于廊壁上写了一
  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
  五祖认为不见自性,但命留下与人诵持。数日后,大师
  闻偈,亦知未见本性。至夜,著人于旁亦写了另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
  及后,五祖知道了,认是能悟本性,对大师甚为器重,
  暗著大师三更入室,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时,大师当下大悟。五祖即时授之衣钵,更传顿教
  ,令嗣祖位。并命大师速离该地,免被人害,五祖更亲自相
  送至九江驿(今江西省浔阳县),向南而去。那时正是龙朔元
  年(六六一)。
  六祖于是南归,因避恶人,隐居于四会 (今广东省四会
  县) 等地猎人群中,达十有六年。至仪凤元年(六七六)正月
  八月,大师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外,因说:“非风动,
  非幡动,仁者心动。”之语,得主持印宗延至上座,大师出
  示衣钵,谈论奥义,印宗契悟,在是月十五日,会同四众,
  为大师剃发,二月八日集合名德,授具足戒,以西京智光律
  师为授戒师。那时大师年三十九
  329页
  岁。(注3)
  次年春,大师辞众归韶州曹溪(今广东曲江县),于城中
  大梵寺开缘说法,更重修宝林寺(今南华寺),盛弘南宗顿教
  ,大倡禅宗东山法门,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要旨,
  树法幢,振宗风,说法利生,悟道者不计其数;其中得法者
  有四十三人,而以青原行思,永嘉玄觉,南岳怀让,荷泽神
  会,南阳慧忠五人最为有名。
  神龙元年(七○五)上元日,武则天及唐中宗因神秀之奏
  举,下诏迎请大师入京,大师上表称疾固辞,对使者道:“
  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唯愿终此林麓,以遂素
  志。”是年九月三日,有诏见奖谕师,并赐磨纳袈裟及水晶
  钵,并赐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八年后,即先天二年(七一三)八月初三日,大师于国恩
  寺斋罢,对诸徒众作最后说法,仍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殷勤致嘱,复说偈云: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
  心无著。”
  充份表现出禅宗自由,活泼的解脱心性。然后,端坐至夜半
  三更,奄然迁化,春秋七十有六,说法有三十七年。
  是年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僧俗争迎大师真身,
  未能取决;于是焚香祷告,以香烟指处,定夺所归。时香烟
  直贯曹溪。次年,七月廿五日出龛,于是连塔供养于宝林,
  时韶州牧奏闻
  330页
  皇庭,奉敕立碑,神会请尚书王维 (摩诘) 作铭,门人法海
  纂集大师生平法要,名曰“六祖法宝坛经”,流行于世。
  (注4)
  一百多年后,唐宪宗于元和十年(八一五)诏谥大师为大
  鉴禅师,由柳宗元为撰第一碑文,刺史刘禹锡作第二碑文,
  并佛衣铭,传于后代。
  (二)六祖说法要义
  根据“六祖法宝坛经”今流通本,大师所说的法要,大
  概可分为下列各特点:
  (甲) 顿悟法门
  禅宗主顿悟,以别于其他佛教各宗之渐教,所谓“教外
  别传是也。
  “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
  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
  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顿渐品)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般若品)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者顿悟菩提,自各观心,
  自见本性。”(般若品)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
  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般若品)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疑问品)
  331页
  (乙) 见性成佛
  六祖之禅宗唯一的指标,即是“唯论见性”,不论其他
  枝节,所谓“直指人心”是也。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品)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
  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忏悔品)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机缘
  品)
  (丙) 无念为宗
  禅宗主张息妄,以达本源。所谓“无念念即正,有念念
  成邪”是也。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
  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
  而无念;无住者,于诸法上,念念不住。”(疑问品)
  “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
  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
  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疑问品)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般若
  品)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护法品)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
  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般
  332页
  若品)
  (丁) 即心是佛
  禅宗修行,全靠自力,当下即是,不假外求,即心即佛
  。所谓“道由心悟”是也。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行由品)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
  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般
  若品)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则佛。”(机缘品)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付
  嘱品)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
  自性觉即是佛。”(疑问品)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般若品)
  (戊) 不立文字
  六祖以不立文字,因恐世人执著,错认指作月,为文字
  缚故,非为谤佛经也。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
  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不假文字。”(般若品)
  333页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机缘品)
  “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 (顿悟品)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
  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
  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
  有。”(般若品)
  (巳) 无二之性
  六祖以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即诸法之本体,虽为大乘各
  宗所共许 (名虽各异),唯禅宗独推究之。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
  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护法
  品)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
  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顿渐品)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付嘱品)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
  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付嘱品)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行由品)
  (庚) 最上乘法
  禅宗以“无所得”为最上乘法,可说是属于六波罗蜜多
  的“般若”----空慧
  334页
  方面了。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
  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机缘品)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
  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般若品)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
  ,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顿渐品)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
  ,是则寂灭现前,常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 (机
  缘品)
  (三)“六祖坛经”版本
  如前所述,“六祖坛经”系由六祖弘法弟子法海依六祖
  的嘱咐,将他生平所说法要钞录而成。 (见付嘱品。) 距离
  现在约有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了。所以,现在的流通本是否就
  是昔日的原版本呢?若果不是,那末有什么异同呢?
  根据古写敦煌本,由法海集记的,全名是:“南宗顿教
  最大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
  坛经”(一卷),内容与现今流通本有些不大相同,没有分列
  品名,相信
  335页
  是最古本了。现属大英博物馆藏本。(注5)
  释门正统一书乃宋释宗鉴撰于嘉熙间(一二四○)的,其
  中卷八义天传云:“辽国(九一六--一一二五)曾令义学沙门
  诠晓等再定经录,六祖坛经、宝林传皆被焚。”(注6)这就
  是因为在五代时期(九○六--九五九)之五十余年间,战祸频
  繁,宗教文化自然不被重视,在以前既有唐武宗的会昌法难
  (八四五),继续更有周世宗的灭佛(九五六),所有佛教的经
  书章疏自然大半散失,“六祖坛经”因此亦不能例外。
  宋高僧明教大师契嵩(注7)曾校刊北宋本后,撰“六祖
  大师法宝坛经赞”。胡适之于一九三四年曾怀疑;“今本坛
  经所载师子以后世系,为契嵩和尚所改。”但后来已为陈垣
  所辨正。曰:“其实今本坛经与宝林传同,其说远在中唐,
  为景德录,正宗记所依据,不自契嵩始也。”(注8)
  根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今流通本序文,乃是在元朝
  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由古筠(今江西高安县)比丘德异
  作的,其中有云:
  “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
  ,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
  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体休禅庵。”
  翌年(一二九一),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光孝禅寺住持比
  丘宗宝作跋云:
  336页
  “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
  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讎,讹者正之,略者
  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尝曹溪之
  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
  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为流通。”
  由此可知,今流通本“六祖坛经”实在是至元年间由释
  宗宝重行编定面世,实无疑问,而与法海纂集时已相隔有五
  百七十多年了。
  又无锡丁福保于民国八年 (一九一九) 作“笺经杂记”
  (注9)中有云:
  “余藏书中所收坛经,不下十余种,其最佳者为
  明正统四年 (一四三九) 黑口刻本。每半叶八行,行
  十六字。字大悦目。元椠本典型尚存,气象静穆可敬
  。其次则为嘉靖间 (一五二二--一五六六) 五台山房
  刻本,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古意犹存,尚为佳帙
  。兹以两刻本校勘其异同。正统本之优点,为法海所
  撰坛经略序,尚未改为六祖大师缘起外记。其序文亦
  未为后人所窜乱。正统本有无名氏跋一首,嘉靖本则
  摘录跋中之语,名曰历朝崇奉事迹,而删其跋。正统
  本共分九品。曰悟法传衣第一,嘉靖本改为行由第一
  ,分其后半为般若第二。正统本曰释功彻净土第二,
  嘉靖本改为疑问第三。正统本曰定慧一体第三,嘉靖
  本改为定慧第四。正统本曰教授坐禅第四,嘉靖本改
  为坐禅第五。正统本曰传香忏悔第五,嘉靖本改为忏
  悔第六。正统本曰参请机缘策六,嘉靖本改为机缘第
  七。正统本曰南顿北渐第七,嘉靖本改
  337页
  为顿渐第八。正统本曰唐朝征诏第八,嘉靖本改为宣
  诏第九,近刻本又改为护法。正统本曰法门对示第九
  ,嘉靖本改为付嘱第十。其间字句的不同者,尤不胜
  枚举。于以知坛经之窜乱,其在正德嘉靖间乎。”
  若依此文,则明版不祗与元版有异,就是在明版中之正
  统本与嘉靖本巳大异其趣,学人的推论是宗宝编的仍是无分
  品,至正统本已为人分为九品,到了嘉靖时改成十品,即现
  时流通本的品名。
  自明朝以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内文与品名已大定
  ,祗有囗字多个而已,后人亦已校正,故所有后来的鼓山刻
  本,长沙刻本,金陵刻本,如臬刻本,皆是现在普通流行版
  本,再没有变更了。
  (注 1) 见法海撰:“六祖大师缘起外记”。
  (注 2) 见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
  (注 3) 见法海撰:“六祖大师缘起外记”。
  (注 4) 见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
  (注 5) 见日本新修大正藏----诸宗部(五)。
  (注 6) 见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338页
  (注 7)契嵩乃宋杭州灵隐寺高僧,苏州镡津李氏子,得法
  于洞山晓聪禅师,作原教篇十余万言。著有禅门定
  祖图,传法正宗传等,诏入大藏使流通,熙宁四年
  (一○七一)卒。
  (注 8) 见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注 9) 丁福保注:“六祖坛经笺注”。
  后 记
  学人本习法相唯识,故对禅宗,可说是一窍不通
  。而于金刚经、六祖坛经则间有研读。本年十一月中
  旬,香港三佛教团体所主办之周六佛学讲座拟举行“
  六祖坛经研究”讨论会,学人幸得随喜,蒙主持人禅
  宗大德颜公世亮之请,将坛经研读心得,公诸同好。
  受命之余,仅能于数天之期限,草成此文之第一、第
  一两节,在会上宣讲。后来又费多天时间,完成第三
  节,合并于此。说其名曰“六祖坛经研究略见”,以
  示肤浅粗陋之意。以此仓卒之文,及手上资料有限,
  错漏之处,定所难免,尚祈各佛学大德,予以斧正,
  以匡不逮,馨香是祷。
  (原载“香港佛教”第九十二期
  五十七年一月一日出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