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千年禅院中锋寺——记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道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温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年禅院中锋寺   文 / 温泉
  ——记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道场
  中锋禅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西郊吴县城西十多公里枫桥镇支英村(支英古名支硎)的小华山上(古名支山、报恩山,俗称小花山、北上方山),是座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
  据传世的部分主要地方志和尚存的有关古石碑铭文初步考查,古寺所在地既是历史上闻名全国的江南吴郡西山地区。据史料记载,中锋寺是始由东晋名士、高僧支遁创建的支遁庵。据《吴郡志》载:“支遁庵,在南峰。古号支硎山,晋高僧支遁常居此。剜山为龛,甚宽敞。相传有村妇生子于中,庵顶遂中裂。道林又曾放鹤于此,今有亭基。道林喜养骏马,今有白马间,云饮马处也。庵旁石上有马足四,云是道林飞步马迹也。”
  支遁(公元314——366年),东晋僧人,本姓关,字道林。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一说河东林虑(治所在今河南林县)人。他被列为中国历史名人 ,在佛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家世代事佛,初至京城建康,受名士王蒙、殷融等赏识。后隐居余杭山间,研究《道行般若经》和《慧印三昧经》等。25岁出家,在吴地(苏州吴县市)建立支山寺(今名中锋寺),旋住灵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后,至建康住东安寺近三年。他“每至讲肆,善标宗会”,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常与名干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并结为至交。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对《般若经》颇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撰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均佚。又作《大小品对比要钞》,原书也佚,序尚存《出三藏记集》卷八中。关于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本起四禅序》等。支遁一生投身佛教事业,在佛教界的影响很大。如今的中峰禅寺也因高僧支遁在此居住和创建,而声名远播,闻名海内外。
  支遁庵千百年来多次起落,历经沧桑。有过大兴修葺,皇朝诏书赐名,同山上下多处修建寺、院、庵等兴旺时期;也有过兵燹等原因遭焚毁成废墟,僧众蒙难的低落时期。然不论处于何种情况之下,古寺始终香火不断,游人如织,实系引力浩然,佛缘常在之故也。古寺在唐代时曾改名为支硎山寺、报恩寺和南峰院等。《支硎山小志》中记载:“报恩山一名支硎山,在吴县西南二十五里,昔有报恩寺,故以名云所谓南峰东峰皆其山之别峰也,今有楞伽天峰中锋院建其旁……”又载:“支硎为姑苏诸山之一古色苍苍中外皆知自晋迄今未有山志之辑……”
  北宋以后,又改为天峰院、北峰寺、中峰禅寺等。唐宋年间,还在山麓下兴建了楞伽寺(后改名观音寺)等。《府志》云:“府西二十五里有支硎山,以山之东趾有观音寺,故又名观音山。”长、元吴《志》皆云:“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支硎山,士女连袂进香。”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云:“支硎山俗称观音山,三春香市最盛。”黄省曾《吴风录》云:“二三月,郡中士女浑聚至支硎观音殿,供香不绝。”上述古寺变迁历史,史料虽有某些众说不一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一致称渊源于支遁庵。而至今尚能正宗后嗣支遁庵者,则是唯一幸存的中锋寺也。
  据史料记载,古寺地处危壁耸立,石门夹道,清净虚寂,环境优雅。有待月岭、碧琳泉、放鹤亭、白马涧、马迹石、八偶泉池和石室等古迹。近处曾建有石塔,塔上镶刻着晋永和年字样(即公元345——356年),相传为支公道林藏蜕之地(现已淹没)。故而为历代名流、文人乃至帝王将相经常游览、访古、赋诗、撰文和立碑之胜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游此赋诗云:“净石堪敷坐,清泉可濯巾。”文学家刘禹锡诗云:“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此外还有唐宋时代文学家、诗人、名士皮日休、刘长卿、朱长文、范成大、钱俨等,都对古寺处地的“清净虚寂山景”、“清澈可爱泉水”及“薄平如硎山石”等山水景色古迹作了细腻、生动的描绘。现古迹虽已淹没,然山间总的环境特色依旧如故。
  据史料分析,古寺自晋后在唐宋明及清初,都曾盛极一时,得到地方官员乃至皇朝的重视,得到较大规模的兴建修葺。唐景龙中赐诏更名为报恩寺。唐大中年间,宰相裴休曾书额“南峰院”。北宋真宗祥符五年间,皇朝诏书赐名“天峰院”。北宋神宗熙宁、元丰间,高僧德兴传法于天峰院(即中锋寺),负有盛名。继有主持文启、慧灯、赞元、维广等十多位法师持之以恒,在各方捐资助缘下,对古寺大增葺之。基土架木,上瓦下甓,堂殿庖库,廊庑寮阁,门庭若街,次第完洁,东有浴室,西有憩庵,佛貌经藏,无不严具。
  建在山麓下的观音寺自唐景龙间兴建后,唐大中十二年僧清贽捐款重建,宋乾德二年僧文谦大修,民洪武初归并白云寺院,清康熙十五年重葺,后改名观音禅院,既是渊源支遁庵、支硎山寺,又成为全国少有的、规模宏大的观音院之一。据史料记载,中锋寺曾遭多次大火焚毁。就明清期间,较大的焚毁就有两次。一次是明嘉靖进士章涣,历官都御史,为谋山葬坟,假火焚寺遭毁。另一次是在太平天国时又遭焚毁。但毁后都有寺院僧众及虔诚信徒,捐资助缘,兴建修葺。据记载,仅明清期间,在明永乐十七年、正统年间、崇祯二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四十六年间,有主持雪浪、巢雨、苍雪、晓庵等高僧,陆续捐资修葺,使古寺风貌依然,香火旺盛。
  自明代以来,古寺有几位佛学造诣很深的高僧,袭承支公宗旨着力培育弘法人才,着重于传法讲经,为佛日光耀,续佛慧命,法轮常转,法炬常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当时江南地区两座著名的佛教讲经院之一(另一所是华山讲经院)。据传清乾隆曾亲临至此,留有御笔亲书,并立石碑一方,现已散失。民国十七年,著名人士李根源(朱德早年的老师)息影苏州期间,为缅怀明万历年间滇南籍同乡、佛学精湛的中锋寺主持苍雪法师弘扬佛法业绩,曾偕云南省籍同乡等名士多人,登中锋古寺,访古探幽,立有“苏州府中峰山苍雪法师塔铭”石碑一方,对古寺高僧传法盛况作了极高的评价。自太平天国遭毁以后,海伦、绪诚等寺僧,因筹资不足和太湖盗匪患害等原因,将古寺地迁至山的下部,捐地重建了规模较小的寺院,但仍设有大殿、佛堂、库房、卧室及伙房等寺屋三十间左右。绪诚还于民国五年(丙辰年),重立“报恩山”石碑一方,以袭古名,并寄以“佛光再明,宝地重新”之意愿也。
  长期以来,广大信徒到中锋、观音两寺烧香朝拜者络绎不绝。不幸的是,文革期间两寺都遭焚毁,现已荡然无存。中峰古寺幸存了三间小屋和六方珍贵古石碑。然而广大信徒、香客深受古寺宏大佛力感召,古寺虽严重遭毁,但进山朝拜者仍然未有间断。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尚存的珍贵石碑,原寺僧根瑞全家自愿出资,新建了简易寺屋五间,约一百平方米,主要用于保护石碑。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落实,为了继承和发扬支遁大师的积极思想和菩萨精神,为了使古寺重现雄风,再见辉煌,把宗教活动场所纳入正规管理。公元1994年春,由吴县佛教协会从苏州灵岩山寺请来法庆法师,主持道场,从此中峰寺的钟声又重新在观音山上响起。经上级有关领导和宗教部门批准,1996年正式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多年来,法庆法师一直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东奔西走,四处化缘。在他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的努力下,受到诸佛菩萨的护佑和十方善信的大力支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整整十年的拼搏,如今的中峰寺已是殿宇雄伟、佛像庄严,十方善男信女都蜂拥而至,香火十分旺盛。现今寺院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放生池等。去年10月4日,寺院隆重举行了“大雄宝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法会”,与会的诸山长老、各界领导、十方善信万余人次,参加了此次法会,如今“中锋禅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寺院右首有一条崎岖山道,竹径蜿蜒,酷似青龙卧伏,沿着山道拾级而上,道边的松竹翠绿,流水溪溪,仿佛有种“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的感觉。
  中峰寺的山门是一座悬山式的建筑,与天王殿相衔接,气势雄伟,别具一格,为国内外佛教寺院所少有。天王殿门额上方,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撰写的“中峰禅寺”四个大字。进入山门,迎面端坐着大肚弥勒,其法相庄严、满脸堆笑。在弥勒菩萨头顶的上前方,悬挂着一方匾额,上面是苏州包山禅寺方丈贯彻大和尚撰写的“弥勒住处”四个金黄琉璃大字。
  穿过天王殿,就可以看见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有一座“香花桥”把前后两座殿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该桥左右两边的栏杆上分别写着“道正心明、随缘悟性”八个绿色大字。在桥的下面是一所放生池,池水常年清澈碧绿,不会干涸,即使是在久日不雨的夏季,池水也是一样 清澄满瀛。
  跨过“香花桥”,踏上十级台阶,就可走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砖木结构,双层殿顶,在两层殿顶中间,悬挂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龙华古寺方丈明暘大和尚撰写的“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大殿门边的石柱上,镶刻着一副对联,联语:
  睹明心而悟道说法三百余会俾大千佛子復本性以徹证唯心;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有年令九界众生出迷途以证登觉岸。
  大雄宝殿中央是一尊4米多高的释迦牟尼雕像,释迦牟尼法相庄严、面带微笑,端坐在莲华座上,莲座两旁站立着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三尊佛像慈眉善目,丰腴饱满。牟尼雕像后侧安坐着海岛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塑像,其神情举止古拙,庄严凝重。观音菩萨倒坐其中,手持杨枝净瓶,更加显得慈眉善目。大殿两侧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有的手捧经书,有的垂目瞑思,有的笑容满面……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显得精神抖擞、容颜焕发。全堂佛像都是檀香木雕成,真金装出,走入殿内,让你仿佛置身于西方极乐王国一样。
  中峰禅寺如今是黄墙黛瓦,绿树成荫,殿宇楼阁,飞檐斗拱,该寺三面环山,一面临市,远离尘嚣,不受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实乃念佛真修之地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