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生态审美研究(导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生态审美研究(导读)
  导语:
  本书书认为,禅是对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态的审美观照,禅宗思想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禅宗美学是中国人的生态美学资源;禅宗思想既是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态美学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对话的重要资源。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研究禅宗美学的,它为禅宗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目录:
  序皮朝纲(1) 缘起(1) 第一章 禅宗的精神旅途(1) 第一节 禅的真谛(1) 第二节 禅宗五变(8) 第二章 禅宗的诗性智慧(37) 第一节 禅宗思想与审美思想的融合(37) 第二节 禅宗活动与文艺活动的沟通(83) 第三节 禅宗文艺活动的审美价值(105) 第三章 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115)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内涵与意义(115) 第二节 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共通性(129) 第三节 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性(136) 第四章 禅宗的生态审美观(146) 第一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基础(146) 第二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内容(150) 第五章 从东方智慧看禅宗生态审美观(179) 第一节 道家与禅宗生态审美观(179) 第二节 玄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212) 第三节 心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233) 第六章 从西方智慧看禅宗生态审美观(240) 第一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原型研究(240) 第二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现象透视(252) 第三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存在分析(267) 第四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批判精神(285) 第五节 禅宗生态审美观的解构思维(295) 第七章 禅宗公案的生态审美解读(307) 第一节 公案的审美特征(307) 第二节 公案的生态审美解读(317) 主要参考书目(327) 后记(335)
  序言: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百花园中一枝芬芳秀美的奇葩!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学者们对禅宗美学特征、地位、价值的认识逐步增强,禅宗美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更新,从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禅宗美学研究中也还有许多未曾涉及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审美关系的美学学科。它目前尚处于草创时期,需要进行学科的基本建设。生态美学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生存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狭隘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转变。它将克服人类中心论价值观的狭隘性和保守性,使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尊重他者,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关爱地球。 生态美学学科在我国只有近十年的历史,而将生态美学与禅宗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乃是做一项发他人之未发的开拓性工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邓绍秋同志的新著《禅宗生态审美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这部专著,是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研究禅宗美学的,它为禅宗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认为,禅是对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态的审美观照,禅宗思想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禅宗美学是中国人的生态美学资源;禅宗思想既是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态美学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此书洋洋洒洒二十多万言,共分七章。第一章,从精神生态角度揭示禅的真谛,并从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文字禅、现代禅等五个阶段描述禅宗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第二章,论证禅宗的诗性智慧,即禅宗与审美活动、文艺活动的沟通问题;第三章,大胆提出并认真分析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问题;第四章,从生态美学角度充分挖掘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哲学、伦理基础,阐述禅宗生态审美观的六种表现;第五章,梳理了禅宗生态审美观与道家、玄学、心学等东方智慧的渊源关系,并以此阐明禅宗生态审美观的流派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智慧中的价值、地位;第六章,从西方智慧看禅宗生态审美观,即选取荣格原型论、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马尔库塞新感性论、德里达解构论与禅宗生态审美观一一进行比较,证明禅宗生态审美观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人类共通性;第七章,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对禅宗部分典籍、公案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将禅宗生态审美思想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理解禅宗典籍、公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综观全书,我觉得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将生态美学与禅宗美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表明绍秋同志在禅宗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创见。我曾提出中国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基本特征为体验性,其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存和建构起来的,具有极为鲜明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提出禅宗美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而是对于人生存在的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而绍秋同志则在经过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将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整合起来,提出禅宗美学是追求自由自在精神生态的生态美学。这无论是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还是对中国当代存在论美学体系都具有参考价值。例如,他在第一章阐述禅的真谛时,运用精神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精神生态系统分为八个层次:1.生物生态;2.心理生态;3.社会生态;4.文化生态;5.科学生态;6.伦理生态;7.审美生态;8.终极存在生态。他说:“1与2为最低的生命存在,即身心活动层次,与自然生态关系密切;3 —-7为较高级的精神意义层次,包括个体生命同社会群体的交往关系、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承传、个人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个人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个人对审美的需要;最后一个层次为个体生命最高精神层次。人的精神生态系统各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整体、分层、动态、多向、自组织等特征。”这种见解能给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他在论述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时,指出禅宗境界的极好体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禅门大师十分重视对“境”的领悟,这个领悟包括对自然的态度和反应。禅师们从不把自然当做征服的对象,也不远离自然,而是与自然圆融合一,认为自己就是自然本身,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悟空。因此,禅宗把自然山水作为佛性的体现,自然成为禅境的体现。绍秋同志还对学界的一些看法进行了辨析,指出禅宗并非消极地背对人生,更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勃勃生机和生态美学智慧的。总之,作者在严密的论证与流畅的表述中,流露出对禅宗生态美学思想的新颖之见。 其二,长期积累,不断探索。绍秋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90年代初在北师大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主要课程,1999年赴华中师大文学院访学。从2000年开始,正式确定禅宗生态美学研究方向。近年来,他先后应邀参加了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贵阳)、全国首届环境哲学会议(北京)、全国科学发展观研讨会(昆明)、“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美学学术会议(武汉)。他的这部新著就是在长期积累和多篇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我是在三午前因撰写有关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的述评时,才与绍秋同志取得联系的,但至今我们还未曾见过面。当时,我注意到他的研究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了他的《后结构主义与禅宗美学》一文,《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也作了转载。在这部新著出版之前,他还有《禅与诗化哲学比较研究》、《道禅生态美学智慧》两本专著问世。我曾在《美学苑囿一洞天——2002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巡礼》中对绍秋同志的禅宗美学研究成果作过介绍:他对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作了精当的归纳和详细的阐述,“此一研究既回应了现代性的挑战,又对美学建设有着启发意义”(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1期)。曾繁仁教授的专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美学年鉴2002年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也对绍秋同志的研究成果作了评价。此外,《美与时代》、《甘肃社会科学》、《书屋》等刊物也予以评介,这是对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肯定。 其三,材料丰富,方法独特。绍秋同志运用比较方法研究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并分别从东方智慧、西方智慧去宏观把握禅宗生态审美观的性质特点,这是需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材料储备的。从每_章的引文以及书后附录的参考文献来看,都足以说明作者占有了广泛的材料。比较研究,无论是纵向的,抑或是横向的,都需要对所比较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绍秋同志的新著,除第一章介绍禅宗演变历史、第七章从生态美学角度解读禅宗公案以外,其他五章都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其中,包括同一文化圈各流派思想之间的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思想之间的比较。第二章,禅宗活动与审美活动、文艺活动之间进行比较;第三章,禅宗美学与生态美学进行比较;第四章,虽然不是全面、直接的比较,但也含有比较的成分,如在分析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时,就涉及禅宗哲学观与现代生态哲学观的比较;第五章,禅宗生态审美观与道家、玄学、儒家心学等东方智慧之间进行比较;第六章,禅宗生态审美观与西方智慧进行比较。在比较研究中,作者既注意了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也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第五章深入比较了道家生态审美观与禅宗生态审美观之间的共通性,接着又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明确指出其差异性表现如下:其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生态美学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以自然为精神自由的归宿;而禅宗生态美学则看空自然,即自然也是空的,是因缘和合、变动不居的。其二,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道家生态美学采取避世的态度,认为超越现实才能获得自由;而禅宗生态美学则主张顺世,即在现实生活中参悟人生的真谛,获得解脱和自由。其三,在追求的境界上,道家生态美学追求“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从道德境界看,只存在于精神境界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其追求目标是有条件的自由境界;而禅宗生态美学则以自心无累的妙悟境界为追求目标,其追求目标是无条件的自由境界。绍秋同志这种运用比较方法将禅宗生态美与东方道家、玄学、心学及荣格原型论、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德里达解构论、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等西方智慧作了细致的分析,给人一种清晰的印象。 总之,绍秋同志的新著值得一读。诚然,作为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如某些问题似可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做更具体深入的分析。绍秋同志以为如何? 皮朝纲 乙酉孟春于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
  后记:
  校完书稿最后一页,已经到了今年的愚人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从事禅宗美学研究,的确有点“愚”的味道。不过,俗语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者企图发掘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为构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这便是愚者潜心投入禅宗生态审美研究的初衷。 本课题的研究,曾得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先生、山东大学曾繁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先生、江汉大学张皓先生、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先生、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先生、湖南教育出版社祁光禄博士等诸位先生的关注与指导。我特别要感谢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皮朝纲先生的大力支持与鼓励。皮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色不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张国功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另外,本书参考或引用了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的慧根和识见的不足,书中难免存在欠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邓绍秋 2005年4月1日于天台书屋
  精彩页:
  禅,有修习之禅与禅宗之禅的区别。所谓“修习之禅”,是指“坐禅” 或“静虑”的意思。禅的汉文音译为“禅那”,略称为“禅”,梵文写作“ Dhyana”,日本人发音为“zen”,国际上通用“zen”来代表“禅”。“禅那”在梵文中的本义为“思维修”,“静虑”、“三昧”,是和禅宗之禅不同的一种体系。本节重点谈禅宗之禅。而禅宗之禅并不像修习之禅那么好解释。 其一,禅不是宗教信仰。 禅根本没有偶像和权威,没有固定不变的仪式,没有天堂与地狱、此岸与彼岸之分,更没有灵魂。德山宣鉴说:“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柴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① 世界上没有哪一门教义,如此作践他们的教主教义。当然,也没有哪一种智慧像禅宗那样直接地把人引入如此自由自在的境界。 其二。禅不是哲学玄想。 禅是用“第三只眼”,洞察当下生活的真实本质,是东方独一无二的智慧,是暗示,是路标,是……说“禅”是第三只眼,即是指它超功利、超知性地“瞬间”把握生命永恒和整体世界,真实的自我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直接面对,这是禅的终极目标。百丈怀海与马祖道一同行,恰好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道一问百丈:“是什么?”百丈答:“是野鸭。”“什么地方去了?”“ 飞过去了!”于是,马祖捏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呱呱大叫。这时,马祖又问:“还说飞过去了吗?”百丈忽有所悟。回去之后,他还哭了起来,同伙问他缘由,他说了原委,但没有说出自己悟出的禅理,要大伙去问马祖。马祖回答他们说:“他开窍了,你们去问他自己吧。”同伙回过头问百丈,百丈什么也不说,只是哈哈大笑起来。百丈的同伙问:“刚才还在哀哀大哭,怎么现在又笑起来呢?”百丈:“刚刚才哭,现在笑。”大伙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第二天,百丈对马祖说:“我昨天被马大师捏得鼻头痛。” 马祖说:“你还记得昨天的事吗?”百丈回答:“鼻子又不痛了。”马祖: “你真正懂得昨天的事了。”① 这则故事启发我们:说鸭子飞过去了,是站在客观立场去用时间范畴去评量鸭子,这是禅师所反对的,禅应该站在事物自身立场上理解其当下的状态,所以痛时叫痛,哭时是哭,笑时是笑,昨天是昨天的事,今天是今天的事,不能用时间把它们串联起来,进行分析、对比,只能一时当一时用,一时悟一时之事,“诸行无常”。不离当处,咸是妙明真心。 其三,禅不是神秘主义。 其实,禅是无道可修。禅的本质是单纯朴素的:自由自在的禅是世界上最普通、最实际的事物。如一条小鱼问鱼王:“什么是海?”鱼王说:“你不但在海里居住,而且还把生命放在海里。”禅也是一样,就在你的生活海洋之中,禅与生活永不分离。有一天,丹霞禅师在慧林寺落脚,因为天气寒冷,他就从佛殿搬下一座木佛烧火取暖。寺内院主看见后大发雷霆,责问他:“你干嘛要烧我的佛?”丹霞用拄杖在灰堆中扒拉扒拉,从容地说:“我烧它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丹霞禅师说:“既然没有舍利,那我就再搬几尊来烧。”院主瞠目结舌,一时无话可说。丹霞对门人说: “‘佛’这个字我一辈子都不愿听,在这里,无道可修,无法可证,该怎样就怎样,别去疑虑。释迦不过是个凡夫老子,你要自己悟,别一个瞎子引着一大帮瞎子一块儿下火炕。”①可见,禅就是平常心,禅在日常生活中向人们敞开自己的秘密。因此,我们不能把禅与神秘主义混为一谈。 其四,禅不是逻辑推理。 禅不能用语言表达,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益禅师曾说:“如何是第一义?”师日:“我向汝道是第二义。”②禅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也不能用分析语言表述,即“第一义”无法用语言文字企及。慧能对弟子说,若有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禅或者用矛盾、混乱、荒诞语言,或者用动作、圆相等非语言手段去暗示禅意。这个“禅 ”不是哲学体系,恰恰与二元逻辑完全相反。 那么,禅宗之禅到底是什么呢?从现象学纯粹意识来看,禅是悬搁一切功利、逻辑之后的本来状态,即自性精神生态的审美观照。一般来说,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功利、逻辑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强调理性、物质功利,忽视人的精神存在,是机械的、呆板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还有一种,则是超功利、超逻辑的生态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精神生态系统看,禅是对自性精神生态的审美观照,是海德格尔所指的诗意栖居方式。 P1-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