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道与书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大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道与书道
  蒋大康
  禅是洞彻生命的哲学,教人识心见性,将人的生命宇宙化、自然化;书法是表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将汉字生命化、情感化。禅家见性而忘情,书家得意而忘形,但两者都以对自心自性的彻悟来观照人生和宇宙之心——通与真如,遣除杂念与执著的瞬间,所顿现的自我真心与宇宙之心融为一体,我就是佛,生命进入一个“心体亦空,万缘俱寂”的自在之境,这既是哲学的禅的境界,又是审美的、艺术创造的妙境,是心灵得以虚静和解脱的人生至真、至善、至美与至乐的理想境界。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出现,虽说是出于弘佛护法的宗教目的,但在书法史上却留下了别具一格的、带有佛意的经体书法,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托以高山,永留不绝”的摩崖刻经,多为高僧安道壹及其弟子所书,其书体在隶楷之间,圆浑安详、雍容简穆的神意极似钟繇的“铭石书”。刻于泰山经石峪石坪的《金刚经》,是摩崖经体书法最杰出的代表,是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杰作,被誉为“榜书之宗”(康有为)和“擘窠大书”的“极则”(杨守敬)。用安道壹弟子的话说,其师的“宝翰”、“清跨羲诞,妙越英繇”(铁山摩崖刻经《石颂》),意即书法比王羲之、韦诞高洁,比张芝、钟繇更圆妙,就隶楷体而言,这种评价并不过分。这些径尺大字,隶的锋芒和楷的方折圭角完全消融于圆浑宽博的体势中,虽体兼隶楷,却毫无剑拔弩张之迹,点画如霞舒云卷,圆转自如,流露出不拘常法、超然出尘的逸意。字字端朴,如大智若愚的古佛,静穆中隐隐然含蓄着雄浑博大的佛的神采气息,把对佛性的体验都融人每个字中,迹化为“圆”的形质和“逸”的意韵。在历代书家中,唯有深谙书道佛理的康有为对经石峪《金刚经》感受最深,他认为“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他还用《金刚经》的字与唐宋名家的榜书相比较,“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44—855页)。将《金刚经》字比作天界上的人,而颜真卿、李邕(北海)和吴琚的榜书是下界的众生,有天壤之别。《金刚经》的字中所显现的“圆”和“逸”的审美特质,在后来禅僧的书法中成了表现传达佛性禅意的“形式语言”,如评智永书“秀润圆劲”(米芾)、“圆劲秀拔”(梁嫩);怀素书“轻逸圆转”(赵蛹)、“率意颠逸”(沈右);誓光书“逸迹遒劲”(司空图);高闲书“驰纵不定”(林佑)。“圆”和“逸”成了禅僧书家精神与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是耐人寻味的。
  古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周易》有“圆而神”,“崇效天、卑法地”之说,天体圆,运动不息,故“太极”也以圆象为形。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郑杓《衍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因而书法体现了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如明人项穆所言“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笔贵圆,字形贵方,既曰规矩,又曰之至,是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22页)。在传统文学艺术中,言情抒情也以意圆、神圆为妙境,中国人对“圆”的崇尚积淀着远古先民自然崇拜的宗教感。佛教对“圆”也有相同的敬畏之意,圆为圆满无缺之意,圆满、圆通、圆融、圆妙正是佛的境界,而且以圆寂为修行所达到的至境。“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而《金刚经》字,以楷之方为形,隶为体,篆的圆笔为骨,隶笔为肉,“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飚洒落如章草”(卫夫人),篆韵草情显于点画间,既得圆的萧散超逸,又有方的凝整沉厚。圆不仅形美,而且能于静中生动感,“圆者运,运者通,通者和”(《管子.君臣下》),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和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包世臣《艺舟双楫》),圆的线条是书法表现生命和情感的最富魅力的“情感语言”,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解悟中锋用笔“千古不易”的缘由。“圆”含有如此深邃的妙理,难怪《金刚经》及禅僧的书法笔笔圆浑含蓄,字字圆通飘逸,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书如参禅,由不工而工,由技进于道,有三种境界,与禅家由疑而参,参而了悟的“三般见解”一样,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普济《五灯会元》)刘熙载对学书也有相似的论述,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刘熙载《艺概》)学书以临摹始,学结字用笔之法,不工求工,临帖贵似,不得有我,字独立于我之外,这是学书的“无我”之境;谙熟法度, “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姚孟起《字学臆参》),此时的字是生命化、人格化了的“意外”所生之体,是书者神采性情的物化形式,形成个人风格特征,“笔墨中自有我在”(石涛),这是学书的“有我”之境;虽然由不工而工,形成自家面目是书家追求的高境界,但个人风格的成熟与定型也易生弊,以完善自己的风格特征求进,不能如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执于我相,用意太近,反生习气。因而,只有舍去自我才能找到真我,使自我消融于点画中,我与字与宇宙之心合而为一,心乎相忘,纯任自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老子),由工求不工,此时的字是生命的显现,是“道”的形,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画”,这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忘我”之境。艺术实践过程中不工——工——不工(“工之极”)三种层次,即是精神世界的无我——有我——忘我三种境界,也即是由迷而悟的“三般见解”,如道的圆象那样,“周则复始,穷则反本”,最高境界似乎回复到初始阶段。是理性回复到感性,是精神“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即是对天地自然之道的复归,是对无我无智无染无执的生命之初的复归。
  唐人吴融谓释苦光的草书“随手变化生空虚”(吴融《赠广利大师歌》),释可朋也称释梦龟的草书“点粗飞石落空虚”(见《书苑菁华》卷十七),书法成了禅僧表现和印证生命存在,显现真如本心的媒介。所谓“空虚”,是禅家顿现真心时的瞬间心境,也是他们作书时的心境。禅悟之心如同一张白纸,随手万变,凌空落纸的点画,黑字白纸,分外鲜明,“如日处虚实”(慧能),“在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书法是处于精神(心)与物质(字)之间奇妙的中介物,与二者有联系又相区别。它是精神,一挥而就的书写过程,与心跳、呼吸的节律及气血运行、情绪和心境有关,是精神在时间中留下的印迹;它是物质,诞生于白纸上的文字符号,已经是充满生意和人的情性的生命形式。瞬间落入白纸的字,像人生有过的生命行为和做过的事那样,下笔就不能改动,不能抹去,无暇进行理性的思考,像流逝的时间一样不可收回。它不模仿和再现任何物象,因而比绘画具有主观性和表现的自由,作书简直就是生命的直接表现,容不得虚伪与做作。难怪禅僧都雅好书道,用誓光的话说:“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吾光《论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卷六)真是一语道破了禅与书法、书法与表现生命之间相互契合感应的因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