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佛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
  作者:佛日
  唐密、东密、台密所传行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以如来藏缘起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证菩提心为即身成佛的秘诀、瑜伽行的枢要,对菩提心有其独特的开示。
  经论所指示的菩提心
  两部大法中,胎藏界(梵语garbha dhatu)法之“胎藏”,指众生本具的佛性、理性、成佛之因,喻如婴儿孕于母胎,真金藏于金矿,此即是大乘如来藏系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佛性。胎藏界法宗依的《大日经》,开篇《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指出法身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所证不可思议的“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此所谓菩提心,指菩萨初证真如时对自心的如实了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又云:“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明言菩提即是对自心的如实了知,菩提须向自心中去寻求。菩提(bodhi)意译“觉”,特指佛菩萨对宇宙人生真实本面的如实大觉。如何从自心中去寻求这种大觉,如实了知自心?经中大日如来告秘密主(金刚萨埵):应从如实观察自心的本来清净、空、了不可得去“识知自心”: “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精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
  从心性论角度看,这段佛言说明心性本来清净,因为心无形无相,超越时空,没有质的规定性,远离众生的一切意识分别,找不到它的实体及住处,只有用众多的“非”遮遣一切意识分别的方法来描述它(“遮诠”),或将它的性质比喻为虚空。佛菩萨所证的“净菩提心”,也是如此,故云:心、菩提、虚空三者不二。这同大乘经中的心性本空、心性本净说,完全一致。  
  按《大日经》之说,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与菩提不二,然而众生为何痴迷不觉,轮转生死?《住心品》回答说:那是因为众生被粗、细、极细三重妄执所障蔽缠缚,向外驰逐,不能如实了知自心,从而生起具有染污性、生灭性的贪心、无贪心等一百六十种妄心,在这些妄心的驱使下造有漏的善恶业,被业力牢牢拴缚于生死海中。欲证得净菩提心,须通过如实观心,超越百六十种世间妄心,破除三重妄执,偈云: “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 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生。 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 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   
  超越百六十种妄心后,证得的菩提心具有坚固不变、无量无际、清净不染、常住不动、寂灭无相等性质,与生灭无常、染污执着的世间妄心截然不同,此心即是常住法身、菩提、涅槃,证见此心即可谓之成佛。密教认为利根者通过密法修持,一生便可破三重妄执而证见菩提心,故云即身成佛,这与慧能大师所说的“见性成佛”可谓同调。  
  于唐玄宗朝来华传胎藏界法,被称为“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印度高僧善无畏(637—735),在其所传《禅要》中说《大日经》所言菩提心,“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他将此生佛同具的自性清净心比喻为一轮满月,此喻含有三义:“一者自性清净义,离贪垢故;二者清凉义,离瞋热恼故;三者光明义,离愚痴暗故。”具清净、清凉、光明之性的自性清净心,是离贪瞋痴等烦恼、无明污染、障蔽的本心。将菩提心形象化为一轮满月,见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后者谓“此菩提心本无色相,为未来成就诸众生故,说如月轮。”月轮之喻,只是使众生悟入菩提心的一种方便,一种使人容易理解菩提心的表诠方式。  
  善无畏弟子一行(673—727)据其师讲述撰成的《大日经疏》(别本题《大日经义释》)中,点明经中所说的菩提——心实相,即是显教一切经中反复述说的诸法实相,不过显教经中“或说诸蕴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说诸法从缘生,都无自性,皆是渐次开实相门”,《大日经》则开门见山,直指众生心之实相即是菩提,乃顿开实相门的顿悟法门。《大日经疏》还依经中“我觉本不生”、“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等佛语,说密教之心髓、顿见菩提心之要,在于观心本来不生之实性而证见“本不生际”,谓“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梵文阿(a)字,为开口发声之初音,是一切声字之母,密教用之表“本不生”、“本初”义。“本不生际”即本来无生无灭的实际或实性,具有万有存在之最终依据、终极实在的意味。《疏》云:“万法皆依净心,净心适无所依。”谓万法最终所依的自性清净心,是无有依处、不依赖一切而本有自在的终极实在,这终极实在并非万有之因,而是万有之体:“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不得为因也。”“体”,梵语为svabha^va或bhava,为实体、体性、本质、存在的根本条件之义。日本天台宗密教(台密)依此义倡阿字体大义,谓阿字所表本不生义为万有之体;东密则倡六大体大说,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万有之体,空海《即身成佛义》云:“六大为法界体性”。   
  两部大法中金刚界法之“金刚”(Vajra),指五方五佛证得的五种如实知见一切、自在无碍的智慧,这五种智慧分别为众生的五、六、七、八、九识所转:东方阿閦(不动)佛所表大圆镜智,为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南方宝生佛所表平等性智,为第七末那识所转;西方阿弥陀佛所表妙观察智,为第六意识所转;北方不空成就佛所表成所作智,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所转;中央毗卢遮那佛所表法界体性智,为第九阿摩罗识所转(应言本具)。阿閦等四方四佛所表大圆镜等四智,实皆为一中央毗卢遮那佛智慧的四个方面。如果说胎藏界法所言菩提心指大日如来的理法身或因菩提心,金刚界法所言五智则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或果菩提心。《大日经》明言:“菩提心为因”,意谓初地菩萨见道后所发胜义菩提心为成佛之因,五方佛所表五智则为此菩提心因种子所结出的硕果。  
  与胎藏界法一样,金刚界法也将菩提心比喻为满月,说其清净无垢。该界法所宗《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偈云:“我已见自心,清净如满月,离诸烦恼垢,能执、所执等。”   
  总之,两部大法所宗依的经典中所言菩提心,指初地菩萨亲证心实相的因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佛圆证心实相的果菩提心,都是如实观心、离烦恼无明而证得的胜果。质言之,两部大法是从佛果境界出发指示心性的。但两部大法特别是依经发挥的唐密、东密、台密,从即身即佛的见地出发,认为佛菩萨所证净菩提心,潜在于众生无明妄心,即是众生无明妄心的实性、实相或“本源”。《大日经疏》卷四、卷十二说汗栗驮(hv!d,意译真实心、坚实心)指人类的“肉团心”(心脏),此即是自性真实心。龙智造《金刚顶瑜伽宗发菩提心论》以月轮比喻众生无明妄心中有清净之性,论云: “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   
  就像月亮的光明乃是本具,众生心性中本具一分净性,如初生时的月芽,随着观心修行,妄尽明现,如月芽逐日增大,终至圆满无缺,成佛之时,自性清净心的本面便如满月般全体呈现。众生心质中本具的一分净性,后人或依唯识八识说释为阿赖耶识中的本有无漏种子,或依九识说释为第九阿摩罗识。   
  曼荼罗所表菩提心
  两部大法的心性论,不仅用文字表述,而且用密教行者观修时所用曼荼罗(mandala)图相予以表示。常用圆形月轮表菩提心自性清净,于月轮中画八叶莲花表众生肉团心,意谓众生无明妄心之实性为清净圆满的净菩提心,或净菩提心住于、潜在于众生现前肉团心中。胎藏界法于月轮上或八叶莲花中央书梵文阿字,表众生心性本不生义。金刚界法于月轮上或八叶莲花中央画一五钴金刚杵,表众生心性本来具足佛之五智。  
  两部曼荼罗还以诸佛菩萨护法众的形相或表示其功德、誓愿的梵文字(种字)、法器画于月轮上,表众生心性所具的佛性功德。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央称“中台八叶院”,八叶莲花中心圆形内绘大日如来,周围八叶上分列阿弥陀、宝幢、开敷华、天鼓雷音四佛,及文殊、观音、弥勒、普贤四大菩萨,总显一切众生心中皆有佛性。中台八叶院上方“遍知院”,列佛眼等七佛母,表诸佛能生、遍知之德;北方“观音院”,列大势至等三十七菩萨,表佛以大悲摄化众生之德;南方“金刚手院”,列金刚萨埵、无垢轮持金刚等三十三尊,表上求大智之德;下方“持明院”,列般若菩萨等五尊,表佛折伏、摄受众生之德;遍知院上方“释迦院”,列释迦牟尼佛等三十九尊,表佛方便摄化之德;金刚手院南方“除盖障院”,列悲愍菩萨等九尊,表以金刚之智除众生盖障之德;观音院北方“地藏院”,列地藏菩萨等九尊,表由观音之大悲救度九界迷情之德;释迦院上方“文殊院”,列文殊菩萨等二十五尊,表以智慧断一切戏论之德;虚空藏院下方“苏悉地院”,列十一面观音等八尊,表成就自他二利之德;最外层四方围绕“外金刚部院”,共列金刚护法等二百零五尊,表佛随类应化之德与凡圣不二之理,亦表众生心数(心所法)本具净性、能为净用之义。
  金刚界曼荼罗依《金刚顶瑜伽宗发菩提心论》,于月轮上分列三十七尊:五方五佛表五智;阿閦等四佛各摄金刚萨埵等四大菩萨凡十六大菩萨,表由修十六大菩萨行而证得佛果五智;又由四方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表由菩提心出生菩萨行;加八大供养,表佛菩萨亦即自性清净心的附属功德。日本台密所用金刚界曼荼罗,宗依《金刚顶经·金刚界品》,称“羯磨会”或“成身会”曼荼罗,系于大圆轮中画五月轮,中央月轮上列大日如来及表其因行的四波罗蜜菩萨,四方月轮上列四佛及其近侍十六大菩萨,外列八供养、四摄、贤劫千佛、外金刚部二十天、四大神等,表大日如来所具的圆满方便。东密所用金刚界曼荼罗,于羯磨会曼荼罗四周列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一印会、四印会、理趣会、降三世羯磨会、降三世三昧耶会凡八种曼荼罗,形成九会曼荼罗。其中羯磨会曼荼罗表大日如来的根本功德——智法身(以佛果智慧为身),因称“根本会”,其余八会曼荼罗分别表示大日如来智法身所生的佛、菩萨、金刚、护法等摄化众生的种种事业。九会曼荼罗所列诸尊多达一千四百六十一。金刚界曼荼罗又分五部:佛部以大日如来为部主,表理智具足功德圆满;金刚部以阿閦佛为部主,表佛智;宝部以宝生佛为部主,表佛之福德;莲花部以阿弥陀佛为部主,表真如之理;羯磨部以不空成就佛为部主,表佛度化众生的能力。五部合表一大日如来之佛果功德。空海《秘藏记》云:“莲花部拟法身,金刚部拟般若,佛部拟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佛果三德。  
  曼荼罗源出古印度婆罗门教祭神之坛,佛教密教的两部曼荼罗,上列众多佛、菩萨、佛母、金刚、诸天乃至仙人神鬼,貌似多神教徒崇祀多位神祗,实则在佛教密教中,两部曼荼罗之体(月轮)表自性清净心、菩提心,曼荼罗上的千数诸尊,是一大日如来功德的各别表显,而大日如来终被视为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大日经疏》卷二:“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空海《秘藏记》云:“我本来自性清净心,于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谓曼荼罗上所列大日如来及表其眷属功德的诸尊,即是众生本来心性、净菩提心。是则两部曼荼罗,实为以图像符号表示的密教心性论,其所表义理可以文字概括曰:众生心性本来无生、无相,清净离垢,具足佛菩萨所证得的五智、无缘大悲、涅槃解脱及种种利益、度化众生的方便妙用。此可谓显教《大乘起信论》中心性如实空而不空,“具足无漏性功德”,真心“净法满足”义之更为具体的描述。两部曼荼罗还表示:法界万有,包括诸佛、众生,有情无情,一切现象,皆唯一净菩提心,皆在如满月般圆明的净菩提心中显现。
  观修证见菩提心
  两部大法是极重真修实证的秘密瑜伽,其精华与其说在理论,无宁说在观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其法大略分有相瑜伽、无相瑜伽二法。  
  有相瑜伽是从观想有形相的具体对象入手修定,其根本是所谓“月轮观”或“净菩提心观”,此观将净菩提心形象化为一轮皎洁的满月,于自心中观想,观至明现后观想此月轮逐渐扩大,遍满宇宙。《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云:“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谓观至明见圆明净识,则名见真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若渐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具一切智。”《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皆说此观。《无畏三藏禅要》述此观具体修法云:  
  “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比方。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行者久久作此观,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罣碍。一切妄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依此修习,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   
  这种禅观,切实可行,简易不烦,有降心火、除昏沉、益智慧之特效。观修时既可将月轮想像于面前,又可将其想像于心间。常凝视天上的满月,牢记其形相,以之为曼荼罗,或对月修观,较易观见。但依有相的明月而观无相的菩提心,只是一种禅观方便,若拘执月轮之相,将成见性之障碍。《金刚顶摄真实经》卷二云:“不取相状,安立无上大菩提心。若观菩提心相犹如月轮,水精、乳色,此等诸相,皆是凡夫所观之境。”观月轮见性,要在离妄想执着,契合空、无相、无住的本性,无心、月之别,离能观所观。此须对大乘实相义理有透彻的理解。  
  有相瑜伽的通常修法,是三密相应的本尊瑜伽。胎藏界本尊瑜伽于空性中观自心为月轮相,轮上有本尊相;次观面前本尊心间有表其菩提心的月轮相,观此月轮上排列本尊咒字,意缘其字,口中诵咒,观想咒字从对面本尊心间入我心间,又从我心间入本尊心间,循环不已,曰“入我我入”。简略的修法是于心间或面前本尊心间月轮上观想梵文阿字而持诵,称“阿字观”。金刚界法的本尊瑜伽,将所观想的面前本尊召请入自身中,想自身与本尊无二无别,次于与本尊无别之自身心间观月轮相,轮上有白色五股金刚杵(表五智),专注于彼而诵本尊真言,持诵时配合调息。两部法的本尊瑜伽具体修法甚繁,须入坛灌顶,经上师传授。  
  本尊瑜伽修习中,由在自身上持续观想佛的身口意三业果德,与之相应,以期感得本尊及法力的加持,俾令自身本具净菩提心的功德速疾显现,所谓“三密加持速疾显”。据《大日经》等,有相瑜伽只是接引中下根器者渐见菩提心的方便,修习成就,只能入有相三昧,不堪超出世间,不能证见净菩提心。亲证净菩提心,须在有相瑜伽的基础上修无相瑜伽。  两部大法的无相瑜伽,皆以正智反观自心为内容,实属修观(毗婆舍那)。《大日经·说无相三昧品》谓瑜伽行者当观自心,如是思维:  
  “想从何生?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以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离于造作,无所识知,因业所生,应当等观,同于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刚等之所伤坏,或忿恚粗语而能少分令其动作;若以饮食衣服涂香花鬘,或以涂香旃檀龙脑如是等类种种受用之具、诸天世人,奉事供给,亦不生喜。”   
  “复次秘密主!心无自性,离一切想故,当思惟性空。秘密主!心于三时求不可得,以过三世故。如是自性,远离诸相。”   
  谓就现前一念观想之心,究其从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