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论“了生死”当“发菩提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了生死”当“发菩提心”
  果菩
  前言
  当我们谈论“生死”的时候,已经不记得生时的痛苦,在平常生活中也从没有体会到死时的恐惧。因此,就这样的一天天过去,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相关,而很少有人会去深刻思考这个人生的大问题,或是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可是生与死就在我们身边,能看得到的。每天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新的生命降生,又有多少生命离去,没有人知道,人们也不关心这件生死的大问题。可是每一个生命都逃离不了生与死这一关。因此,不如让我们直面生死,寻找答案。
  一、生死与轮回
  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更多的人是不知道死亡后的事情,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更加的恐惧,才加深了对生的渴望。古人云:“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是很悲哀吗?世俗上人们把刚刚生出来假婴儿当作一件最快乐的大事,当人死了后,也是把他当做一件大事,人的寿命虽然短暂,但人们有不同的想法与不同的感情,故有生死的叹息。因此,要知道死后的事情,就必须把握现在。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古来诸家都有劝善之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说,行善为圣人之通说。但佛法所讲的“生死”却不是如此。《楞严经》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生死如轮,故称为“轮回”。如果只是行善事,升到天上,但难逃离生死轮回。福报享尽了,总有一天会更堕恶道。《涅槃经》云:“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以我们人来讲,人死后凭着善业、恶业而升天或做人、畜生、饿鬼,甚至堕落地狱道。这都是在人活着的时候,所行的是“十善”,因此将来生人、天世界,所行的是“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都是以平时生活中所做的善、恶之事积累,而临终自然会感召好的世界。
  二、欲为生死的根本
  世间上的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在家人有信仰佛法、修习佛法;出家人有的修习佛法、弘法利生、了生死,也有不修道,只在五欲中打滚。凡自性不明了的,都是三界火宅。人因五欲七情所捆,故生死不了。《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因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生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如古德所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以钱财来换取一切物质上的需求。五欲中第一个就是财。人有财,才想女色、娶妻,人若无财,许多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世人以有钱为乐,无钱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从没有知足的时候,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人能把钱财看穿的。若是有人能看破这个五欲七情,这个人就跟“道”相接近了,看破时自然厌烦这一切,因此他一定能找出真实之理。我们在这如梦如幻的生活中,颠颠倒倒的过日子,不知佛的伟大,不思出离生死,任善恶以升沉,随业力而受报。所以六道轮回,苦楚万状。不能自己作主。
  因此我们知道,行善与作恶能够增加和减损我们的福报,终究不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苦海。
  三、从自身入手
  若真想了生死,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论》有一个譬喻:论中说:好比一个人进入了宝山,山中蕴藏许多的宝藏,如果我们没有双手,如何挖取宝物呢?同样的道理,进入佛法这座无尽的宝藏里,如果缺乏信仰的手,就不会坚定不移地埋头挖宝,依靠信仰的手,才能获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金刚经》云:“若人能一念生净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
  《虚云和尚开示录》云:“若真为求了脱生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若能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办道了生死这一关,说难也难,说易也容易,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信不及就为难了”。有句话说的好,云:“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恶人谁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我们出家的目的本是为了“了生死”,早离三界火宅,由于贡高我慢之心,不能修忍辱,不除习气,虽然有修行善因,但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脱,随业受报。《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说“是善是恶、作凡作圣,都是由自己来把握的。”因此,正确的信仰、看开一切、忍辱、发大愿等,都是我们学佛人,所必须从自身做起的。
  三、劝发菩提心
  诸佛出现于世间,说种种法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方便不同而已。《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一切法门的基础和根本。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因此,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了脱生死”,离苦得乐。了脱生死是不离发菩提心的,发心者,成就佛道,必须要从恭敬心出发,能忍辱,对人平等,这样才会无障碍的到达彼岸。
  《虚云和尚开示录》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拔除众生苦难,施与众生快乐,兴慈济物。你我若能作到不为自己的精神,那么人人都会恭敬你,作任何一件事情都容易成功的,作事情以慈悲心对人,言语要恭敬客气,这样的话,人家见了,对你也会生出恭敬,故孔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对人生起恭敬心,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虚伪。这样人见到你一定会恭敬客气。否则,倚仗自己的才能,老气横秋的,或口是心非的,专为名闻利养而谋划,那么就算人家恭敬你,也可能是虚伪的。六祖曰:“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所以我们切莫生是非之心,起人我之别,如诸佛菩萨为人服务一样,这样菩提的种子,处处下生;美善的果实,时时收获,烦恼自然缚不着你了。世尊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贪瞋痴。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们戒除贪欲,坚固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今你我既已出家,同为佛子,要想明心见性,返本还原的话,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万苦,参访善知识,是为了成就圣果,自利利他。现在已经是末法,去圣遥远,佛法生疏,众生多数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与佛相同,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二六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应该努力办道,不要错过时光。应当向自性中观照,一定要真正的发心,如果自己不发心的话,就是释迦如来再出现于世间,也度不了你。发心是一件大事,不可轻视,在发心时,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不可因难而退心,只要心不退,总有一天会成就的。成佛必须要从发心开始,发心就象磨刀一样,有耐心、忍心等,要发长远心、坚固心,不令退转。这就是明因识果的道理,诸佛菩萨都是由此发心而成就的。
  总结
  心是引导我们轮回或解脱的根本,自性随妄想轮回生死,不自觉知。《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生死。”达摩祖师西来,只是教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今日得闻佛法,正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今两者皆得,只须看我们自身的了。《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在此,共愿各众自努力,勤奋用功,从心入手,发菩提心。正如六祖所云:“菩提自性,本然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菩提与菩提心
下一篇:略论“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