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佛教简史略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佛教简史略说
  佛教在中国流传距今有二千多年,已深入根植于中国肥沃的土壤之中。而我们知道佛教并不是我们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他发源于印度。古人云:饮水思源,遇事寻根。因此要全面的了解佛教的历史,应该先了解佛教在印度的兴衰,以此借古鉴今。
  每一种宗教必有他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演变等的过程。作为佛教的宗教也不例外。而本文"印度佛教简史略说"就是很简单的说明佛教在印度产生,演变,发展以及衰亡的过程。
  宗教在印度史上曾发生过积极作用,每当一个新兴的奴隶主产生时,就有一个新宗教产生。而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必有他的历史原由。那是什么原由呢?是源于印度所拥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种所决定的。特别是印度的地理环境,更是宗教赖以产生和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印度是个巨大而复杂的文化地区,从古以来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宗教方面,都是个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素有"宗教王国"之美称,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由于印度"北背雪山,三重大海"的特殊地理,所以大部分是属于热衷带地区,也由此而形成印度一年中的三个季节:每年的三月至五月是暑季,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月至次年二月属凉季。再加上复杂的人种和种族制度等种种的原因促使了佛教的产生。如据赵朴才能记载,公元前6到4世纪,印度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有两个代表国家:摩揭陀国和桥萨罗国,是出现在恒河中下游的封建地主中哝。时思想界异常活跃,出现沙门集团(九十六种外道,以六师外道为代表)及婆罗门教,形成两在集团。此时代表城镇新兴奴隶主阶级反对这两大集团的阶级产生了,这就是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印度佛教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在说明印度佛教思想分化的原因。 佛教僧伽经六和为本,六和即事,理则共证。 佛灭百年后,出现分化。 其分化的原因很复杂,简言之不出六种:
  佛以种种传说譬喻方便度生,佛子从不来不过问何者为史?何者为喻?一律以史实看待,导致众说纷纷。此为分化之一。
  第五、向见不同:
  对法义的观点所见不同,对佛经的见解不同,致处理的方法,后果不同。
  第六、时,地的差异:
  从时间上讲,佛在世时教化的弟子决不同于佛灭后百看的弟子。佛在世时以平谈笃实为教,一扫空谈无意之行(身体力行)。佛灭后百年,渐渐重视外化,不甘平谈,开始内外争执,理论要求也趋向幻化。从地理方位讲,环境文化的熏染而出现差异。如西北山地民俗纯朴,接触希腊,波斯文化。南印则于想像力,融神秘,艺术为一体的文化。恒河流域思想活泼自由,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之,佛教分化的原因众多,总括是以上六种。这些都是自然发展,非佛子有意变化,是随顺自然规律发展而发展。
  印度佛教经过以上种种原因的演变,慢慢的进入发展的阶段。这发展的阶段也是就从小乘发展致大乘。其主要因素动力是由于佛涅磐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佛子缅怀释尊,融信仰于事相,从事相以发展到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传闻记录等等。从缅怀佛陀发展到十方有佛,有净土,往生西方净土,发愿,忏悔,这些都是充满了信仰和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不可缺少的内容。此时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人物。他智慧高深,辨才无碍,主张缘起性空的道理,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他的学说在印度广为流传,从而把大乘佛教推向了顶峰时期。此后,龙树最得力的弟子提婆,以及无著,世亲,师子颊等人继续弘扬大乘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广泛的传播,至此印度佛教也进入了发展的顶盛时期。
  法法因缘法,佛教的传播也不离此法则,佛教的教义反对神我论,四种姓而创制众生平等说,在演变发展中,皆受到种族制,神我论的阻碍。到公元七世纪后期,神教吸收了佛教理论来充实他的不足,所以他以新的姿态崛起。而佛教由于缺少人才都失去了创作力,没有及时的加入新鲜的活力,也提不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思想渐渐冷落下来,最后都被密教所摄。其次与印度教的同化有关。佛教在印度虽然也是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派流。但却通常并不是正统或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印度古代思想界的正统或主流派是婆罗门教及其后来由他演化出来的印度教。当佛教进入密教阶段,开始走下坡路时,印度教则在印度处于兴盛时期。八世纪之后,印度教系统中先后出现了重要的思想家,使印度教的宗教与哲学理论日臻完善,而密教的许多宗教实践取自于印度教。这样,随着佛教体系中印度教的宗教实践成分的增多和对原有理论的淡漠,佛教就渐渐同化于印度教,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地位。最后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对佛教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毁坏和抢掠,并迫使许多佛教徒改变信仰,所以到了十三世纪时印度佛教最终在印度本土消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