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教诸神与祭典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中村元、肥冢隆合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教诸神与祭典(中村元、肥冢隆合著
  (一)印度教的社会
  [印度教] 印度教徒占印度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印度文化就是以印度教为基础而发展的。这个人口约有六亿,面积辽阔的印度大陆,是一个多元性的社会,一切自然环境、气候风土、生活习惯、语言等,无不随着各个地域而有所差异。统一这个复杂、多元社会的印度教,本身也极富多元性;它从高度发展的哲学,到对动植物的崇拜,随着地区、社会阶层、宗派的不同,而呈不同面貌。虽然如此,印度教却能发挥其多元功能统一印度,使印度成为别具特色的社会。
  ‘Hindu^’原本是波斯语,表印度人之意。印度教,英语‘Hinduism’。像这种宗教名称源于民族名称的例子,只有犹太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印度教徒称自己的宗教为‘永远的法’(Sana^tana-dharma)。‘法’除了表示法规之外,也含有宗教的意思。简单地说,印度教就是印度的民族宗教,也是印度人的生活规范、社会习惯。
  [印度教的成立] 印度教是自吠陀以来,或吠陀期以后,以全面发展型态出现的宗教。但是在吠陀之前的哈拉巴文化遗物中,发现许多兽主像、女神像,以及象征公牛和树木的物品。因此有人认为印度教的萌芽期,应该是在西元前二世纪至西元后二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耶那》两大叙事史诗完成之后。印度教的前身是以婆罗门为社会最高阶级,倡导祭祀至上的婆罗门教。
  当阿利安人向印度西北、恒河平原,甚至全印度扩张的同时,他们也逐渐和土著社会有所接触,而产生了文化混合的局面。阿利安人把土著列入阶级制度中,藉以扩张阿利安人的社会;土著也因着阶级制度的融合,而发觉自己所信仰的神,与阿利安的诸神非常相似;甚至到后来,他们的神话、宗教仪礼、生活习惯等,也都几乎阿利安化了。阿利安文化也由于继续不断地吸收土著文化的各要素,而逐渐改变了原有型态。阿利安文化和土著文化反覆交融后,新的社会文化体──就是后人所称的印度教──逐渐形成;也由于它们两者间不断的融合、变化,因此印度教才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型态。
  [阶级制度] 统一印度教社会的是‘阶级制度’。阶级制度是由含有‘血族、种族’意思的葡萄牙语演变而来。十六世纪,葡萄牙人侵入印度,把划分身分的制度称为‘cas-ta’,印度语则称为‘贾弟’(出生之意)。
  每个阶级与阶级之间都有严格的划分,并采世袭制,也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该阶级的身分,终生不变。阶级和职业有密切关系,一个人出生之后就已经被决定了他的职业,即使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也脱离不了原来阶级。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必须在同一阶级才能联姻,与不同阶级的人结婚,将不被社会承认。不同阶级的人不能一道用餐,甚至物品的授受,生活上的接触都在禁止范围内。阶级高的人与阶级低的人交往,被认为是玷辱身分的举动。虽然目前‘玷辱’的观念已逐渐淡薄,但是在保守的农村中,依然还保存着这种强烈的阶级意识。
  在阶级制度的观念中,凡是从事污秽的职业,或是食用不洁的食物,都会被视为下阶层。换言之,阶层的分野是由宗教上‘干净与否’的观点来决定。在印度教教义中,杀生、死亡、排泄等都是不净的事,从事与这些事情有关的人,就是不洁的人。屠杀神圣的牛或从事皮革业者在教义里也被归为‘不洁的人’。
  阿利安人除了划分与被征服者土著之间的阶级差别外,其内部也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王侯与战士)、吠舍(庶民)、首陀罗(奴隶)四姓。四姓制度在印度语中称为‘瓦鲁那’,含有肤色的意思,藉以区别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肤色。西元前六世纪左右,婆罗门设立了以他们为最高领导阶级的四姓制度;不过这种四姓制度徒具形式,印度社会并未真正执行。另外,西元前三世纪侵入印度的西方民族和称为‘贾弟’世袭的职业团体,虽被编入四姓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除了婆罗门阶级外,社会上实际的构成单位是‘贾弟’。‘贾弟’不但为阶级制度的成员,也是印度教的信徒。所以,一个印度教徒如果想改信其他宗教,无异是意味着脱离印度社会。
  (二)印度教诸神
  [圣典] 印度教是过去三千年来,在印度本土所发展的生活、文化总体。它的形成前面已叙述过。从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项事实︰印度教没有一位像耶稣基督、释迦牟尼或穆罕默德的开教鼻祖,甚至也没有一本像《圣经》或《可兰经》的圣典。除了早期的《吠陀》文献外,记载神话传说的两大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耶那》,勉强可以算是印度教的经典。两大叙事史诗是集合了神话、传说、伦理思想的宗教诗,出于吟游诗人之手而流传至今。西元前二世纪左右,开始被整理、增补修正,而成为现在的形式;《摩诃婆罗多》完成于西元四
  百年左右,而《罗摩耶那》被认为是稍早完成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记载巴拉达国槃涂五位王子和一百位异母兄弟,彼此为了争夺王位而引发战争的故事;《罗摩耶那》是叙述憍萨罗国王子罗摩一生的故事。前者有一篇〈薄伽梵歌〉,是印度人最钟爱的宗教诗之一。
  和叙事诗同时流传下来的,是记载‘古代故事’的《普拉那》文献。《普拉那》的内容大都记述神话、祭祀、朝圣等与印度教徒的宗教生活有关的事情;它本来是专记述神话时代的统治史,后来逐渐地趋于民俗化。《普拉那》重要部分共有十八篇,大约完成于四世纪至十二世纪间,其中还包括以‘圣比达’和‘亚殑摩’为始的资料。
  [诸神的变迁] 到了叙事诗时代,过去吠陀时代诸神的崇高地位都已经降低;而以前不甚重要的神,在吸收了土著信仰的各种要素之后,竟然也登上了最高地位,而受到崇拜,其他又有许多新的神产生。在《黎俱吠陀》中被称为神界霸者的帝释天,如今也贬降为地方守护神。另外,如梵天神、毗湿奴神和湿婆神却成为最高之神,专司支配、创造、维护和破坏。事实上,印度教的神界广泛,组成分子也复杂;不过人们相信在这些神的背后有唯一至尊者,这种观念是超越我们所能了解的范围。至尊者通常都是藉着诸神具体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
  在本质上我们称印度教是一神教,诸神的形象只是表现最高地位神的各种面貌与性格而已。 
  [梵天神] 梵天神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专司创造。梵天神并没有受到信徒特别的崇拜,也没有特定的信仰团体,通常是以‘四面四臂’、骑坐莲花或鹅鸟的形象出现。
  [毗湿奴神] 毗湿奴神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神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毗湿奴神通常化身为︰(一)鱼(为了要在大洪水里救起人类的始祖马奴Manw)、(二)龟(海浪翻腾时支撑住梅尔山)、(三)野猪(拯救沉入海底的大地)、(四)人狮(征服恶魔喜拉尼卡西普)、(五)侏儒(从恶魔巴利手中夺回三界)、(六)持斧头的罗摩(镇压王族,
  夺回世界)、(七)罗摩(《罗摩耶那》的主角)、(八)克利修那、(九)佛陀(佛教的教祖)、(十)卡尔基(具有马头的救世主)等十种。
  毗湿奴的十种化身中,以克利修那的神话最有名。克利修那出生于马都拉郊外的布林达旺,幼时以放牛为生,但是却能展现出超人的英武,同时又是一位吹奏笛子的高手,因此受到牧女们的爱慕,其中以克利修那和牧羊女萝达之恋,最受后世讴歌。克利修那据说就是横躺在阿难陀龙背上冥想的神,另外像︰诃黎、纳拉耶纳、婆薮天、那罗延天、伽殑纳达等,也都是克利修那的别称。
  [湿婆神] 源于《黎俱吠陀》中的暴风神鲁陀罗,自《婆罗门书》完成之后,逐渐成为地位重要的神。虽然湿婆神性情刚烈,但由于‘湿婆神’一语含有‘喜事’的意思,因此湿婆神也有温和的一面。湿婆神住在开拉萨山,骑着具有三只眼睛的公牛、着象皮、束发;持三叉戟、斧头、剑和盾等。湿婆神大都以画有面貌的男性生殖器形象出现,同时也以恒河的守护神、舞蹈像、瑜伽、音乐、学问指导者等各种姿态出现。湿婆神和巴尔瓦娣结婚,是男女两性结婚的象征。其他如玛修瓦拉(大自在天──居住于色界天之顶的神)、玛哈铁瓦(大神)、伊舍
  那(支配者)和巴修巴底(兽主)等,都是湿婆神的别称。
  [神妃和性的信仰] 女神的存在自古以来即家喻户晓,但是真正信仰的风气,却始于笈多王朝。随着印度教思想的展开,过去被认为最高者的湿婆神和毗湿奴神,从此不再是一般性的神,而渐被特定化。祂们的配偶被认为是性(活动力)的代表,是世上一切事物活动机能的来源。将湿婆神妃特露嘉女神当作崇拜对象的一派,兴盛于七世纪。而性崇拜的例子也可在毗湿奴神教派中窥见一斑。
  湿婆神的神妃为数众多,其中有代表狂暴性格的特露嘉(不容易亲近的女神)和迦莉(黑女神);象征温和者的乌玛女神。乘坐狮子的特露嘉女神展现威力,刺杀化身水牛的恶魔马里夏,这是印度最有名的神话之一。迦莉女神皮肤黝黑,好吸食鲜血,是凶猛可怕的女神。迦莉女神的信仰,以恒河下游最盛行。乌玛女神有‘山神之女’、‘雪山之女’和‘白光辉映之女神’等别称,但是彼此的区分不甚明显。印度各地方都供奉乌玛神像,大都以身靠湿婆神的造像居多。
  毗湿奴的神妃拉克修米,又名修莉,是象征幸福美满的女神,中文译为吉祥天、功德天。吉祥天的出身与水和莲花有关,经常以坐莲花、持莲花的形象出现,而以左右站立双象出现的造型也非常多。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梵天神,其神妃沙拉斯瓦提女神与圣河同名,是圣河神格化的女神。
  [其他诸神] 伽尼夏和象头人身的考底克亚是湿婆神之子。前者有伽那巴底的别称,被认为是学问和福德的代表神。此神中文译名为欢喜天(圣天)。考底克亚又名斯布拉夫马尼亚,是乘孔雀击退恶魔的战神。
  自《吠陀》时代以来,帝释天、火天和阎魔天诸神的地位降低,成为保护四方的护世天神;太阳神苏利亚被认为是乘坐马车在天界四处活动的天神。此外还有如月神等由星宿演变而来的诸神。印度人崇拜动物的情形,也可从其信仰中窥见一斑,许多动物被当作诸神的化身或坐骑而受到膜拜;其中以服侍《罗摩耶那》主角罗摩的圣猴哈奴玛,最受人们的喜爱。另外,如栖息于森林或树丛的精灵夜叉神和夜叉女神、蛇神纳伽,都不属于阿利安神界范围内。其他的神祇还有亚布莎拉丝和祂的配偶──乐人殑达瓦和半人半鸟的基娜拉等。
  (三)殑伽女神
  [河川神] 早在《黎俱吠陀》时代,信仰圣河沙拉斯瓦提和其他诸河的风气,已经非常兴盛。到了叙事诗的时代,对恒河、朱木拿河的信仰逐渐提高,源于这些河川的诸神也都慢慢的占上一席之地。河川被认为是母性的化身,因此河川的名称均采女性名字,河川神自然也就是女神。
  [沙拉斯瓦提] 沙拉斯瓦提含有‘丰富之水’的意思。有人认为就是指拉加斯坦州的沙士底河,但这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古代的‘沙拉斯瓦提河’必是一条大河,不能以现在平凡的河川比拟。
  自《梵书》神话时代之后,沙拉斯瓦提女神和言语女神瓦裕具有同等的地位,祂被认为是专司学问和技艺的女神,叙事诗之后,祂被设想为梵天神的神妃,以弦乐器为代表物,其他所佩带的物品尚有念珠、经卷。在佛教里,祂被称为辩才天(美音天、妙音天),是一名会弹奏琵琶的女神。西元前一世纪初期出现于巴路特栏栅柱上的浮雕,是描述沙拉斯瓦提女神最早的遗迹;该浮雕像具有双臂,站在莲花上,手执竖琴状的弦乐器。另有一种四臂神像,右手持念珠和莲花,左手握水瓶和经卷;站在两胁下的女性侍从,正弹奏‘维纳琴’。
  [殑伽] 恒河以清纯、洁净而受到至高的崇拜,但是代表恒河的殑伽女神以独尊像出现的例子倒不多。出土于西孟加拉的神像中有胸前握有水瓶,背靠如意树的殑伽女神,因此,有人认为恒河是流经天界如意树下的大河。笈多王朝撒姆特拉笈塔国王(在位期间西元335~375年)所铸的货币上,也绘有站在摩竭鱼背上的殑伽女神像。
  在爱罗拉第十六窟的庙内有殑伽、朱木拿和沙拉斯瓦提三位河神像。雕刻在庙中央龛上。殑伽女神直立居中,朱木拿女神站在右边,沙拉斯瓦提女神居左;朱木拿女神和沙拉斯瓦提女神的上身均向中倾靠。三尊神像的高度相差无几,可说是以殑伽女神为本尊的三尊像。
  叙述恒河降临人间的雕刻,以马都拉南方摩诃巴里婆兰的岩壁雕刻最为有名。该岩壁雕刻以中央的裂口表示恒河降临人界,并且以龙与龙女象征水流。恒河的两面岩壁,雕刻着赞美这个伟大时刻的神、人类和各种动物的形象。摩诃巴里婆兰的雕刻以肢体柔美著称,表现出七世纪南印度雕像的典型模式。
  另外,殑伽女神与‘恒河守护者’的湿婆神同时出现的例子,在南印度的雕刻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殑伽女神往往处于附属地位。水顺着湿婆神的头发流出,殑伽女神合掌立于水旁。此外,殑伽女神也会以人鱼型态出现,象征湿婆神的发饰,甚至也和巴尔瓦娣一样,被认为是湿婆神的神妃。
  毗湿奴派的信徒也将殑伽女神当作毗湿奴神的神妃来祭拜,因此以这种观念为主题的雕刻作品非常多。
  [守门神──殑伽女神、朱木拿女神]
  殑伽女神同时出现在湿婆神和毗湿奴神两个神派中,明显表示恒河被所有印度教徒奉为圣河而受到崇敬。印度教还将殑伽女神和朱木拿女神列为守门神;殑伽女神和朱木拿女神被雕刻在寺院入口的两旁,守护着寺院的平安,这种造像遍布于整个印度。
  成为守门神的殑伽女神和朱木拿女神,分别站立在摩竭鱼和乌龟的背上,两者手握水瓶。摩竭鱼是一种栖息于水中的想像怪物,头部和鳄鱼相似,尾巴则呈鱼状,或草花状;除强调其可怕性之外,也将之视为生命之源──水。摩竭鱼不仅是殑伽的坐骑,同时也是水天神的坐骑,由于这种关系更加深了殑伽女神的重要性。另外,两位被当作守门神的河神均握有水瓶,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造型。这不单是和祭祀仪礼用的圣水相关而已,而且还意味着生殖力和净化力。
  殑伽女神是宁静净化的表征,朱木拿女神则代表诚信,因此两者才拥有守门神的地位。河神被当作守门神的例子在笈多王朝之前并未出现过,当时主要崇拜夜叉神或夜叉女神。尤其是对夜叉女神的信仰,被认为与‘女性生殖力’和‘树木结果’的原始信仰有所关联。殑伽和朱木拿河神发展为守门神的主要原因,除了两者均具有清洗罪恶的净化力外,也由于圣水孕育万物的力量和女性生殖力的被联想成同一件事之故。
  (四)印度教的教义
  [法] 印度教徒称自己的宗教为‘永远的法’或直接称‘法’。‘dharma’(法)的原义是指‘保持物’、‘支持物’,引申为支撑全宇
  宙、保护人类之意。中国把‘dhar-ma’译为‘法’,它包含了生活规范、伦理、道德、义务、法则、真理和宗教等多样性质;因此,印度教不再单指一种宗教,而是多重性质的宗教。印度教诠释教义和制定‘法’的书籍,是以西元前后数世纪编纂成的《玛努法典》为始的数种经典。这些法典除说明四姓的权利与义务,也记述了人生的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就是学生期、家居期、林栖期和游行期。
  印度教除对法的遵从外,财宝和性爱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财宝意味财产和利益,成年人都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实利论》和《性爱经典》(Kama Sutra)分别是记载财宝和性爱的典籍。
  [解脱] 法、财宝和性爱,是人生三大目标,也是人生的义务;若能达到这些目标,那么就是理想的人生!但是,比三大目标更深一层的理想人生,是以解脱为最终目的。所谓‘解脱’就是指脱离轮回的意思。获得解脱的方法,按照各种教派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解脱之道有︰知识之道、行为之道和诚信之道三种途径;但是这三种方法的诠释各教派均不相同。知识之道,就是在精神层面中确立个人灵魂与神的一致;或者透过冥想直接与神合一。行为之道︰是按照每个阶级所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以求解脱;具体地说,就是执行祭祀、个人祈祷、
  遵守戒律、朝圣等,但是,后来有人认为这种外在的朝圣、祭祀,纯属低俗的解脱方法。诚信就是专心一致对神奉献信爱。换言之,就是绝对皈依神。这种信仰之道不分性别、身分,透过对神的赞叹、参拜和供奉,与神作直接接触。诚信派的最初形态是一世纪左右才成立。在广受印度教徒钟爱的〈薄伽梵歌〉中,有特别的说明,同时毗湿奴派也相当重视这种方法。
  (五)生活与祭祀
  [宗教生活] 印度教是一多神教派,不仅有普及于全印度的大神,又有特定地区才供奉的地方神,另还有特定阶级所信仰的神。一般说来,印度教徒并非对所有的神都有祭无类,也不是专祭拜特定的神。但是信徒们总会挑选几位作特别的祭拜;祖先留传下来的家神,及社神──土地守护神──就是其中的两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甚至供奉他们私人信仰的神。
  印度人的日常生活里,二十四小时都和信仰紧扣在一起,他们一天的生活始于沐浴、参拜神像。每天清晨天未露白,住在河边的居民就开始活动;他们赶到沐浴场沐浴,再膜拜慢慢升空的太阳,接着又到附近的寺院参拜,也向路边的小庙或圣树献花、浇水。用餐前,每家要起火烧去其中一些食物祭神。印度教的家庭没有设置特别的祭坛,一般都把神像供奉在厨房某一角落,这是由于他们的宗教生活是以灶为中心的缘故。另外,还有人把神像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计程车司机则把小神像放在驾驶台上。像这种真诚的信仰,自然是由于个人的宗教心使然,
  但在印度,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家庭的祭祀] 印度的家庭祭祀大都请婆罗门来主持仪式,诸如通过人生各阶级所举行的‘净法’。‘净法’是从诞生前的受胎式(结婚第四天,双方结为夫妇)开始,其他还有十二种主要的典礼。但是,现在印度社会里只有在入门(学习学问)与结婚时,才请婆罗门到家中举行祭祀仪式。入门典礼在八至十二岁间举行,由婆罗门将小孩斜挂在左肩的圣钮移到右手下;通过入门典礼后,儿童才能获得学习《吠陀》的机会。印度人称自母胎出生为第一次的诞生;称入门为第二次的诞生。印度在‘阶级制度’下,婆罗门、王侯和庶民的三个阶级均需完成
  这种入门典礼,因此被称为‘再生族’;不能获得学习《吠陀》的首陀罗阶级,就被称为‘一生族’。但是四姓制度只是有名无实,所以‘再生族’和‘一生族’之间也没有很严格的区分。
  结婚典礼是净法中最重要的仪式。印度的结婚典礼按照地方和阶级,而有所不同,新郎和他的家人一行热热闹闹地前往新娘的家里,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一对新人齐步走七步,婆罗门在两人的脚下洒圣水,这样就算完成了结婚典礼。印度社会的上层阶级不容许离婚;因为他们都是年纪轻轻就结婚,所以,时常会造成年轻守寡的悲剧。目前印度当局规定男子满二十一岁,女子满十八岁为最低的结婚年龄,但是在许多农村里仍然有很多人不遵守这种法律规定。
  葬礼也是印度人相当重视的仪式,除了少数人外,大多数人都施以火葬。人死后先用圣油涂抹遗体,再用新布裹住遗体,运到河边的火葬场,然后把遗体先泡水洗濯干净,最后再放在火上焚烧,燃烧后的骨灰放入河中,随着河水流逝。死被认为是一件污秽的事,所以死者家族必须举行净化仪式。火葬后第十天到三十一天内要把灵魂引渡回祖灵中,这样才算完成整个葬礼的仪式。
  [神像和寺院] 婆罗门教的祭祀是利用赞歌把神请到祭坛,再奉献祭品,这种称为‘奉献牺牲’的仪式已成为祭祀的中心,因此没有神像存在的必要。但是,印度教徒却是以膜拜神像为祭祀的中心;信徒除了膜拜神像外,还要向神像淋圣油或牛奶,同时也要献香、鲜花、灯火和食物等。印度教的神像包括雕像、画像以及石块、树木等。湿婆神教徒则把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圆筒型石柱当作湿婆神,而予以虔诚的膜拜。
  一般说来,神像大都被供奉在家中或寺院里,但也有少数是被放在路旁供行人祭拜。印度的寺院,有小如村落的庙堂,大如吸引全国各地信徒前来朝拜的大寺院,其间各种寺院的建筑不下百种,有些寺院甚至是开辟整座山而建成的。在巴特那下游约一四0公里,靠近斯达殑西河附近,有一座岩石小岛屹立在恒河中央,这座岩石小岛称为加比那特的湿婆神寺院。从印度的古文献得知,印度教寺院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现在的寺院以五世纪初期的乌达依吉里石窟寺院最为古老。
  据说,建造寺院的建筑师须学会瑜伽,使灵魂得以升天去观察诸神的住所,然后模仿神的住所,建造人间寺院;也就是说,寺院是诸神在人间再现时的居所。卡修拉荷寺院的外壁上雕刻着无数的神像,可被视为这种思想盛行的结果。有的寺院利用动物的雕像支撑住整个寺院,但是也有在基台上雕刻车轮,表示诸神行动快速,同时这也是寺院祭祀仪式时所展示的花车原始图案。
  印度教的祭祀和日常生活的节令,都是根据占星术来决定的。印度的历法是由太阴历和太阳历两者巧妙配合而成,将西洋历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当作第一月──‘加陀拉月’。举行祭祀的当天,要沐浴、斋戒、不眠和布施,其中的沐浴,当然是以在恒河处施行最为神圣。
  (六)恒河流域的祭典
  印度教徒的祭礼除了包括全国性的四大祭礼──‘拉库夏邦当’、‘达夏哈拉’、‘帝瓦瑞’、‘贺利’,其他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地方祭礼。简单地说,印度教徒在任何时刻都有人举行祭拜典礼!
  [春季(瓦散特)] 信徒在加陀拉月(西洋历三~四月)前半月的第九天,庆祝罗摩诞生。信徒必须朗诵《罗摩耶那》的诗歌,终日禁食以清洗体内的污秽。入夜后要歌颂罗摩的德行,并且必须唱到天亮才能停止。
  巴撒库月(四~五月)的第十五天(满月日)是白依沙奇的祭典,同时也是一年之始;从这天起开始农事的耕作。另外,锡克教第十代教祖库尔·哥宾特·逊,因为在西元1699年的这一天创立了‘纯粹派’,所以,每年在锡克教徒众多的旁遮普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夏季(古利修)] 鸠耶修特月(五~六月)前半月的第十天,是祭祀‘殑伽·库夏哈拉’的节日,表示雨季即将开始。此时,恒河会溢满喜马拉雅山所融化的雪水,人们就在当天前往恒河沐浴,潜水十次,让‘消灭十罪’的殑伽女神用祂的功德洗去人们身上的‘十罪’。这‘十罪’是指︰讲粗话、说谎、诽谤、喧哗、窃盗、伤害、谄媚、贪婪、中伤、愚钝。
  [雨季(瓦鲁夏)] 印度四大祭礼之一的‘拉库夏邦当’是在修拉旺月(七~八月)的满月日举行。这个祭礼原本是为了在生病、贫穷中避开凶害而举行的,如今却被当做兄妹结拜日。这一天,预备结拜成兄妹者要在清晨行沐浴礼,祭拜装圣水的水瓶,不能用餐;女性将守护的绳子套住对方的手腕,以后他们就要永远保持这种兄妹关系。
  巴特拉帕特月(八~九月)后半月的第八天,称为加玛修塔米祭日,庆祝克利修那的诞生日。
  [秋季(夏拉特)] 从阿修芬月(九~十月)的第一天到第十天,正好碰到秋分,印度教徒在这个时分里举行全国最大的祭礼──达夏哈拉祭典。第十天是英雄罗摩击败恶魔拉瓦那的重大日子,当天在印度北部的每个村落都会上演‘罗摩戏’,并且在广场上点火焚烧恶魔拉瓦那的巨型木偶,然后鸣放鞭炮,祭礼就在壮丽的火焰将夜空照个通明之际结束。另外,在孟加拉等东印度各地,当天要举行‘特露嘉·布夏’祭典。据说,特露嘉女神和化身水牛的恶魔布夏缠斗,经过十天的激战,特露嘉女神终于获得胜利。东印度的信徒们为了庆祝‘特露嘉胜利
  日’,他们就在各个城内供奉女神像,在连续九天的祭日里,人们参拜特露嘉女神,到了第十天,才将神像放入恒河,使之随波而去。
  从阿修芬月(九~十月)后半月第十三天开始连续五天的祭典,本是祈祷丰收的祭日,如今演变为‘帝瓦利’(灯火祭)。第一天是商人阶级的祭日,他们要祭拜财富之神吉祥天。第二天,女性必须在自家的院子或地板上用米粉排成几何图案,据说吉祥天会藉着这种图案进入家中。第三天是吉祥天、布夏的祭日。第四天的夜晚,人们要在大建筑物上装饰灯火,同时燃放烟火庆祝,这时的祭典达到最高潮。第五天男性必须请妹妹,或是侄女等女性亲戚用餐。
  [冬季(黑曼特)] 在巴修月(十二月~一月),或是下一个月,印度教徒要举行‘摩竭·桑库拉底’祭典。这个祭典和其他祭典不同,它和月亮的盈虚圆缺没有关系。这一天是太阳进入摩竭宫的日子,以西元1978年为例,则是一月十四日举行祭典。每逢这个祭日来临,位于恒河和大海会合点的山伽岛,也会举行‘殑伽·山伽·梅拉’的祭典,使原本只有二万人口的小岛,突然间增加至六十万人口;由于环境卫生无法维护,导致传染病猖獗,但由于山伽岛被认为是山伽拉王六万个王子们骨灰被恒河净化而得以升天之地,因此有许多信徒仍视死如归前来此地祭拜,有的甚至准备老死于此。祭典延续三天,第一天清晨三点钟,信徒就开始向迦毗维仙人许愿、膜拜,到了第三天的‘摩竭·桑库拉底’晨祭时,信徒从一种称为‘达拉’的篮子,取出祭品献给大海,此时祭典渐近尾声。
  [寒季(希西)] 嘛格月(一~三月)前半月第五日称为‘修利邦夏蜜’,是沙拉斯瓦提的祭祀日,当天,信徒要把象征学问与技艺女神的文具供奉在祭坛上,然后虔诚地祭拜,这一天任何人都不准触摸文具。嘛格月后半月的第十三日是湿婆神的大夜祭,称为‘摩哈·希维拉特利’,对湿婆神信徒而言,这是最大的祭典。这天是太阳进入宝瓶宫之日,在阿拉哈巴地区也会举行‘嘛格·梅拉’祭典。这个每十二年才举行一次的大祭典,据说会有七十至一百万的人涌向恒河与朱木拿河的交会点。
  每逢巴鲁更月(二~三月)的满月日,所举行的贺利祭典,是印度为庆祝初春降临人间所举行的最大祭典。人们为了祈求丰收,特别举行‘焚火’仪式,象征除去所有恶魔。在这一天为了增强火势而偷了别人的木柴,并不会遭受指责。举行庆典时,男人必须敲打乐器游行,有时候也要对女性说一些猥亵的话,据说这样可以驱除身上的恶魔。贺利祭典是全印度四大祭典之一,当天人们互以色粉、色水喷撒对方;其热闹情况不亚于西方国家的嘉年华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