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无相禅师在资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铁波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相禅师在资州
  作者:铁波乐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一位韩国僧人“浮海西渡”,来到我国当时的京都长安。此人原系新罗国三太子,俗姓金,因支持妹妹崇佛而在该国郡南寺出家,人称“金和尚”。他到了长安后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将他编籍于禅定寺。住了一段时间,便四处周游,寻师访道,来到四川资州德纯寺(今四川省资中县宁国寺),想参拜智诜禅师,但智诜已经去世,便拜于智诜的法嗣处寂禅师门下,处寂给他取名无相。留他在身边学了两年禅法,之后便到离德纯寺数里之遥的金谷山石岩下(现名御河沟)苦修“杜多之行”。
  但是他的修行方式与众不同,并不礼忏拜佛,而是一向闲坐,有人便向处寂告状,处寂将他叫回德纯寺,问他:“汝于天谷山作何事业?”他说:“总不作,只没忙。”处寂高兴地说:“汝于彼忙,吾亦忙矣!”。这师徒二人一样事都不作,却异口同声地说忙,忙些啥呢?原来他们是“一念不起,念念无失;一物不作,物物不违”。这种表面上看似潇洒自在,实则事事用功,时时无歇的修行方式,充分体现了智诜禅师开创的“教禅并重,不事神异”的剑南禅风。
  开元二十年(732),处寂禅师行将谢世,去世之前密遣家人王锽将无相唤到德纯寺,将木棉袈裟传授给他,说道:“此衣是达摩祖师衣,则天赐智诜和尚,和尚与吾,吾传付汝。善自保爱,觅好山住去。”当年5月27日,处寂向诸位门徒说:“吾不久住。”至夜半子时,奄然坐化,享年68岁。
  处寂谢世后,无相成为智诜禅法的第三代法嗣弟子,但他遵循处寂“觅好山住去”的遗言,没有住持在德纯寺,而是依旧回到金谷山“山居坐禅,行头陀行”。无相是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的第三个王子,他看破红尘,毅然抛弃王家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削发为僧,意志是相当坚定的。在佛教界的各个教派中,“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而智诜的禅法尤为严格,处寂就曾经“四十年足不到聚落”,无相严守这一教规,无论严寒酷暑,坚持不已。他坐禅的时候,“每入定,以五日为度”,哪怕毒蛇猛兽来了也安之若素。有一年冬天,忽然来了两只猛兽,对他虎视眈眈,张牙舞爪,他便赤身裸体地卧于雪地上面,想学乾尸利国的王子那样以身饲虎,那两只猛兽将他从头到脚嗅了一遍,不仅不伤害他,反而每天晚上像狗儿似的守护着他。他在御河沟住的时间长了,“草衣节食,食尽飱土”,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周身毛发又长又乱,像只怪兽,差点被猎人射死,于是他便转移到资中城边,白天在荒冢之中,晚上打坐于大树下面。资中人对他相当敬重,在城边修了座精巧的佛舍,供他居住。天宝元年(742),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闻知他的德行,将他请到成都开示禅法,住于草堂寺,后在成都县令杨翌和信士们的帮助下,先后修建了净众寺、菩提寺、宁国寺。他住于净众寺,人称“金和尚”,又叫“金禅师”。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唐玄宗于当年七月二十九日到达成都,将他迎入内殿供养,并赐田一千亩,请他规划修建大圣慈寺。至德二年(757)十一月,唐玄宗离开成都返回长安,临走之前御笔亲书了“大圣慈寺”,人们简称大慈寺。
  大慈寺建成后,无相禅师“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缘,严设道场,处高坐说法”。他的禅法还传到了西藏,据藏文史书《八氐陈述书》记载:藏王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曾到长安朝觐,受到皇上礼遇,返藏时在成都遇到无相,无相送了三部佛经给他。该书将无相称为“神和尚”,对他的禅法多加渲染。西藏的禅宗也有顿、渐之分,据当代学者考证,西藏的顿门派即属于无相禅师的净众——保唐禅派。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无相将处寂传给他的袈裟转给弟子无住,叫其“善自保爱,未是出山时,更待三五年,闻太平即出。”当年5月19日夜半子时,俨然坐化,享年79岁。在他去世之前的乾元三年(760)资州刺史韩汯便为他树碑撰文,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其撰写的《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并序》中以益州无相大师、保唐无住大师、洪州道一大师、西堂智藏大师为“四证”,推无相为第一证。
  无相禅师在中国的时间是从开元十六年到宝应元年,在四川一共生活了34年,其中成都20年,资州14年。他在资州求学的德纯寺和在金谷山修行的遗址至今还在,在资州一些叼叶子烟竿的老年人中还流传着一些“金和尚”的民间传说。这些人文化不高,要是你问哪里是德纯寺他们是茫然无知的,因为此寺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改叫宁国寺了;要是你问智诜禅师、处寂禅师、无相禅师,他们还是一无所知,但是你若问起“金和尚”,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金和尚是个奇人,他有件宝衣(即《历代法宝记》中所记的武则天赐给智诜禅师的木棉袈裟)刀枪不入,能避水火,是宁国寺的镇寺之宝,这“宝衣”藏在庙门前的一个石塔内,清朝的时候端王爷(即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来到资州,听说此事,派兵将石塔打开,想取走宝衣,那宝衣便化为一条大蟒,飞走了。
  离宁国寺不远有块稻田,有一次金和尚路过那里,掉了一本经书在田里,那经书化成了一块金子,人们争先恐后地下田去捡取,可是那金子看得见,捡不着,就像水中捞月似的,谁也没有得到,但是这块田却成了风水宝地,每年种的庄稼旱涝保收,而且产量要比别的稻田多出一倍以上,产出的谷子拿去打米,一石谷子能够打出一石二升米,这种米煮的饭也比别的米“涨份”高,又白又香,不用菜都很可口。后来这块田的主人贪得无厌,想把这块田的“灵气”传到另外一块大田里去,便将田坎挖断,两块田合成一块田,结果弄巧成拙,“灵气”反而破坏了,但是人们还是将那块田叫做“采金田”,又叫“踩经田”。
  另一个有关无相的传说是资中有种名叫细嫩冬尖的酱腌菜,特别细嫩柔滑,清香可口,连名噪一时的涪陵榨菜都是仿照资中冬尖的酿制方法生产的,而资中冬尖的酿制方法则是宁国寺僧人传出来的,据僧人们说:这一秘法是金禅师留下来的。我们知道韩国是泡菜王国,但是我们不知道韩国的泡菜起源于何时,如果唐代就有了,那么资中的这一民间传闻则是可信的,印证了一千多年前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珍贵友谊!
  最后,我想谈谈德纯寺的问题:1991年8月中旬,韩国延世大学闵泳圭教授和赵兴教授来到四川考察禅宗的衍化史,查找资州的德纯寺,却无功而返,回到韩国后,闵泳圭写了篇《有关禅宗的几个问题》,发表在1993年第3期的《四川文物》,他写道:“我到四川后,从第二天起,在省图书馆古书中查阅地方文献,在资中县有关文献中,我找到了40多个寺刹名称,并追踪其前前后后,但始终没有找到德纯寺方向和大历保唐寺”,闵泳圭的目的是“寻找无相的净众寺、四证堂碑慧义寺、资州德纯寺、大历保唐寺、马祖的家乡什邡县长松山佛迹等”,他在成都找到了净众寺的遗址,三台县找到了慧义寺的遗迹,偏偏就没有找到资州的德纯寺,什么原因呢?缘于他没把相关资料找齐,没到资中来,不知道德纯寺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更名为宁国寺了,就像闵泳圭考察的净众寺那样,在唐代无相建它的时候叫净众寺,宋代初期则更名为净因寺,后来又更名为竹林寺、万佛寺和万福寺。资州的德纯寺也是这样,它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当时名叫德纯寺,唐代武则天名以菩提道场,但是在唐代的《历代法宝记》、宋初的〈宋高僧传》等诸多典籍中,仍然称为德纯寺,直到南宋王象之编撰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上,才将智诜禅师的卓锡之所称为宁国寺。在民国十一年修的《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的宁国寺条目下写道:“宁国寺,在县北十里栖神山,汉建安五年建,明天顺七年重修,清节次增修,为县中各寺之冠。(按)舆地纪胜唐僧智诜卓锡于此,武后名以菩提道场,清太宗尝赐御书芝草,唐宋来所赐匾额犹有存者……”该书的“古迹、石炬”条还写道:“石炬,在磐石县(资中古代又名磐石县)之北宁国寺,初,资阳僧智诜因住金禅院,山神告非其所居,以火引至此地,余烬视之,盖石焉。其寺门石炬今尚存。”这块所谓的“石炬”笔者亲眼见过,是块巨大的状如火把的花岗石。还有一个相关的话题是:资中人一直盛传着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藏在宁国寺的石塔内,但是塔内有条大蟒蛇守护着,谁也不取造次。解放初期武工队不信邪,用枪把石塔围住,叫地主、富农去把塔拆了,可是拆开一看,里面根本没有什么蟒蛇,也没有木棉袈裟,而是几大箱经书,贫下中农“破除迷信”,一把火烧得精光。烧了些什么经书我们不知道,或许里面正有智诜禅师撰著的《虚融观》、《缘起》、《般若心疏》等剑南、净众、保唐禅派的经典著作。这些书可是早已失传了的文化瑰宝啊!
  现在的宁国寺是“大明天顺七年”(1463)重修的,原有殿堂五进,依山而建,僧房连绵,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寇飞机轰炸,国民政府将四川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设在这里,抗战胜利后又辟为农业中学,规模仍然不小,后来年久失修,四座殿堂相继倒塌,幸好大殿还保护起来了。此殿高4.58米,宽12.9米,单檐斗拱搁榫式结构,为典型的明代营造建筑。此外,无相大师在金谷山石岩下苦修杜多之行的御河沟石岩上还有97龛唐宋石刻,1011身释迦、普贤、观音、天王等摩崖造像,为研究智诜、处寂、无相等禅门大师在资州的行迹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孑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