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六代祖师禅法修持观的发展与演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西汉哀帝元寿六年(公元前2年)传少、中国:禅学亦来源于印度, 南朝宋末时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传授心法,次弟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菩提达摩(公元?---536年)是为禅宗初祖。南朝宋末时东渡抵达广州,经南京至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禅学。后卓锡于少林,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世称"壁观"。他的禅学思想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是指觉悟到自心本来清;争,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证,是最上乘佛。他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拾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行入"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践行。"凝住壁观"是达摩理入的修行法,所谓"疑住"就是"专心一境";"壁观"就是"观心如壁""不偏不倚",要人心安静像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它是印度传统的逐步深入的渐修法。达摩是中国最初的"楞伽师",他认为唯有《楞伽经》可以印心。北魏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遇慧可,后传其道授以《楞伽经》。

慧可(公元487-593年)是为禅宗二祖,北魏洛阳人,俗姓姬,初名神光,达摩改其名慧可。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依宝静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周游听经,"遍学大小乘义"。求法虔心,在前往少林寺仿师达摩时,终夜立积雪中等待,至天明达摩仍未接见,慧可当即以刀自断左壁,表示求道至诚,达摩被其举动而感召,请入室内,后授其衣钵和禅法,并授四卷《楞伽经》。慧可授承达摩壁观法,以《楞伽经》为心印。其禅法是:"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把佛法僧三宝统一于心。他认为"万法皆如,身佛不二"。把达摩外在心性的道拉向心性,认为心性就是真如。慧可习禅入道途径仍是渐修法。北齐天宝四年(公元553年)慧可传道僧璨。

僧璨(公元?--606年)是为禅宗三祖。北齐居士,隋代僧人。年逾40,不言其姓。于北齐宣帝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前往洛阳龙门香山拜见二祖慧可,慧可为他剃度,取名僧璨。僧璨侍慧可左右,深受器重,两年后,可授衣钵于璨。时值周武帝灭佛,璨隐于舒州皖公山(亦名天柱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直到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口年),才正式驻锡三谷寺(今安徽潜山三祖寺)传经说法,教化四众。他的禅法是强调"不取不舍,绝言绝虑,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持方式。认为真如法界就是自足自然的本心,不随言教,无证无得;"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就是说,不必去追求至道,真如,只要扫荡封执,息除妄见,心之真性便自然显现。璨著有《信心铭》一书,是禅宗经典之一。慧可、僧璨都以《楞伽经》为印心。故当时皆称"楞伽师"。可和璨顺应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把佛教的"万法如一""即心即传"与庄老6勺玄宗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达摩的禅法不断演变。为中国禅宗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隋仁寿元年(601年),僧璨传衣法与道信。

道信(公元580--651年)是为禅宗四祖,复姓司马,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县),生于蕲州永宁县(今湖北武穴市)。年14入皖公,拜僧璨大师为师,解脱世俗,在此苦修9年,深得僧璨大师的赏识。一天璨大师向他谒语一首"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但往于后,必大弘益"。其意是你的佛法禅学已基本成熟了,可以自立门户弘扬禅业。这样就把衣钵传给了他。道信得衣钵后,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寺、庐山大林寺等地游学。唐武德七年(624年)春应蕲黄(今湖北黄梅县)僧众之请,往黄梅县双峰山幽居寺(四祖寺),立宇造像,广开法门,弘扬禅法,门徒发展到一千多人,殿堂楼阁达八百多间。他提倡定居传法,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告戒弟子"努力而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肠"。这充分说明道信大师及门徒不是靠官府供给或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自耕自给,解决僧众吃饭问题,从而改变了达摩祖师以来的"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道信是一位富有禅学理论素养的禅门大师,从其著作《菩萨戒法》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看,他积极主张戒修和禅修相结合,楞伽经与般若经相解,渐修与顿悟相通,参禅与劳作相关的禅法理论。"心静即佛,佛即是心"是他的禅法纲要。他开创了禅宗人佛,心佛、心性之辩,为禅宗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依据。他改革达摩的传统戒行禅法,推动印度禅中国化。使其门徒渐渐地发展形成僧众团体,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道信门下以弘忍为最著,故付法传衣给弘忍。

弘忍(公元601--675)是为禅宗五祖,俗姓周湖北黄梅县濯港人,幼时勤奋聪慧过人,被称为神童,少时巧遇道信大师,初见面就由于对答机缘成熟,深得道信大师的赏识,于是前往双峰山拜道信为师,学习禅法。他白天坚持劳作,晚上习禅,逐步掌握了禅学经典及其精华教规教义。后被晋升为上座弟子,是道信最优秀最得力助手。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道信将衣钵传给了他。弘忍得衣钵后,来到双峰山之东的东山,建寺(今五祖寺)纳众,极力倡导偏重顿悟的心地法门,一时学侣云集,法门大启,世称"东山法门"。他的专著《最上承论》是中国禅宗第一部理论著作,充分体现他开创的"东山法门"禅法思想,主要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一是一切众生皆有金刚佛性,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这是弘忍禅学思想的基础。二是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弘忍教人入道之要门,也是禅学思想的核心。三是无上菩提,须言下见性,顿悟成佛,是弘忍创建"东山法门"的宗旨,也是他开创中国式禅宗的标帜。

弘忍为创立中国式的禅宗,对传统的禅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改传经典,改祖传渐门禅学的《楞伽经》为顿门禅学的《金刚经》。常劝僧俗持诵《金刚经》,不授持《楞伽经》,并把《金刚经》作为嫡传的主要经典传给慧能,为开创南宗顿教法门奠定了坚实自勺基础。从此《金刚经》成为中国禅宗藉以弘扬的一部主要经典,也是佛教中流行最广的--部经典。第二农禅并重,弘忍继道信大师农禅并重的禅风,"努力劳作,自食其力",为聚徒定居发展门徒创造了先决条件,他倡导以农为主,实行"农禅双修",把中国当时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到僧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来,使禅学事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得到协调,更加适应,这是弘忍为创建中国化禅宗思想上的一个大发展。弘忍"把运水搬柴等一切劳动都当禅的修行"。后来成为慧能提出"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的理论根据。第三改革陈规,弘忍主张"法门大启,根机不择"的普遍传授,在嗣法传承方式上一反常规,大举变革,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旧习,不依众意传衣钵于上座神秀,而潜授顿教和衣钵于行者慧能,表明弘忍重顿悟而不重渐悟,决意创立中国化禅宗已十分明显了。弘忍认为达摩的一系禅学历经百余年未能大发展,主要是受一衣一钵,一脉单传的限制,他决心摆脱陈规的束缚,既传衣于一人,又传法于大众。弘忍一生教人无数,得其法者见于史籍记载的有28人,他们各弘化方(详见《历代僧徒》卷。遂使东山法门传播全国。"东山法门"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它深化了"心传"理论,发展了禅修理论,革新了顿悟理论,创立了明心见性学说;有宏大规模的传法基地:黄梅五祖寺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个稳定牢固的传法基地;有一套得力的宏法措施;弘忍大师确立了定居传法,团体习禅的生活,买行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发展道路;有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弘忍大师传法门徒数以万计,以至后来出现了一大批弘扬禅宗的优秀门徒,组成了宏大的弘禅组织体系网络。从而使达摩一系禅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从此中国化禅宗已真正形成,并兴盛起来。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大师不依众意传衣于上座神秀却一反常规传衣慧能。自此,禅宗始分南顿北渐或南能北秀两大宗派。

慧能(638--713年)禅宗南宗创始人,是为禅宗六祖。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听人念《金刚经》得知受自黄梅弘忍处,于龙朔元年(661年)赴黄梅参见了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8个月后弘忍见传衣钵机缘即将成熟,打破常规,用竞偈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张渐悟其偈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作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隐遁十六年,至仪风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次年回到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将其说教汇编成《六祖坛经》为后来禅宗的"宗经"。他继承东山法门禅风在南方大兴土木,大宏禅业,修建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庙宇,门徒达数万人,开创了南宗弘法基地,组成了南宗庞大的队伍,使南宗极为盛行,传至神州大地及东南亚等国。

神秀(公元605--706)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陈留氏(今河南氏县)人,少览经史,博学多闻,通览经典。求师弘忍于东山,深受大师器重,被升为上座和教授师。弘忍打破常规,将衣钵传给慧能,但神秀仍服侍师圆寂后,才离东山到当阳玉泉寺,大宏禅业达Z0余年,神秀的禅法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保持着"东山法门"的特色,注重除去杂念,主张"坐禅习定""住心观静",使本心清静的修持法。发展门徒数万人,也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宏禅队伍。后来神秀的门徒中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优秀弟子,还把北宗禅法传到日本。

综上所述,禅宗自达摩西来,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是中国禅宗的前生,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宗派,但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即禅学与禅法。到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才在湖北黄梅西山和东山建立了巩固自食其力的弘禅基地,尤其是东山法门,开创了禅门发展的新局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禅学理论创造。开始把"印度禅"演变为"中华禅"。使声威誉满大江南北和海内外,继而发展形成了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因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佛教人仕一致公认中国化禅宗初创于四祖道信,形成于五祖弘忍,发展于南能北秀。黄梅四祖寺,特别是五祖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黄梅县博物馆 何建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