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扬禅宗文化优势 促旅游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西宜春市政协常委、宜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扬禅宗文化优势 促旅游产业发展
  宜春为禅宗盛化之地,全市又以宜丰为甚:良价住洞山,遂有曹洞宗;希运主黄檗,乃开临济之风;常观居五峰,五峰也成大道场。洞山、黄檗山、五峰山在禅宗史上,习有“释家三大禅林”之称。中国禅宗南宗五家祖庭宜丰独占两家,而位于潭山境内的逍遥山,佛迹也颇丰富。由此,从唐未以来,宜丰的禅宗文化之盛,乃为江南翘楚。这于宜春市的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促进宜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景可观的环境和氛围。
  一、宜丰禅宗文化概况
  洞山良价与曹洞宗。洞山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发源地,也是曹洞宗的祖庭。唐大中十三年(859)高僧良价(807-869)云游到洞山,因睹影而顿悟,从此驻锡洞山,宣讲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倡“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又作《五位显诀》, 对其教义加以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弥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840-901)从其学法,后移曹山弘扬师法,使宗风大举,遂成“曹洞宗”。公元十三世纪,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洞山因之成为中外曹洞宗的祖山、祖庭,良价也被中外曹洞宗徒共尊为祖师。洞山禅林从此成为天下著名禅林。
  黄檗希运与临济宗。黄檗山是禅宗临济宗的发祥地,也是临济宗的祖庭。唐开成年间(836-840),高僧希运(?-857)卓锡黄檗,广纳门徒,倡“无心说”,不主苦行而重顿悟。“心那是佛”,心佛如一。其禅风机锋峻烈,接引门徒用“棒喝”接引法( “当头棒喝”一语便是源于希运所创接引法)。其弟子义玄从希运学法3年,后往临济院弘扬师法,遂成五家之一的“临济宗”。临济宗传至高僧楚圆(986-1039)门下,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黄龙宗开宗者为慧南(1002-1069),慧南曾住黄檗,十二世纪以来,日本僧人荣西将黄龙宗引入日本, 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13世纪初,日本僧人俊仍又将杨歧宗传入日本,遂使日本临济宗徒今日发展至500万人之众。宜丰黄檗山也成为中国临济共尊的祖山,希运亦为祖师。
  宜丰五峰山,早在南朝宋武宗永初年间(约420-422),就是有寺院,称“净觉寺”。希运住持黄檗期间,高僧常观同时卓锡五峰山,与黄檗遥相呼应,因是五峰山也成为一大祖庭。
  宜丰逍遥山,也是著名的佛教道场,公元8世纪即建有云峰寺;唐建中三年(782),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随高僧慧忠国师出家于此,并捐建资寿寺,李僖死后葬于寺旁,墓塔习称“太子塔”。逍遥山历代庵堂寺院有近百座之多,是赣西北佛教建筑最多的道场。
  二、宜丰禅宗文化优势
  宜丰禅文化有五大优势:
  其一,天下禅宗祖庭五家宜丰居其二,宜丰县仅为弹丸之地,竟然有如此厚重的禅宗根基,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其二,良价、希运两大祖师的真身塔均在宜丰,且保存完好,实属不易,两座墓塔为天下临济、曹洞共尊的祖塔,乃释家之宝,也是著名禅林的重要标志,有利昭引天下信徒归宗寻祖之心。
  其三、历代名人泛游宜丰禅林,为宜丰禅文化的传播和知名度的扩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唐代之皇子李僖、皇帝“小太宗”李忱、大书法家柳公权、吴王杨行密,宋之宰相裴休、名将岳飞、名宦倪思及大文学家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元之著名文学家刘辰翁等等,均在宜丰禅林留下了千古余音,为宜丰禅林增胜增色。
  其四,禅迹遍布各地,宜丰凡有山,便有寺庵,已查明的历代庵堂寺院有230多座,佛塔更不胜数,其中尤以洞山塔林、黄檗塔林为最。未查明的佛塔更不知几何。这些优势,为禅宗文化之研究和旅游业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五,宜丰几大禅宗祖庭风光别具一格,禅风犹浓。洞山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别具一格的佛塔林,佛塔林分布在寺院周围山头,夜合山、红米埚、经坑、牛形山四大塔林规模最大,有从唐至清佛塔数座。佛塔中最著名的还属寺后幽林中的“价祖塔”,这座良价真身墓塔,已被天下曹洞宗信徒尊为祖塔。洞山普利寺则更显得飞金流彩,佛光闪烁,别有一番风光。洞山还有逢渠桥、木鱼石、夜合山、千年罗汉松、考功泉、银瀑飞练等唐宋佛迹和风景点。苏辙当年游洞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古寺依山点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黄檗山主要景观有佛塔和飞泉。佛塔中的“皇叔塔”、“运祖塔”均为唐代建筑。“皇叔塔”为纪念李忱(即李隆基)早年在宜丰随希运习禅而建;“运祖塔”是希运真身塔,为临济著名祖塔。黄檗山多瀑布,李忱与希运观瀑联诗成为禅界千年诗话广为流传。黄檗山的泉、竹、茶也成为禅林“三绝”。
  五峰山则以归天、积翠、罗汉、月桂、拂岩五峰扬名天下,五峰俱为幽境,山中峰奇瀑高,终年云蒸雾腾。五峰山净觉寺,建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已有1600年之久,为刘裕敕建,是中国最早佛寺之一。黄庭坚曾有诗云“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宝坊如侧掌”。唐末,常观曾驻锡于此,柳公权为寺院书匾额,苏辙为寺僧撰铭舍经。五峰山双龙瀑布高40余米,蔚为壮观。洞山、黄檗山与五峰山有“释家三大祖庭”之谓。
  逍遥山则峰险岭峻。苏辙当年游逍遥曾这样说过:“帝子道场,逍遥峻深”;另有古诗形容逍遥景状:“鸟声山寂白云飞去,重凿水濑红日西沉”。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随高僧慧忠国师在逍遥山峰寺出家,殁后葬逍遥,建石塔为纪念,世称“太子塔”,为佛家珍品。
  三、宜丰禅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景及运作措施
  中国的旅游胜地的形成,大多有一个共同特色:凡历史上为著名佛教道场的地方,也必然形成名山胜水,即山水之胜,多系于佛教文化之盛。宜丰乃天下五宗中的两家祖庭,不可不谓为中国著名禅宗胜地,遗憾的是自明代以来,宜丰之名逐渐在禅林淹没,唯典籍记载颇多而已。未形成世人皆知的胜地,究其原因,一是曹洞、临宗宗徒在各地盛化之名遂使祖庭反让人忘却;二是自南宋以来战事频繁,各祖庭寺院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门庭渐冷;三是宜丰地处偏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拓,交通愈显阻隔;四是宜丰毕竟没有有气势的山水作依托,终形不成长久大气候。然而,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性不再是那么明显,况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旅游业最具潜力的矿藏。鉴于此,宜丰旅游业的发展,在系于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有五大运作的可能。
  打好洞山、黄檗山两张王牌。洞山、黄檗山不仅是宜丰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宜春市乃至全国共享的禅宗文化资源。洞山、黄檗山应在整体上予以开发,定位要高,要以祖庭的规格来修复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交通、住宿、饮食、购物、导游环境必须加以完善。宜丰交通状况日渐见好,但通往旅游景点道路较差,尤其旅游专线的建设尚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努力,应建立全市禅林旅游专线,将宜丰禅林作主线开辟。
  以特色旅游,促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宜丰以禅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可以有很多“卖点”,如“祖庭参拜”、“禅宗探源”、“名人追踪”、“遗存发现”、“五峰山探奇”、“逍遥山寻幽”等等。尤其是对境外人士,特色旅游更有吸引力,因为通过特色旅游,游客可以获得一份珍贵的收获及有趣的体历。全市各地“买点”可以以此参照,从而形成系列。
  利用媒体打造名牌。媒体是一地一域扩大知名度的最有效途径。宜丰的禅宗文化精品不少,但外界所知甚少,很大程度上是宣传力度不够、媒体“集中轰炸”威力不猛,别人可以“小题大作”成文章,则我们往往是“大题”也只能“小作”,这虽然与经济实力有关,但运作得好,可以用人际实力来弥补,即与媒体传播者建立起经常的良好关系,唤起他们对宜丰禅文化遗存的浓厚兴趣,一样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在电视、报刊、互联网上以大版块形式扩大宜丰知名度。宜丰几外禅林祖庭牌打造好了,在很大程度上可扩张宜春的名气。
  设法向外引资开发。宜丰禅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靠本地经济是不能支撑的,也不可能支撑,开发主要力量,归根到底还得借助外埠力量,尤其是曹洞、临济两宗有影响的信徒入境开发。在这方面,应全市统一规划,重点开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宜丰丰富的禅宗文化资源,为全市旅游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使宜丰的禅宗文化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张扬。以禅宗文化优势促旅游业发展,是今后经济走向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工作做得好,宜丰形成旅游大县则有可能,全市亦然。
  (作者系江西宜春市政协常委、宜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联系电话:0795-2765718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