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关于发菩提心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普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即没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目标的大乘佛法。修学佛法,不论是修禅、修净、修密,还是作慈善事业来利益社会人群,若不能与菩提心相应,那一切功德,与世间事业没有差别,甚至于落入魔道而不自知。因此,要想成佛,要想度众生出生死大海,就必须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便等于种下成佛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机缘,自然可以生根发芽结果。所以学佛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都无从生起。 

菩提心与出离心

  一切佛法都是到达涅盘的乘载工具,然而,要去的是人,如果人缺乏强烈的动机,则徒然有乘载工具,也到达不了。因此可以这样说:出离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出离心是佛法修证道的根本,任何学人若能发起真切出离世间的决心,则解脱之道可谓行百里已过九十。不过发起真切的出离心是不容易的,必须对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苦空无常无我的本质具有透彻的洞悉和体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当一提起出离之警惕心时,十百千万种的烦恼牵绊立即化为尘埃消失不见,如此才可谓”佛子我已发出离心“(菩萨根性者则谓佛子我已发菩提心)。很多人虽然也将”修行“、”出离“列为人生第一要务,可惜却因般若直观的力量不足和舍心不够勇猛的缘故,使他仍然无法脱离凡夫的本性,终于还是要日复一日的轮回。
  很多人往往以为烧香、礼佛、诵经,供养、或修定、修般若等,便是行大乘法,修菩萨行了。其实,如果不发菩提心,就是禅定、般若,也还只限于小乘之法。发不发菩提心,也正是大乘和小乘的不共之处。小乘重出离心,强调个人生死的解脱,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大乘重菩提心,强调自度的同时又化他,所以其最高可得究竟佛果。出离心与菩提心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菩提心从大悲发起

  大乘经典中处处讲菩提心的重要及发菩提心并劝人发菩提心的殊胜,指出不发菩提心者不得成佛,发菩提心者可恒得人身、厌女转男、众魔不娆、必定成佛。
  发菩提心,主要从悲心中来,所以经上说:”大悲为根本“、”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而悲心的大用为拔苦。所以大乘菩萨道,也可说以救拔众生的苦难为特色。世间的苦难,多至无量无边,而究其实,皆由自身所招感。慈悲──与乐和拔苦,对这苦痛重重的世间而言,显然的,拔苦更为它所急需。众生的烦恼病太多,如果不设法去其病根--痛苦的原因,那么一切快乐的施予,都不会受用。

菩提心的实践

  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法门,是为了让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让众生离现实苦而得究竟乐,同样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大乘佛子,不看他是否诵烧香、礼佛、诵经,供养、或修定、修般若,而是看他在没有把菩提心落实到修证佛法的实践之中。
  众生的根性有钝有利,苦恼有深有浅,知识有厚有薄,因此菩提心的实践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我们本着”令诸佛欢喜、令众生欢喜“的心态,尽心尽力为众生铺设方便,利人利己。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但通过佛法的修习,我们会改变自已;通过菩提心的实践,我们会改变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脚下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离究竟解脱的成佛彼岸也就会越来越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