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十二缘起流转门简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想要正确地认识缘起法,应由当初佛陀正觉缘起时的立意与思维方式为线索,作为理解真实内涵的凭据。佛陀向比丘们描述“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在成佛前夕,促使这位抛弃释迦王位而剃发修行的沙门能够正觉缘起的机缘,就是惊讶地体认到:一切众生都无可幸免地陷溺在苦难悲惨的世间中。究竟是什么样惊悚悲惨的事件,能令佛陀惊恐不已而非得苦思良策以求化解呢?那就是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抗拒的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旦出生于世,就似乎不再有任何方法能防治老病死的酷刑,众生无奈又无谓地承受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的生老病死。
  这个事实可比有史以来任何紧张大师或恐怖片大导演创作的小说或电影来得更加骇人,因为它是每一个众生必定要亲身面对的厄运、亲自承受的折磨,不像小说或电影只是让读者观众娱乐性地受点官能刺激。然而众生竟然无一例外地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驼鸟心态,坐视自己以911袭击者那样的自杀式高速俯冲,迎头撞进这一切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凄惨灾难,不明原因、不加警觉、不知防范。
  在清楚体认这个绝境之前,佛陀已经尝试过形形色色的学理与修行,但总如隔靴搔痒,抓不住重点,不晓得修行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直到发现生命苦痛的症结──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佛陀也因这项体悟而得以抽丝剥茧地寻苦因、灭苦果,终而成等正觉。
  所以佛陀决非无关痛痒地仰观星宿以致夜睹明星成道,而是由老病死的现实困境追溯起因,从而逆顺观察十二缘起成等正觉。
  有生故有老病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生?经过对生命活动过程的精确追踪观察,佛陀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由于这个答案完全契合事实,没有丝毫误差、出入,所以特别称之为无间等知。
  有是存有、存在的意思,当一个生命具备了存在的一切条件,就必然生于世间。哪些条件?欲有、色有、无色有。一旦具备了环境、色身及精神活动的条件,怎能不出生于世间?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经过推究观察,佛陀再度得到无间等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取是积极进取的行动,有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对环境、见解、禁忌、自我的执取,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所取也各不相同,什么样的取就创造什么样的有(环境条件及生理、精神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什么原因使众生有取的冲动?佛陀又一次得知真相:“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
  “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
  何谓取法?众生将五蕴、六入处等诸法执取为我、我的,所以称之为取法。众生对五蕴、六入这些取法生起味着、顾念、心缚,使得爱欲增长,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于是纯粹由众多苦痛所聚集而成的生命,就再接再厉地团结在一起,努力向未来迈进。没有谁在判决生、死或由谁掌管取、有,一切只是此条件生彼现象。
  佛陀还作了很贴切的比喻: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以油灯为例,不断注入燃料、不断替补灯芯,油灯便不断绽放光明。生命现象就如同灯光,爱与取的作用等同于不断为生命注入燃料、更换灯芯的动力;有是配备俱全的灯盏;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命现象则等同于油灯所发出的光和热的现象。生命现象的持续运作就如同油灯持续燃烧的现象一般,其中不需有个自我、灵魂、自性、轮回主体或任何其它名目的主持者。
  爱着五蕴并非缘起法则的最开端,爱,还是可以上溯因缘的。爱从何来?同样,并没有哪个性灵主体以爱为本性,爱仅是因受而起,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引起三爱:什么样的情况能满足乐受、平息苦受,爱就会随之而起,爱着那些能满足乐受、排除苦受的外境、生理状况与观念想法。
  受也还是从缘而起:触。有六种触──见、闻、嗅、尝、觉、知。这些触发生时若令人满意就生起乐受、令人不满就生起苦受、无所谓的话就是不苦不乐受。
  触则因感官而起,有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种感官引起六种触。
  感官则因名色而有,有身体机能与精神功能,就必须有感官与外界联系,才能正常生活。
  名色又是缘识而有,倘若没有识别作用,名色的存在便毫无意义而势必无法存续。
  当佛陀思维至此,发现“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缘起法只能上溯至识,再不能超越识而更有发现了。
  但识也不是凭空发生,识是缘名色而生。为什么名色缘识而生、识又缘名色而生,这岂不互相矛盾?尊者舍利弗就曾针对这个问题质询过尊者摩诃拘絺罗,而尊者摩诃拘絺罗以譬喻作答:好比空地上的三根芦苇,只有一根是无法竖立的,两根相靠仍站不住,唯有三根架在一块才能稳当直竖。名色与识的相依相缘情同此理,名、色与识三者缺一不可。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这段经文正证明了缘名色(色、受、想、行)识得生长。
  识与名色相依相缘而生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直到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起。
  不过,只要是稍具佛学素养的佛教徒都知道缘起法有十二支,既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那么无明与行又该何处安身立命?无明与行其实是整个缘起流程的总执行长,它们参与、主导了整个生命活动的一切过程。无明是对生命真相的无知,行则是因无知而发动的持续生命活动。
  于生命的无常、苦、无我不如实知;于五蕴、六入处、缘起法、四圣谛不如实知,便是无明。不知真相的无明令众生误将无常、苦、无我的生命视为常、乐、我;误将五蕴、六入视为我、我的,从而发展出一连串缘识名色乃至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起的生命活动──行。有这样的无明就有这样的行、这样的生死轮回。
  当然,无明也绝非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或创造生命的最高本体,人们不能期盼一切生命从无明流出,最终亦回归无明。无明一样是在生活过程中一再生起的缘起现象。
  由此可见,十二缘起所要探讨的不是无助于断烦恼了生死的“第一因”,流转门重视的是“苦”生起的原因,还灭门则顺其自然地给出终止“苦”的方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