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法嗣在安徽的传承与弘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金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处初祖达摩五传达室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二派。北宗行于北地,数传而绝。南宗行于南北,普传既广,改变了师弟单传的做法,往往一师传几个弟子,各为一家。于是愈衍愈繁,禅风遍及全国。”活跃于南方的湖南、江西、安徽一带地区。为什么禅宗法嗣在江地同带地区能够如此广为弘传达室?就安徽而言,安徽皖西一带地区是“中国禅宗的早期发祥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曾在这里活动过。慧可后世的法嗣子孙,在安徽弘扬就更多。
  禅宗二祖慧可(487-593),俗姓姬,名神光,洛阳武牢人。依香山宝静禅师出家。正光元年(520)至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道至诚。达摩许之,面谒大悟,赐名慧可。爱达摩衣钵,为禅宗二祖。梁天正一年(552)来潜岳(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司空山,以石室为缘地,开阐正宗,弘扬达摩学说。司空山石宝遂成为二祖禅堂,始为“二祖道场”。司空山至今还有“传衣石”、“二祖禅堂”遗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至司空山曾写有《访司空山得绝句》诗云:
  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显高峰。
  乡人指道如来卧,那识安禅制毒龙。
  无相真诚无相寺,观空现怀得安心。
  愿与空后能成住,不负当年立雪人。
  慧可在安徽的另一道场是狮子山二祖禅堂,位于安徽省太湖县薛义河。狮子山是司空山的余脉,两山相距不过40华里。狮子山的峭壁上有一戎葫芦石,仅底部与石壁相连,似摇摇欲坠状。葫芦石内的二祖佛龛,恰容一人跌坐,据说这就是当年二祖曾坐禅说法之处。附近有濯锡潭,是当年二祖濯洗锡杖的地方。唐国公狄仁杰贬任彭泽县令时,捐资修建了二祖禅堂,适时“香烟缭绕芳千古,圣泽长明照万秋”,盛极一时。
  二祖于司空山传衣钵于三祖僧璨(?-606),适逢北周武帝(560-578在位)大肆灭佛。璨遂遁迹于司空、天柱之间,时间长达15年,无人知晓。后卓锡潜山县东南山谷寺。隋大业二年(606)十月十五日于山谷树下,合掌立化,葬山谷寺后。唐玄宗赐谥号“鉴智禅量师”。山谷寺,旧名轻元寺,后改名三祖地。寺旁有卓锡泉、锡杖井、三祖立化处、立化亭等遗址。此塔经多次重修,至今仍保存完好。
  三祖僧璨在安徽的另一弘法之处,是安庆市北门内(今三祖寺街)三祖寺。此寺始建于北周前后,本名“菩提庵”。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弘法,故改名三祖寺。此寺明、甭时均作得修。寺内原有高僧肉身佛像1尊,在“文革”中被焚毁,寺亦废,
  僧璨于潜山山谷寺著有著名的《信心铭》至今经弘传于世。
  禅宗四祖道信(580-651),俗姓司马,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14岁时隋开皇十二年(592)至舒州(今安徽潜山)司空山求法于三祖僧璨。从学9年,隋仁寿元年(601),璨付衣法于道信。并作偈云:“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后吉州(今江西吉安)传法、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传法,改山名为双峰山。唐太宗多次迎请入京不就。传法30余年。付法于弘忍。
  禅宗五相弘忍(602-675),俗姓周,蕲州黄梅(一说江西浔阳)人。7 岁随道信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定居于黄梅东山寺,聚徒讲习,门人甚众,号“东山法门”。弘忍曾来过安徽,在宿松县城西南10里外佛座岭休息过。岭上有一石,如坐椅置道旁,弘忍曾坐此石上休息,称“憩锡石”,弘忍见这里风景优美,欲卓锡于此。忽觉前面的湖水太腹。遂吟一偈云
  平生不爱鱼池水,风动波声也带腥。
  吟罢飞锡而去,回湖北黄梅县东山建立道场。此后宿楹县遂于佛座岭建五祖寺,寺的结构以憩锡石为中禅堂之石龛,以附近的石莲洞为授法洞,以洞顶之石莲为“佛祖一灯”。造型别具一格,一时香火鼎盛,堪与黄梅五祖寺争胜。称“五祖禅林”、“石莲洞禅林”。1938年被日寇焚毁,今遗址犹存。
  六祖惠能以后,他的首座大弟子本净、南岳系一世马祖道一等一大批法嗣弟子,都曾在安徽弘法。
  本净(666-761),俗姓张,州(今山西新县)人。少年出家,得法于惠能,受纪隶司空山无相寺,无人知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派中使杨光庭至司空山采恒春藤,于无相寺与之相见,谈论佛道。杨问禅师说:“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本净说:“为当求伸缩,为复问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中使不解,再请说之。师又答曰:“若欲求佛,即心即佛,佛因心得。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杨问:“云何即心即佛?”答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杨问:“云何是道”答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无道。”杨光庭归奏玄宗,敕诏本净十二十三日至京城长安,次年正月十五日诏京城的名僧至禁内道场与本净阐扬佛理。诸禅师相继以“佛”、“道”命题发难。最后在本净的阐述下,被辨驳词穷而止。作诗说偈云: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
  净秽两处不生心,雍决可曾有二意。
  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本净受到玄宗重视,被敕赐为“国师”。奉敕于司空山建无相寺,造僧房5048间,下院九庵四寺,僧房数德。从此“钟鼓之声满司空,香火常年绕祖庭。”香客云集,游人接踵而至。成为佛教禅宗圣地、二祖道场。上元年(761)五月五日归寂汇寿99岁,敕谥大晓禅师。
  禅宗南岳系怀让弟子道-(709棗788),俗姓马,世称马祖。什(今属四川省)人。从南岳怀让禅师处得法后,往江西聚徒说法,法席隆盛。法嗣弟子有百丈怀海、西堂智藏等100余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唐宪法宗追加谥号大寂禅师。道一曾在安徽皖西的许多地方弘法。
  潜山县天柱山半山中马祖洞侧马祖庵,又名“佛光寺”。寺周有马祖洞、莲花洞等胜迹。其中马祖洞为大石叠成,可容数十人。洞后大石裂开如线,称“马祖一线天。”相传是马祖曾在洞中习定故名。五代时有僧人在洞旁建马祖庵供奉马祖道一。1949年此庵渐废,后划归天柱林场,近年已修复。
  宿松县城西北10公里处凤凰山麓王店村灵隐寺,传说是马祖道一开创的道场。寺周有马祖殿、道一洞、冻僧桥等胜迹。此寺明、清时曾重修,1971年被毁,近年复重修,香火仍盛。
  宿松县小孤山启秀寺,为山上的主要寺庙。始建于唐代,马祖道一曾先在灵隐传法,后以小孤山秀过灵隐,便来此开山建庙,命名启秀寺。后供奉禅宗曹溪始祖智药祖师。北宋重建,改名“惠济寺”,祀海神。
  宿松县城西北狮子山,因山腰有洞,故又名洞山。山上有洞山寺,相传达室为马祖道一所建道场。明代重建。1955年渐废,1985年重建草庵,至今仍有香火。
  禅宗牛头宗六世崇慧(?-779),俗姓陈,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乾元初年(759)来到禅宗三祖僧璨合掌立化潜山县天柱山建天柱寺。居山演道22年。他与众僧谈禅的方法,是问难答辨式。不仅语言优美精炼,而且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如:
  僧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答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
  答曰:潜岳峰头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
  僧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
  答曰:雨普满千山秀色。
  僧问:如何是天柱中人。
  答曰:独步千峰头,优游九曲泉。
  唐大历十四年(779)七月二十二日归寂,墓塔葬于天柱寺北。
  禅宗衣钵单传至惠能,称“六祖”。六祖以后不再单传,无“七祖”之称。然而,在今安徽皖西宿松县一带,至今仍流传有关于“七祖”的遗闻轶事。如宿松县西北独山七祖寨、七祖庙,又名“七祖禅林”。俗称“独山庵”。庙祀宝鉴禅师(注:应是临济宗宣鉴即德山禅师之误)。所有关资料记载:宝鉴禅师始居宿松福昌寺,继居独山庵,独参妙谛,续衍禅宗,被誉为“空王门中一大功臣”。人尊为“七祖”。又据资料记载:系神秀弟子善寂的旧居。七祖寺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1949年后渐废,遗址犹存。
  马祖道一的得法弟子普愿(748-834),俗姓王,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投密县在隈山大慧禅师出家。大历十二年(777)于嵩山会善寺具足戒。贞元十二年(795)挂锡池阳(今安徽贵池市)南泉山。他在这里填塞谷地,砍伐山木,建造佛寺。他还披着衣,戴着斗笠放牛,有如牧童。又砍除山上荆棘,烧掉杂草,种植粮食,过着自给自足的清修生活。不离开南泉山达30年。寺被称为南泉禅院,普愿又被称为南泉禅师。
  太和初年,宣州(今安徽宣州市)廉使陆亘与护军一起恭请禅师下山说法。陆亘自称弟子,对普愿很是尊重,事无巨细,都请教普愿。
  陆亘请问普愿说:“弟子家中有一块石头,有时坐在上面,有时躺在上面,如今想雕刻佛像,不知能行吗?”
  普愿说:“行”。
  陆亘说:“恐怕不行吧?”
  普愿说:“不行,不行。”
  此事在普愿出来,“行”与“不行”并不对立,而是混同的,不应执着。对陆亘很有启示。
  又一次,陆亘问普愿:“古人在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师父,您怎样让鹅瓶?”
  普愿叫唤:“大夫”,陆亘应答。
  普愿说:“出来啦!”陆亘从此开解。
  普愿禅师善于启发后生,他开示的语录很多,如《南泉斩猫》、《南泉卖身》等。普愿被陆亘请下山后,与频繁行为宣城、泾县之间的禅宗黄檗宗创人希运禅师结识,交谈很投机。普愿的《可惜许》、《还草鞋钱》等语录,都是记录他与希运交往的一些情形。普愿下山后不到两年,僧侣奔赴门下,不下几百人。太和八年(834)十月示寂,享年87岁,僧腊58年。有契元、文畅等900多人为他关葬。
  希运(?-850),福建人,幼年出家,参谒百丈怀海而得法。住高安(今江西宜丰)黄檗山,世称黄檗禅师。后安徽泾县住持西山水西寺(原有宝胜、崇庆、白云三寺院,统称水西寺)。为禅宗黄檗道场。由于他往业宣城、泾县之间,又住持宣城开元寺。希运因受相国裴休尊崇,其禅风大盛江南。裴休(791-864),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曾任兵部侍郎,同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宣州知州。他笃信佛教,听说希运居宣城开元寺,遂亲临造访,交往甚密。得法于希运。裴休记录希法语,撰写《黄檗断际禅师宛陵集》、《黄檗心要》(又名《黄檗山断际禅师传达室心法要》)两收行世。宣城县敬亭山广教寺,系宣州刺史裴休与希运共建。殿前有千佛阁、慈氏阁,寺宇千间。相传其材皆箩松,系黄檗禅师募于安南(越南),自寺后之金鸡井中运出。山前有浮屠双峙。故又俗称以塔寺(现寺毁,又塔尚存在)。泾县城西水西三寺,仅存宝胜寺。寺内钟楼、韦驮殿、无量殿、客堂、黄檗禅师墓塔遗址,尚保存完好,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大中十四年(860)裴休还于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西门三里处建白云寺,该黄檗禅师讲法于此。黄檗禅师于泾县、宁国、宣城之间活动,为黄檗宗在安徽之传播。
  宋代佛教既被称作是“各宗分立,支流蔓衍”,又是“诸宗融和”的时代。在安徽流行、蔓衍比较普遍的是禅宗。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至两宗期间,安徽先后涌现70余位名僧。其中禅守即占46名。可分为:五代时有南岳系名们师会、归屿等5人,有青原名僧守讷、灵照等7人。两宋时(按宗派分)有临济宗名僧仲卿、法远、处评等7人,曹洞宗名僧义青、仁岳、昙广等7人,云门宗名僧义怀、道宣等2人,黄龙宗名僧德滋、惟清、晓愚等5人,杨岐宗名僧守端、法演,克勤等10余人”(安徽省禅学研究院会:《禅宗初探》第46~47页)。
  现将有关名僧情况略作介绍:
  慧觉:临济宗七世,号广照禅师,西海人,家世显贵,父亲为衡阳太守。父逝后出家。得法于汾阳善昭禅师,住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琅琊山琅牙寺。世称“琅琊觉。”琅琊寺自慧觉住持,达到全盛时期,集僧众800余人。建舍利宝塔49座,寺内丰碑林立,亭台星布。宋仁宗如至京师,朝中名臣范仲淹、杨仁等都来请教道法。
  法远(991-1067),临济宗六世,庆历六年(1046)由襄阳至枞阳(今安徽枞阳县)浮山华岩寺住持,为浮山开山始祖。法远,俗姓王,河南郑州人,又名远录,,人称“国鉴大师”。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师说法。他以围棋作比,阐述佛理说:“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喻人间沧桑。欧阳修赞之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祸患离身。”他的佛学思想也最为世人所接受。如有人问他:“如何是佛?”他说:“大者如兄,小者如弟。”这种明心见性,单刀直入,即心即佛的学佛方法,更是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曾应范仲淹所请,居苏州玉平寺。晚年归浮山会圣岩,叙经理奥义,作《小带集》,远近传诵。坐化后建塔于会圣岩。范仲淹为他撰写塔铭:
  鸣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百泽,法海真龙。
  寿龄有眼,慧命无穷。寒岩劲骨,千载清风。
  浮山至今还留有法远许多遗迹。他谈禅的岩窟“谈禅岩”,壁间还留有题刻,他的居处称“栖真岩。”“远公塔”至今仍完好。
  守端(1025-1072),临济宗杨岐派二世,俗姓葛,衡州(今湖南衡阳)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参谒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言语契语,随侍多年。后由圆通居讷举荐,住持江州承天寺。出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白云山海会寺,禅众云集,佛事大兴。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记其言行。守端语录流传最广的为《四弘誓愿》。据说守端一日上堂说“释迦老子有四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断。法门无量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法华(守端号法华)我也有四大誓愿: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五灯会元》卷十九)。这四句话便成了佛门形容“平常心是道”的口头禅。
  洪演(?-1104),临济宗杨岐派三世。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住成都习法相唯识学,后游方各地。历时15年。最后由浮山法远的指点,得法于舒州四面山凰住蕲州五祖山(湖北黄梅山)五祖寺,往来舒州各地传法,因称“五祖演”。其禅风有“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兴新,自然奇特”之美誉。荣徽宗崇宁三年(1104)逝世。后人编有《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等4部问世。法嗣有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等。
  宗杲(1089-1163)临济宗杨岐派五世。俗姓奚,号妙善,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12岁出家,17岁受具足戒,参拜圆悟克勤,克勤以所著《临济正宗记》授之。闻“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诗句,顿生悟道,名震京师。始兴七年(1137年)住持径山(浙江余杭县境内)能仁寺。道法之盛。冠于一时。四众弟子达2000余人。时礼部侍郎张九成,学禅于宗杲,与之交游。绍兴十一年(1141),因张九成反对秦桧和金受贬,被谪南安(今江西南康县)。宗杲也受到株连。充军至衡州(今源阳衡阳)。绍兴二十五年遇赦,恢复僧服,仍住持径山,孝宗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1163)诏谥“普光禅师。”宗杲大师曾拜九华山,传授临济宗教义,给九华山人留下深刻影响。为其能成为“定光佛”而感到自毫。说“释氏佛、菩萨佛皆生西方,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惟定光佛为中华定国县人”。并在九华山化城寺藏经楼内供奉宗杲铁佛坐像一尊(“文革”中被毁),可见九华山人对他的尊重与爱戴。宗杲被尊为“定光佛”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绍兴十一年宗杲被贬谪至衡州前夕,衡州太守及市民都梦见“定光佛”入城。第二天宗杲进衡州城时,全城人认为他就是定光佛。“从之万余人,当时訇然以为定光佛降世矣。”
  宗杲还是一位诗僧,在九华山写有 《游九华题天台高处》诗一首,被收入历代山志,诗云:
  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
  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
  南戒俯窥江影白,东岩坐待夕阳明。
  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诗早擅名。
  义青(1032-1083),禅宗曹洞宗五世。俗姓李,青社(今河南枞阳县)人。7岁出家,后入洛阳参学《华严经》。宋熙宁初年(1069)游方来浮山(今属安徽枞阳县)参礼远录。后接远录为浮山第二代住持僧。因精通《华严经》远录称他为“青华严”。宋仁宗曾派内翰吕济叔至浮山赐额“敕赐大华严寺”。熙宁六年(1073)还舒城住白云山海会寺。八年移居舒州投子山胜因院,声誉日远。元丰六年(1083)五月逝世。世寿52岁,起塔于寺西三峰庵后,义青是“禅华融和”的典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