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空正见与菩提心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正见与菩提心关系
  至于空正见与菩提心有何关系 ,则较难说明 。大体而言 ,要产生圆满的智慧 ,则要有圆满的方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智力与道德是不相干的 ,或许是因我们的人生短暂 ,所以虽智力与福报有关系 ,有时候也有背道而驰之感 。但成佛之道并非如此 ,道德永远配合智慧 ,会说无前五度产生不了般若慧 ;无声闻 、独觉的无常 、苦等修持也产生不了缘觉 、声闻的空正见 。故以三乘修行的道来说 ,智慧与福报是紧连的 ,一定要有福报才能蕴育出智慧 ,也会因福报大小决定智慧的深入度 。所以缘觉 、声闻所修的空性与大乘所修的空性并无不同 ,而是福德不同而有大中小菩提之区分 。故有以小福德配合空正见会达声闻所修的果位—阿罗汉 ;以中等福德配合空正见会达缘觉所修的果位 ;以大福德配合空正见会就可以成佛的说法。所以并不是认为空正见很好,就可以忽视其他的方便法。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 ,从滋养的角度看 ,空正见有其优点 ,但在讲说菩提心时 ,也会说菩提心的好处 ,就如父母各有各的优点般 ,二者并不冲突 ,菩提心 、空正见皆有自身不共的优点 。难以回答的部份是 ,为何要有很大的福报才可产生空正见?若以浅显的解释可以透过暇满思考 ,要行十善才会得人身 ,要有人身才堪为修道的所依身 ,若投生为牛 ,智力不足就很难学法 。所以为了要让智慧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有人身 ,且要三大阿僧只劫不断培养智慧 ,皆要有人身 ,此是十善(福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但更详细的如无常、菩提心等,如何与空正见紧密配合就很难说明。

  佛陀三转法轮与空性的关系
  以大乘的立场来说 ,佛陀证悟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即是空性方面的话语 。当佛陀证悟后 ,弟子请佛陀说法 ,但是佛陀说 :“我有甘露法,可让人起死回生 ,但是无人能懂”。所谓甘露法指的就是空性,而且佛陀为了显示空性的深奥,佛陀沉默了四十九天不说法。(“智者证知此慧时,说与他人莫能知 ,当安住于瑜伽中 ,从而精行仍安住 。深静光明无为境 ,此甘露法我证得 ,我虽欲说他不知 ,不如默然住林薮”)
  佛陀自己在说法时 ,虽然都以空的名相 ,但说了三次不同内容 ,在初转法轮所说的空与二转法轮不同 ,二转法轮所说的空亦与三转法轮不同 ;所以同样在说空 ,讲者也都是导师世尊 ,但是解释时,深度与界定都不一样 ,出现了三种情况 。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就有认为初转法轮是了义的 ,这样的想法间接否认二转 、三转法轮是了义的 ;或认为二转法轮是了义的 ,而否认三转 、初转法轮是了义的 ;或认为三转法轮是了义的 ,而否认初转 、二转法轮是了义的 。虽然有三种内容 ,讲者也都是佛陀 ,但是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 ,所以也只能选出一种说法认为其是了义的 ,而将其他二者视为不了义。
  以大乘自续派与应成派的立场 ,是以第二转法轮所说的内容为了义 ,所以我们会以第二转法轮为了义的观点来说 ,但也不是因此否定第一与第三转法轮 。在解释佛典时会以显意与隐意来说 :以中观说 ,第二转法轮在显意与隐意都是了义 ,第一与第三转法轮 ,虽也讲了这些内容 ,但这些内容是它们的隐意 ,不是显意 ,显意上是不了义 。也因为在显意上之不同 ,所以有很多部派或各人跟随此种教法来弘扬 。中观在解释第一 、三转法轮时 ,会以般若经来解释 。同样的 ,有部 、经部认为初转法轮是了义经 ,但以它们的立场来说 ,也不会否认第二 、三转法轮的存在 ,或是佛说 ,只是解释上会以初转法轮来解释第二、三转法轮。宗大师写了一本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就是在分析这些。
  第二转法轮内容上有很多 ,有般若八千颂 、般若二万五千颂 、般若十万颂 ,心经 、金刚经等 ,简略到一字经-- “阿”字也是 ,不管如何 ,它们在内容上是一样的 。在坊间有很多有关金刚经神奇的故等 ,会以此特别尊崇某一部经 ,但事实上它们都是相同的 ;如果认为般若经很好 ,金刚经 、心经也是一样好,不分轩轾。
  这些讲说空性的经典取名时 ,常用佛母之名 ,意指空正见是母亲 ,可以生出一尊佛 ,而菩提心即是佛父 ,所以一尊佛的产生要具有父—菩提心等方便法 ,与母—空正见 ,才得以出生 。如同小孩出生的过程中 ,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是给予基因 ,决定子女的姓氏 ,虽然说没有父亲小孩无法生出 ,但母亲的角色与父亲就不相同 ,母亲孕育了子女的整个身体 ,也可以说将身体的一部份给了子女 ;又如种子生成参天巨木 ,真正让种子发芽 ,成长的是土壤等因素 ,而巨大的神木被称为杉木还是红木等 ,是取决于种子的品种 。与此相同 ,空正见滋养了行者 ,它可以导致成佛 、解脱 ;而行者会行菩萨道、 声闻道等 ,则是取决于有无菩提心的差别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所以要说明的是空性是给予解脱、成佛的因素 ,其他方便法只是帮助 ,此即佛母之名所要传达的讯息 。入行论也说“如是一切诸支分, 能仁悉为般若说”,指的就是其他法门皆是引导法门,为的是空正见。释量论也说无常、苦等的支分也是为了空正见才去修的,类似的描述很多,所以空正见是很重要的内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