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法禅法师自在心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禅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禅法师自在心语

  若要精进修行,则生活越平凡越平淡越好。 修行的“一字诀”就是一个“舍”字。当你能够舍得越多时,表示你的修行工夫越高。 一个人受到毁谤时,应该默默的忍耐,若能够培养不受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世间八法所动摇的心,就更好了。 横逆、挫折、不幸的遭遇及别人的谩骂、毁谤、侮辱等是修行者的试金石,也是修行者的大洪炉,唯有在大洪炉中淬炼出来,才能成为大成就者。 修行首要的任务是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所谓佛道者,佛所说的一切教法皆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佛乘及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者皆是佛道。 一个肯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聪明人则不容易修行,因为他凡事都斤斤计较,而且一直在估算著如何作对自己最有好处。而一个肯吃亏的人,他是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考量,苟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益,即使他自己吃点亏也不在意。 世间最丑陋的一张脸,不是被火烧得面目全非的人,不是天生五官不全的人,而是一张争名夺利的脸。 人最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不是洋房汽车,而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佛门弟子一定要口业清净,然而修行人真正能够修到口业清净的,并不多见。要让口业清净,最重要的是要闭上你的“尊口”。若要批评就先找出自己的缺点,尽量批评自己,千万不要一味批评别人,久而久之,口业自然清净。 饮食是为了疗饥渴。修行人应把食物当作汤药想,能疗饥渴就好了,千万不要沉迷在口腹之欲的享乐中。 要了除坏习性,有一个相当可行的作法:就是先把坏习性列出一张表,然后从容易下手的先了除,比较不容易了除的坏习性放在后头,这么做比较可以加强自己的信心。在做了除的工夫前,最好先列个时间表,但不可以列得太长,尽量短一点。 历代祖师都能够见性成佛,我也一定要见性成佛。有这种坚强信念的人,就很有成功的希望。 人命不在三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人命只在呼吸间。因此只要有一口气,就应该时时警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要抱著过一日算一日的心理,更不要醉生梦死。若是个大丈夫汉,应该提起精神,打起勇气,务必将“生死”做个了断,绝不做随生死流转的懦夫。 失恋的人儿其实不必灰心丧志,更不要想到去寻短,那怕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你,而佛陀的慈悲为怀是永远接纳你的。而且只要你依著佛陀的言教来修行,将来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比你沉迷在男欢女爱的肉欲享受中要好上千万倍,最起码心灵的安详、平和、自在及法喜充满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相比的。 学佛修禅并不是用来向人炫耀的,更不可拿它来作为欺世盗名的工具。不要老是逢人就说你到某寺庙或某慈善团体捐了多少钱,或者说你一天打坐几个小时,或说你吃全素已经多少年了。其实这些大头病还是先改一改比较好。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学佛、修禅是要改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 夫妻相处之道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观念:不要总是想改变对方的思想或观念,而应该尽可能的符合对方的思想或观念。其实夫妻相处久了,很多思想观念是会互相渐渐同化的,只是当事人不知不觉而已。 当你在盛怒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想到,我在这个时候不下任何判断或决定。 不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指责他人的不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大庭广众面前接受别人的批评、谩骂或侮辱。 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学佛、修行一定要下一番相当大的工夫,忍受长时间的身心煎熬,最好抱著什么都不会,一切都从头开始学习的心理,从最低下的地方起步,随时观照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务令清净无染。这好比牧童在牧牛时,随时拉著绳子,一旦牛有犯人秧苗时,即刻猛拉绳子,甚至狠下鞭子。久而久之,由身、语、意所造成的一切恶习自然能够渐渐遣除。有了这个底子后再来做单提向上的工夫,以破除微细及极微细的所知惑、所知障。这极微细的所知障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一破就可以亲见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贪心太重的人容易堕入饿鬼道;痴心太重的人容易堕入畜生道;而嗔心太重又心狠手辣的人,地狱道就在等著他进入了。 一个人的容貌是可以透过品德的修养而改变,尤其脸上的气色更是如此。心平、气和、神藏是美容养颜的第一良方。 参禅第一紧要处就是要不怕“丧身失命”,一定要参到血脉干枯,心意识亡,然后绝后再苏,方才有个出身处。 养生之道有“三清”:清饮食、清空气、清思想。清饮食、清空气则身无病;清思想则心无病。 流水不腐,身体也是如此,为了健康要经常做适度的运动或劳动。修行人应该效法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其实以养生的观点而言,这对健康是有绝对的好处。 修行人要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以大无畏的精神担当一切,是好的、是善的,是有益众生及世道人心的事,或者能让众生的心灵得到超脱的事,就应该要勇往直前地做,而不要瞻前顾后。 在藏经阁门前的小园中,堆满了石头,也种满了花草树木。园中有松、柏、竹、梅等都是我特别雅好的花木。我欣赏松、柏的坚贞,竹子的中空而有节,及梅花的坚忍,也欣赏石头的质朴稳重。虽然这些花、木、石,只是一种表征,但若能从这些花、木、石中培养优美的情操,不也很好吗。 禅的精神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富于批判的精神,是好的固然要保存下来,是不好的则要断然割舍。世间法是如此,在修道上更是如此。 一般人都是用服饰、金、银、财、宝及化妆品来装饰自己,而智者是用智慧及功德来装饰自己。 “欲”有正反两面之别。欲望的出发点是对人类、社会、国家有益的则善;若欲望的出发点是为一己之私,甚至一味的贪求眼、耳、鼻、舌、身等官能的享受之欲则恶。 古人修行总是有坚强的信心,也都能够为道、为法忘躯;而今人修行总是吃不了一点苦头。其实世间法都需要耐得住劳苦方能有成,更何况要成为法门龙象或人天导师的修行人呢? 研阅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说的教理,老老实实的修行,如果只是当作一般知识上的理解,那是一点益处也得不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